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關係50年

評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三個時期的大陸政策

李家泉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自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黨兵敗退據台灣以來﹐整整50年了。其中兩蔣時期近40年﹐李登輝時期十餘年﹐兩岸迄未正式結束敵對狀態﹐海峽上空風雲變幻﹐時雨時晴﹐陰雲常在﹐從未出現過持續﹑穩定的晴空﹐尤其是自李登輝主政台灣以來的十餘年﹐形勢更有愈來愈險惡之勢﹐對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三個時期的內政及其大陸政策和個人應做如何評價?以下擬就此發表一點個人看法和意見。

注重經營和建設台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根據國際法中政府繼承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原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已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在此前後﹐國民黨率部分黨政軍人員退據台灣﹐拒不接受和談條件。與此同時﹐發佈了戒嚴令﹐封閉了台灣全省﹐實行軍事管制﹐限製出入境。從此開始了兩岸迄今長達50年的僵持對立局面。

就台灣島內部來說﹐這50年總的經歷了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的島內政局和兩岸關係各有不同特點﹕

蔣介石時期﹐進行了以鞏固蔣氏在台統治為中心內容的第一次政經改造運動。1950年7月﹐國民黨中常會臨時會議通過《中國國民黨改造案》﹐並根據這個改造案將一些異己的黨政元老﹑軍事將領﹑派系首腦人物等排擠出決策團﹐繼而整頓各級組織﹑進行黨員登記﹑發展新黨員﹑培植起一批擁護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新實力派﹐與此同時﹐還在經濟上整頓財政﹑改革幣制﹑穩定物價﹐特別是接受了大陸時期忽視農民利益的教訓﹐實行了農地改革﹐恢復與發展農業生產。這樣﹐就建立了以蔣氏父子為核心的對國民黨的絕對控制權﹐奠定了國民黨在台灣實行專制獨裁長達數10年的統治基礎。

因為戰爭狀態沒有結束﹐這個時期祖國大陸對台灣的基本政策是武力解放台灣﹐也不排除在某種可能條件下爭取和平解放台灣。同一時期內﹐國民黨的大陸政策主調則是「確保台灣﹐反攻大陸」﹐先是配合朝鮮戰爭和美國對我採取的「圍堵」政策﹐叫嚷什麼「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繼而隨著幻想破滅﹐又將「反攻大陸」改為「光復大陸」﹐提出「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反共方針﹐實際上已開始轉向長期打算﹐注重經營和建設台灣。

蔣經國時期﹐進行了「革新保台」和「扎根台灣」為中心內容的第二次政經改造運動。蔣經國是在蔣介石去世的前三年即1972年出任「行政院長」的﹐實際上已開始接班。從這個時候起﹐他面對「外交」潰敗﹑社會矛盾上升﹐內憂外患齊來的局面﹐為「求變求存」而不得不調整內部政策﹐提出所謂「新人新政」的方針。其主要做法是推進「本土化」﹐起用新人﹐往下扎根。重點抓經濟建設﹐除繼續推進已有的「四年經建計畫」外﹐又提出「六年經建計畫」﹐推動「十大經濟建設」和「十二大經濟建設」項目﹐主政期間﹐大量拔擢地方人士和社會精英﹐吸收了許多具有專業技術知識的人才﹐諸如李登輝﹑李國鼎﹑孫運璇﹑蔣彥士等所謂「技術型官僚」﹐就都是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以後吸收和錄用的。這樣﹐就使得省籍矛盾與官民矛盾有所緩和﹐蔣經國的個人權力地位也因而得到鞏固與強化。

這個時期﹐祖國大陸的對台政策﹐隨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的變化﹐已明確地提出「平和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而國民黨同一時期的大陸政策﹐則相應地調整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雙方都不再強調武力了。在大陸十年「文革」動亂期間﹐國民黨雖曾一度躍躍欲試﹐甚至有過「揮師北伐」的幻想﹐但始終未敢輕舉妄動。這個期間﹐國民黨基本上是嚴守陣地﹐靜觀待變﹐除了派遣小股特務干擾破壞外﹐沒有明顯的實際軍事行動。整個說﹐台灣在這個時期的軍費已較蔣介石時期大幅降低。

追求「獨立的國際人格」

李登輝時期﹕進行了「本土化」和所謂「政黨政治」為中心內容的第三次政經改造運動。1988年元月13日﹐蔣經國去世﹐李登輝接掌黨政軍大權。從1990年至1997年﹐先後實行了四次「修憲」﹐包括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臨時條款」﹔「總統」由台灣地區人民直接選舉產生﹔凍結台灣「省長」﹑「省議會」選舉﹐虛化「台灣省政府」功能等﹐經過歷次「憲政改革」﹐1949年以前在大陸時期產生的「中央民意代表」全部退職﹐「國民大會」﹑「立法院」等機構的代表全部在台灣地區選舉產生﹐「總統」﹑「直轄市長」及地方縣市長亦均由所在地區民眾選舉產生。與此同時﹐修改所謂「刑法」﹑「國安法」﹐取消「黨禁」﹐使大批境外「台獨」分子得以返台﹐使以「台灣獨立建國」為訴求的台灣民主進步黨獲得迅速發展﹐成為台灣島內僅次予國民黨的第二大政黨。1997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中﹐該黨獲得了空前勝利﹐得票率第一次超過國民黨﹐贏得了全島23個縣市長席位中的12個。

台灣島內政局的這種發展﹐趨勢顯然並不利於祖國的和平統一和兩岸關係的改善。李登輝這第三次政經改造運動所形成的大陸政策﹐是對我和平統一方針的嚴重挑戰。本來﹐港澳問題是在這個時期內按「一國兩制」原則解決﹐應該對台灣問題的解決有某種啟示和促進作用﹔而相反﹐卻使李登輝為代表的分離主義勢力有一種恐懼感和緊迫感﹐從而加快了分裂祖國的步伐﹐儘管李登輝分裂主義的真面目一開始還隱藏較深﹐但仍時有表露﹐如果把他上台後一年多的言論加以剖析﹐就可以大體歸結為四固字﹕「一綱四目」﹐一綱﹐就是追求「獨立的國際人格」。三目是﹐對內﹐加速「台灣政權台灣化」﹔對外﹐大搞「金錢務實外交」﹔對大陸﹐強調「對等政治實體」。顯然早就包藏禍心﹐不過仍有許多迷惑和掩人耳目的詞句。如今﹐李登輝繼「七塊論」﹐即把中國分成七大塊後﹐又提出兩岸是「國與國關係」或至少「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有的偽裝都剝下來了。

以上是筆者把50年來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分三個時期作出的粗淺勾畫﹐自難免有「掛一漏萬」之嫌。不過有些問題下面還要有所涉及和闡述。

這裡﹐擬就以上情況提出幾個問題來探討﹐也談一點個人看法﹕

「兩國論」沒有經濟作基礎

(一)從1949年到1999年這50年﹐兩岸關係究竟是在前進還是後退?有人說﹐從經貿關係看﹐是在大幅度前進﹔而從政治關係看﹐則是在大幅度倒退。後者主要是因為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從「一個中國」退到「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我則認為﹐李登輝不能代表歷史發展的主流。總的說﹐兩岸政治關係也是在前進。例如﹐蔣介石時期﹐兩岸關係可說是「隔海對罵」﹐你罵我「共匪」﹐我罵你「蔣幫」﹐蔣經國時期﹐兩岸關係可說是「單方喊話」﹐這時我方已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但對方就是不作任何回應。李登輝時期呢﹐儘管他本人是搞分裂的﹐他堅決反對「一國兩制」﹐但兩岸間的政治關係還是在前進和發展﹐且不談民間個人或團體的接觸往來﹐就是具有官方背景的政治接觸往來﹐也還是不斷的﹐一些敏感性的政治話題一樣可以自由探討。這是以前所不可比擬的。兩岸之間先是「空中喊話」﹑各說各話﹐後又通過「海基會」和「海協會」面對面進行「直接對話」。這都是一種進步﹐不能說是後退﹐事物總是曲折的﹐本質和現象﹐主流和支流﹐並不都是一致的。政治關係和經濟關係也是有一致有不一致的時候﹐但從長遠看經濟關係是一切關係的基礎﹐當然也是政治關係的基礎。李登輝的「兩國論」﹐不僅背離了國人的民族思想感情﹐而且缺乏應有的經濟關係作基礎﹐違背台灣人民的切身利益﹐因而是脆弱的。李登輝對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很擔憂﹐他拋出「兩國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以政治干預經濟﹐阻止兩岸經貿關係的進一步發展﹐然而﹐這也是注定要失敗的。

「分裂夢」不能得逞

(二)對上述三個時期中祖國大陸的對台政策﹑台灣的大陸政策及其相互關係應如何評估?總的說﹐50年來的兩岸關係始終是圍繞著彼此力量的消長而互動的。蔣介石時期﹐大陸強調武力解放﹐台灣強調武力反攻﹐但都限於實力和諸多因素而實際上停留於口號﹐形成武裝僵持共處的局面。蔣經國時期﹐我方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台方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誰也不接受對方主張﹐雙方沒有接觸和對話﹐形成和平僵持共處的局面。李登輝時期﹐情況變了﹐雙方都想打破這種僵持不下的局面。大陸希望通過港澳問題的和平解決﹐從而加速對台和平統一的進程﹔台方則不甘心「被統一」﹐從而加速分裂祖國的進程。但從五十年來的發展趨勢看﹐總的仍然是有利於「統」而不利於「獨」的。蔣介石時期的「反攻夢」破滅了﹐蔣經國時期的「隔絕夢」(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也破滅了。李登輝的「分裂夢」同樣不能得逞。中國12億人民求統一﹑求團結﹑求發展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

蔣氏父子堅持一個中國

(三)對上述三個時期台灣地區領導人及其所執行的政策應如何評估?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其主政期間﹐在反共和實行獨裁統治方面﹐尤其是蔣介石確實做了不少壞事﹐惡績昭彰﹑盡人皆知﹐也早有言論﹐毋須贅述。但兩位先生值得肯定的也有這樣幾點﹕(一)堅持「一個中國」﹐堅決反對「台灣獨立」﹐反對「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頂住了美國「劃峽而治」的巨大壓力﹐表現了民族愛國主義﹐這是一個歷史性貢獻﹐並曾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多位中共領導人的充分肯定。(二)對台灣經濟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功勞。蔣介石先生曾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幣制改革等。蔣經國在發展農業﹑輕工業和重化工業方面更是下了功夫的。他們父子十分重視發揮經濟專家的作用﹐為後來台灣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三)開放台灣民眾赴祖國大陸探親。在蔣經國去世前的一﹑兩年內﹐他為適應形勢的發展而對大陸採取了逐步放寬的政策。1987年七月﹐首次允許台灣民眾可以香港為出境觀光旅遊的首站﹔1987年11月起﹐進一步允許除現役軍人和公職人員以外的台灣民眾經過第三地轉赴大陸探親﹐兩岸交流往來局面的打開﹐實際是從蔣經國開始的﹐這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大事﹐蔣經國去世﹐李登輝上台後雖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總體上並任何無實質性進展和突破。他主政十餘年來﹐一使台灣政權進一步「台灣化」﹐二使中國國民黨「台灣化」﹐三使所謂「中華民國」加速「台灣化」﹐從而把台灣引向與祖國大陸對抗的分裂主義道路。他在思想感情上﹐與蔣氏父子形成鮮明的對照﹐看不出一點中國人味。很多人幾乎對李登輝都有這樣一個「共識」﹕美國人的價值觀﹐日本人的感情﹐中華民族的叛逆。今年以來﹐從「七塊論」到「兩國論」的出籠﹐他的個人政治圖謀和野心已暴露無疑﹐關於這方面﹐本文就不再進一步闡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