從北約聯軍對科索沃動武談起
從北約聯軍對科索沃動武談起
史無前例地攻擊一個主權國家
以美、英為主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聯軍於3月24日南斯拉夫當地時間晚上八時出動八十架戰鬥轟炸機、六架B-52重轟炸機和兩架B-2隱形轟炸機展開空襲,並由停泊在亞得裡亞海的美、英戰艦和潛水艇發射巡弋導彈轟炸南斯拉夫的20餘處軍事目標。4月3日,北約聯軍開始轟炸南斯拉夫政府機構,4月5日又出動了24架直升機準備進一步攻擊南斯拉夫軍隊。目前尚無法預測北約聯軍的行動何時停止,各方何時重開和平談判。但可以斷言的是﹕簡單粗暴的手段無法解決複雜的問題,北約聯軍如果不知收斂,戰事可能擴大和蔓延,這將再度證明巴爾幹半島是歐洲火藥庫。
北約組織最近才東擴,新收了捷克、匈牙利和波蘭,在即將慶祝成立50週年前夕,史無前例地對一個主權國家發動攻擊,非僅立下嚴重的惡例,同時也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北約組織藉口塞爾維亞軍隊對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裔進行「種族清洗」,為保障人權,避免難民潮流向鄰國,必須武力介入。克林頓總統在對全國電視廣播中指出,北約聯軍的攻擊有三大目標﹕一、顯示北約組織反對侵略的決心,二、阻止米洛舍維奇總統對科索沃的攻擊持續升級,三、破壞塞爾維亞今後發動戰爭的能力。
將科索沃問題完全歸咎於塞爾維亞人和米洛舍維奇總統是否公允?北約組織的說辭能否站得住腳?克林頓總統的三大目標能否順利達成均頗堪質疑。
科索沃境內多山,雖然礦產豐富,土地肥沃,但卻是當今歐洲最貧窮的地區之一。科索沃地區素稱難治,歷史上為爭奪這塊土地曾經爆發幾次戰爭,數易歸屬。12世紀塞爾維亞統治者佔有科索沃,1389年3月26日,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拉查爾親王的軍隊與信奉伊斯蘭教(阿爾巴尼亞人多數信奉伊斯蘭教)的奧圖曼蘇丹穆拉德一世的土耳其軍隊在今日科索沃首府普裡什蒂納近郊的波列原野打了一仗。塞軍先勝後敗,被迫向土耳其人稱臣納貢,並保證在蘇丹的軍隊服役。塞爾維亞人認為,此役塞爾維亞人以少擊眾,以弱抗強,雖敗猶榮,因此,這一天成為塞爾維亞的國家紀念日,科索沃成為塞爾維亞的民族搖籃聖地。在昔日戰場的紀念碑上刻著這樣的字句﹕「塞族人和塞族人後裔如不到科索沃為科索沃而戰,將斷子絕孫,無兒無女!」
科索沃戰役後,奧圖曼帝國統治巴爾幹半島達五個世紀。19世紀末20世紀初,巴爾幹半島各國聯合反對奧圖曼帝國統治的鬥爭發展到新階段。與此同時,它們彼此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嚴重。獨立之後的巴爾幹半島各國經常為領土的劃分,兵戎相見。1878年阿爾巴尼亞人在該區域成立普里茲倫聯盟抵抗奧圖曼帝國統治,1881年成立臨時政府。1912年科索沃爆發了大規模的抵抗運動,並成功地驅逐了奧圖曼土耳其人。1912年科索沃併入新近獨立的阿爾巴尼亞,但在翌年奧-匈帝國、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和俄國迫使阿爾巴尼亞將科索沃割讓給塞爾維亞。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組成聯合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爾幹半島先後被義、德法西斯佔領,科索沃曾經短期劃歸阿爾巴尼亞。1945年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成員包括馬其頓、塞爾維亞和黑山、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共和國),1946年科索沃成為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自治省。
科索沃幾易歸屬,人口組成也隨之變化。成為塞爾維亞共和國自治省的科索沃兩百萬人口中有百分之九十為阿爾巴尼亞族裔。隨著阿爾巴尼亞族裔的騷亂不斷發生,自治權也跟著擴大,少數的塞爾維亞人逐漸感受到壓力。80年代爆發的幾次動亂,終於引起塞爾維亞人的反擊。1989年在紀念科索沃戰役六百週年之際,米洛舍維奇趁機取消了科索沃自治,1990年廢除了科索沃議會。1991年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相繼解體,1992年5月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裔選舉留學法國的文學教授易卜拉欣.魯戈瓦為總統,並在馬其頓共和國成立流亡政府。魯戈瓦主張採取溫和手段,他認為,國際社會終將迫使塞爾維亞讓科索沃獨立。
哪來在人家家裡駐兵的道理
但此後幾年,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問題上。1996年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裔,尤其是年輕人漸感不耐,他們組織了科索沃解放軍,開始從事武裝游擊抵抗。1997年初阿爾巴尼亞爆發嚴重的社會動亂,全國各地的警察局都受到攻擊。幾百萬枝槍械流失,其中有許多越過邊界流到科索沃解放軍手中。由於科索沃失業率高達50%,年輕人失業率甚至超過70%。有了槍械彈藥,兵源又不虞匱乏,科解實力劇漲。1998年春季,科索沃問題遂一發不可收拾。
科索沃解放軍的政治目標不僅是求得科索沃獨立,將塞爾維亞人逐出該省,他們更進一步追求將馬其頓共和國西部阿爾巴尼亞族裔佔多數的地區與阿爾巴尼亞合併,建立「大阿爾巴尼亞」。美國行政當局原先視科索沃解放軍為反知識份子、反都市精英的恐怖份子,美國官方一再強調他們將只與魯戈瓦和其他被選出的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裔領導人對話。米洛舍維奇也表示願意與魯戈瓦會談,但不願與科解接觸。科解發言人在1998年7月發表聲明表示,科索沃現有的政黨都無權代表科解說話。科解不承認魯戈瓦為科索沃總統,它呼籲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裔將科解視為正在進行建國戰爭的國家軍隊。科解除了爭取科索沃獨立之外,與塞爾維亞領導人沒有什麼好談的。今年3月在巴黎附近舉行的和談,米洛舍維奇表示願意給予科索沃廣泛的自主、自治,保障該省人民享有民主、人權。而事實上,在北約聯軍轟炸南斯拉夫十餘天之後,米洛舍維奇還於4月1日會見了阿族溫和派領袖魯戈瓦教授。但北約組織認為這些承諾只有北約組織在科索沃駐軍二萬五千人才有保障,並且經過三年的過渡期之後,科索沃將進行全民投票決定科索沃的政治地位。米洛舍維奇認為,南斯拉夫作為主權獨立的國家,不能容許外國駐軍,更何況科索沃在塞爾維亞人的心目中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要求在科索沃駐軍是任何南斯拉夫領導人都不能答應的。因此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
去年10月美國特使霍爾布魯克與米洛舍維奇達成協議以歐洲安全及合作組織的名義派遣一支由一千四百人組成的科索沃核查團進駐科索沃維持停火,如今因北約組織開始轟炸不得不撤出,人們不能不納悶,北約組織為何捨此不由,變本加厲呢?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裔最後之所以在協議上簽字,實因北約組織駐軍等同將科索沃作為北約組織保護國,三年逐漸過渡到獨立。如今北約組織聯軍出動龐大的空軍轟炸科索沃及南斯拉夫全國各地豈非等於支持它們先前不視為對話對象的科索沃解放軍?豈非等於將北約組織的空中力量變為科解的空軍?對塞爾維亞的政治領袖而言,平白放棄塞爾維亞人視為他們的耶路撒冷的科索沃這個歷史上和宗教上具有神聖地位的省份,是千萬塞爾維亞人的恥辱,因為拉查爾親王在1389年犧牲時曾說﹕「寧可戰死也不願屈辱而生!」如果因敗於全世界最強大的軍事同盟而失去科索沃,雖敗猶榮,況且戰敗割地,百年之後,仍可重新奪回,而拱手讓人,就在也要不回來了!因此冀望猛烈轟炸科索沃及南斯拉夫各地,迫使米洛舍維奇及其他塞爾維亞政治領袖屈服,恐怕會事與願違。
隨著聯軍轟炸的升級,米洛舍維奇的聲望也隨著上升。鐵托時代最著名的反對派米洛萬.吉拉斯之子,亞列克沙.吉拉斯曾屢次撰文批判米洛舍維奇,但吉拉斯稱米洛舍維奇為真正的民族主義者。在炸彈擊中民房、學校、醫院、工廠之際,如何讓南斯拉夫人民相信北約聯軍只是針對米洛舍維奇政府而不是他們的國家?在每一顆炸彈爆炸之後都造成人道主義問題之際,如何讓南斯拉夫人民相信北約聯軍的行動是為了阻止人道主義的災難發生?在北約聯軍的炸彈反而造成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裔難民潮之際,如何讓南斯拉夫人民相信,北約聯軍的行動是為了保護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裔?在北約組織展開軍事行動的同時,他們也展開了鋪天蓋地的宣傳。為了合理化北約聯軍的行動,北約組織成員國的媒體妖魔化塞爾維亞人,將米洛舍維奇抹黑成希特勒,對此,即使極端反對米洛舍維奇的民主派都無法接受。無論如何米洛舍維奇是經過外界觀察員認為還算公平的選舉選出的總統,塞爾維亞部隊及准軍事人員即使有過當行為,也是為了保衛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而非侵略另一個國家。戰爭使南斯拉夫的民主反對派噤聲,北約聯軍的行動促使南斯拉夫人民在面對幾乎不成比例的強大入侵外敵面前,更加團結在政府的周圍,從而使米洛舍維奇的政權更加鞏固。塞爾維亞人歷來感到他們是不被瞭解的東正教民族,處於西方文明的邊緣,經常受到強國的不公平待遇和欺凌。今日,即使在他們英勇地阻止新穆斯林在科索沃的擴張主義時,也是如此。北約聯軍的行動正好觸動塞爾維亞人這根最敏感的神經。民族主義使米洛舍維奇成為抵抗國家被支解的民族英雄。
轟炸不能夠壓服一個民族
過去的戰史證明轟炸不能夠壓服一個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出動了龐大的機群輪番狂轟濫炸倫敦,企圖打倒丘吉爾政府,擊垮英國人民。但卻反而使丘吉爾政府更加鞏固,英國人民的鬥志更加昂揚。越戰期間,美國在越南投下的炸彈比兩次世界大戰所投的炸彈的總和猶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最後得勝的卻是越共。伊拉克的例子也是如此。此次北約聯軍的行動可能是另一個例子。北約盟軍最高統帥衛斯理.克拉克將軍坦言,不管轟炸持續多久,多麼密集,也無法阻止塞爾維亞軍隊攻擊平民。從一開始聯軍就知道他們絕對無法阻止塞爾維亞的准軍事部隊,對科索沃各村莊展開攻擊。到目前這般田地,如要切實保護阿爾巴尼亞族裔並阻止戰事蔓延到其他鄰國,必須派遣10萬到20萬地面部隊進入南斯拉夫。但克林頓總統一開始就宣佈美國不準備派地面部隊參戰,因為地面部隊的介入必然造成嚴重的傷亡,可能引起人民的反對,導致聯盟的崩解。這是北約組織成員國,尤其是美國不願也不能付出的代價。
根據目前的形勢判斷,在北約聯軍連續進行轟炸的同時,塞族軍隊正在科索沃日益推進,造成北約聯軍預想不到,措手不及的大量阿族難民,而科索沃則終於落入塞族軍隊之手,阿爾巴尼亞族裔將永難返回他們在科索沃的家園。如果要讓阿族人民重回科索沃勢必要出動龐大的地面部隊,將塞族軍隊逐出科索沃,建立一個由北約組織保護的「獨立國」。這不僅在人道主義、軍事和外交上將需付出沉重的代價,而且將立下嚴重的惡例,引起後果不堪設想的連鎖反應。
巴爾幹半島歷經羅馬帝國(東正教)、奧圖曼帝國(伊斯蘭教)和奧匈帝國(天主教)的長期統治,各民族犬牙交錯混居,宗教信仰各異,帝國一旦解體,要建立單純的民族國家殊非易事。未解體前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一分為五之後,各共和國的民族組成也不單一,宗教信仰也不相同。即以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裔想要併入的阿爾巴尼亞而言,除阿爾巴尼亞人之外,還有希臘族、馬其頓族、黑山、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族。前南斯拉夫各鄰國如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也都有信仰不同宗教的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如果都要按照民族自決原則,建立民族國家,勢必紛爭擾攘永無寧日。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威爾遜總統提出民族自決原則,表面上看來順理成章,理直氣壯,但究其實質卻是用來瓦解和清算奧匈帝國、奧圖曼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的利器。民族自決到底增進了和平還是製造更多的麻煩和動亂,以巴爾幹半島的歷史看來,不言自明。
北約聯軍的行動實質上就是支持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裔的自決運動。如果立下先例,那麼英國在北愛爾蘭所作所為這筆帳怎麼算?美國監牢裡仍關押著要求波多黎各獨立的政治犯怎麼說?法國有科西嘉獨立問題,西班牙有巴斯克獨立問題,土耳其有庫爾德族獨立問題,加拿大有魁北克獨立問題,北約組織都管得了嗎?英國鎮壓北愛爾蘭共和軍,土耳其對付庫爾德族,美國對印第安人,都不見得比南斯拉夫對付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裔人道到那裡去,北約組織想要以力服人結果將適得其反。
目前看來,北約組織已經愈陷愈深,衝突有可能進一步擴大蔓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顯示,巴爾幹半島的區域衝突,一旦外來強權介入就有可能一發不可收拾。北約聯軍的行動固然引起俄羅斯聯邦的極度不快和抗議,但由於它國內困難重重自顧不暇,況且其經濟有求於人,現今還不至於介入,否則,不堪設想。西方強權正是看準了這一點而敢於為所欲為。由此看來,冷戰後的一極超強體系,恐怕天下不會太平。◆
社論
朱鎔基訪美
國際政治與外交
中國統一與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五四」運動八十年
白色的故事
台灣史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