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有彌補歷史傷痕的誠意和決心

1999年「白色恐怖」政治受難人春祭講稿

馬英九
(台北市市長)


去年10月,我應政治受難人之邀,第一次出席了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人的秋祭,令我印象深刻。50年代「白色恐怖」,在社會上、政治上,雖然不如「二二八事件」被討論得那麼多。但是,其與「二二八事件」卻有著一定的歷史聯繫性。「白色恐怖」受難之深、影響之長遠,決不在「二二八事件」之下。今天我們所在之處,正是許多滿懷理想的年輕身軀仆倒的馬場町刑場舊址,當年的肅殺之氣似乎還殘存在空氣當中,希望受難的英靈能夠安息,歷史將永誌你們的犧牲。

自從政府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政治形勢有了新的變化,也允許我們做比較冷靜而客觀的反省,因此,立法院有了《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的通過。我知道這個條例仍有一些不盡「白色恐怖」受難人滿意之處,雖然我現在已經離開中央政府機關,但是在台北市政府權限範圍之內,我還是願為彌補這歷史傷口盡最大的努力。4月3日,我與「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的幹部見了面,聆聽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同日,社會局也為六張犁「白色恐怖」墓葬區整建工程,邀請學者、受難人團體代表,開了一個諮詢會。台北市政府將盡力保留該「白色恐怖」的歷史場址,並匯整該諮詢會議的意見作為整建工程的參考。

今年4月6日,正好是「四六事件」的50週年,而1949年的「四六事件」,也正是「白色恐怖」的開始。所以,今年的春祭,我特別要求民政局能協助「政治受難人互助會」來辦理。並且,對「白色恐怖」受難人每一年的春秋兩祭,和「二二八事件」紀念會一樣,台北市政府考慮列為民政局的經常業務,以表示政府對彌補歷史傷痕的誠意和決心。長期而言,市府更希望各位的苦難經驗,以及所凝聚的史觀能成為台灣社會進步的力量。

在場的各位受難長輩,你們雖然已經年屆暮年,但各位以生命燃燒出的理想,以及以青春歲月對台灣所作出的奉獻,都將永久留在台灣的歷史上。

1999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