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要令台灣放棄「李登輝路線」

「兩國論」偷雞不著蝕把米

陳毓鈞
(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在紐約剛舉行過的美中台三方圓桌會議上﹐從參與會議的美國防﹑外交官員簡報中﹐大致可以看出華府已決定著手將兩岸關係推向整合的大方向﹐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說出希望兩岸進行「官方交流」﹐更是「畫龍點睛」之舉。自1996年台海危機後﹐華府就一直在思考「台海長期維持現狀是否有助美國在亞太利益」的問題。97年110月江澤民訪美﹐雙方達成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共識﹔98年6月柯林頓訪華﹐在北大提出「和平統一」概念﹐在上海聲明「三不」﹐以迄今年春天正式表明兩岸應談判「中程協議」﹐整個輪廓幾已成型。及至李總統提出「兩國論」後﹐北京反應迅速強烈﹐華府感到事態嚴重﹐亦很快介入施壓台北並勸阻北京。現在﹐華府的態度轉趨積極﹐勢將對兩岸採取「動態現狀」政策﹐應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樣管道﹐推進兩岸的整合﹐也就是說﹐統一尚有困難﹐但至少要合作共存。

筆者八月在美時﹐曾和一些外交﹑戰略的專家有所交流﹐曾觸及「協防台灣」問題﹐感到有四點恐怕是國人不能不注意的﹕(一)「協防」概念包括從外交支持﹑經濟制裁﹑出售武器﹑分享情報﹑派兵維和到介入戰鬥﹐而且華府還必須考量導致戰端的原委﹐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的態度﹐以及可能付出代價的程度等因素﹔(二)《台灣關係法》是建立在一個中國政策的基礎上﹔(三)1958年台海危機中﹐中美雙方並無軍事衝突﹐毛下令不打美軍﹐艾森豪也命令未遭攻擊不得還擊﹐國共的外島戰爭最後是由中美在華沙進行談判而逐步降低台海緊張﹔(四)50年代的兩次台海危機時﹐美軍方曾建議對大陸使用戰術核武﹐皆被艾森豪否決。今天中共已擁有遠程戰略核武﹐儘管海空軍的現代化不能和美國匹比﹐但其彈道飛彈力道及中子彈開發技術卻是華府所不敢輕忽的。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生前說過﹕「過去﹐美中的敵對關係曾引發亞洲兩場戰爭﹐雙方都付出相當代價。現在﹐華府更承擔不了與北京為敵的後果﹐因為一旦發生核戰﹐那就是人類文明的浩劫。」在美國﹐不管是親中派還是親台派﹐很少有人不同意尼克森的觀點。1973年10月﹐以埃第四次戰爭中﹐埃及軍隊受到以色列軍隊全面包圍﹐前蘇聯準備派軍援埃﹐但華府警告莫斯科不要干涉﹐緊張之際美蘇雙方戰備升級﹐差一點打一場核武戰爭(第一次是1962年古巴危機)。事後﹐華府全面檢討中東政策﹐為避免再出現類似狀況﹐開始積極介入中東和平談判﹐改善與埃及關係並施壓以色列與埃及談和。歷經尼克森﹑福特﹑卡特三任政府﹐終於在1979年於美國大衛營﹐因卡特親自協調埃及總統沙達特和以色列總理比金﹐簽署了和平協議﹐奠定今日中東全面和平的基石。這一史例及其決策模式﹐柯林頓政府絕不陌生。

在亞太經合會上的柯江高峰會﹐柯林頓一句﹕「李登輝的兩國論已給中美之間帶來困難」﹐事實上正是間接地否定「兩國論」﹐顯示中美雙方已達成默契將「兩國論」定位在「李登輝個人問題」。誠如美國務卿歐布萊特向唐家璇說美國正在做李登輝的工作﹐意思就是柯林頓政府正在處理李登輝因素﹐希望北京稍安勿動。另外﹐台北代表團在亞太會議上受到「特別待遇」﹐實際上就是發表「兩國論」的後遺症﹐國際社會用以前沒用過的手段來「懲罰」台北﹐不是都是北京打壓的問題﹐尤其是美國商務部長和貿易代表不願和台北官員會談﹐更選用肢體語言向國際社會及台北傳達美國十分不滿李登輝及其「兩國論」的訊息。

台北官員說美國對台政策並沒有改變﹐可以說是一種鴕鳥心態。坦白說台北沒意料到柯林頓會先提「兩國論」﹐也沒預期美國官員會不與台北官員會談﹐更沒料到「兩國論」的發表﹐使得中美雙方藉機解凍「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李登輝的「兩國論」可以說是偷雞不著蝕把米。不過﹐更嚴重可能還在後頭。據報導﹐蕭萬長過境紐約時﹐卜睿哲告訴他美國將促使台北向北京談判互不侵犯的和平協議﹐而華府願作「見證」。9月5日﹐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更坦言﹕「明年總統大選後台灣將有新領導人﹐屆時也會有新的兩岸政策。」看來﹐美國似乎下定決心要令台灣放棄「李登輝路線」﹐並且要配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兩岸統一尚難﹐但至少要和平共存。為何?因為美國終於體認到唯有壓下台獨才能使台海戰爭消失於無形﹐美國不但可以避免捲入一場不可測的戰爭﹐同時可以確保從亞太和平與穩定中所獲得的鉅大現實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