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評論》(107期)在今年11月刊上,已經有茅漢、毛鑄倫、王曉波、劉國基等作者,報導和評論9.21台灣地震後,台灣當局「趁機打劫」,存心把這次「震災」利用為「兩岸關係」的「政災」。對於此一圖謀,大陸有關方面,雖然看在眼裡,但鑒於台灣人民正處於災後回復重建的困境當中,不願意使這種政災糾紛事態擴大,而相當自制地保持相對的緘默。
我們身處海外,尤其在政治敏感的美國華府當地,看到台灣當局,和李登輝所指揮的海內外「台獨」聯盟,如何在美國政治圈裡(台灣當局的主要「國際空間」!)蓄意操作。覺得有必要向讀者作一點補充,報導我們的觀察。
(一)策動反華美國議員作為傳聲筒
10月5日,眾議員克立斯.考克斯(前炮製中國核武間諜調查報告的主腦),在眾議院會上為台灣地震後提出一個「決議案」。決議案的前文根據,幾乎每一條都是模糊的「據報導」而沒交代確切的新聞來源。眾所周知,台灣地震的災情,的確受到很多美國主要媒體的注意。但是,震後的救災情況以及國際上的支援活動並無太多的詳情報導,考克斯案卻能條條細列,「據報導」:美國和國際組織的救援活動,受到時間上的拖延,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活動,有必要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意;「據報導」:中華人民共和國強調救援台灣,聯合國和國際紅十字要得到中國政府和中國紅十字的准許;又「據報導」:俄國的救援隊受阻拖延10小時,因為他們必須向聯合國申請;又「據報導」:俄國隊得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越中國領空的路線許可,又多拖延了12小時;然後,開始台灣當局的國際宣傳老調:台灣人口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的機構之一)四分之三的會員國;台灣願意出錢出力貢獻國際上的衛生活動,不得其門而入……。最後,要求台灣可以入會國際性的衛生組織。
對於上列「消息」,北京當局已作了必要的澄清。為什麼考克斯案只用台灣當局一面之詞;因此也只能說「據報導」的含混不清的消息來源。顯然,台灣在美的遊說工作,包括台灣當局和前台獨外圍的「台灣公共事務協會」,對反華的考克斯有效地供給了資料來源。
同類的訊息也傳到另一位加州的眾議員郝瓦德?伯曼。他迫不及待地替台灣當局出擊:「目前這種狀況,更使我相信台灣應該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的國際組織,台灣人民的健康和福利應該超越所有的政治考慮。」同時,趁熱打鐵,在華府的一個台獨網站向聯合國發出一抗議信,反對聯合國報導:「中國台灣省的地震最新消息。」
(二)選擇性地搜集媒體輿論
為了保持一個公正的面貌和一定的可讀性,美國媒體一般對於時事事件或政策項目,都容納正和反的輿論。可是,台灣當局偏愛的都是一面倒的美國評論。以在華府設的一個「台灣網站」為例,他們收集的「好文章」都是反華、反共為台灣分離主義撐腰的美國政治評論家。例如最近(10月29日)的《華爾街時報》的一篇文章,批評柯林頓的對華政策,說為抵制他的「三不」政策,才有必要在眾院通過《對台加強軍事法案》,才能長期維持台海兩岸的平衡和長久以來的安定。而這個法案,從執政觀點,正好足以威脅台海兩岸長久以來的安定和平,因為這將促使兩岸軍武競賽的激化。文章所持的看法是以強大的台灣防衛力量來嚇阻大陸對台用武,它沒看到的是沿著同樣的推理,江澤民在訪歐期間說,「中國不宣稱放棄武力,正是為了保證台海的穩定和和平完成中國的統一。」
即使像《華爾街時報》這樣文章的作者,乍看之下偏袒台灣當局,可是他還在文章結語持平地說,通過這樣的提案,事實上無法付諸實施,《台灣安全加強法》最多只不過是一個「象徵性的鬥爭」。這是連在華府的《台灣網站》也無法刪除掉的。
另外,如《外交季刊》和《新聞週刊》最近都有標題如「中國不足看」或「中國威力的迷思」等貶低中國的一些議論。這些也屬於李登輝之流的人所喜愛的。可是不能健忘,前不久,同為反華的陣營,還在熱炒「中國威脅」論呢。怎麼突然改變口氣,「中國不足道」呢?
(三)出口轉內銷
不難看出,台灣當局一方面對外宣揚台灣「民主化」,另方面在台灣島內控制新聞輿論。控制新聞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對外輸出自己炮製、扭曲的新聞,透過美國一些反華議員的推波助瀾,或選擇美國輿論合其胃口的,轉而向台灣島內輸入,搖身一變而為具有權威色彩的新聞報導。
對於其他不同的輿論立場,則加以封鎖。以致造成一種假象:海峽對岸的中共是不具人道良心,把台灣地震災害也泛政治化,毫不顧慮台灣人民的困難處境;另外,在李登輝「兩國論」拋出後,不僅中共無力反擊,而且在美國也有相當大的支援力量。
這樣的效果,已經在台灣島內造成嚴重的後果,島內同胞日日在加深對大陸政府和人民的偏差印象。例如在台灣地震之後,竟然有台灣島內高等教育的人士,向美國的關係界散發電子信,曰:台灣地震災情嚴重,但台灣人民勇敢堅強,可以回復重建,感謝美方人士的關懷及支援。但突然反過來,大罵中國大陸一通,說中共不僅沒供給直接支援救災,反而替國際救援力量設置種種政治障礙,云云。
李登輝和他的隨從,不僅在台灣島內愚弄百姓,還仍繼續在想方設法從各方面毒化台海兩岸的關係。大陸震災救護重建的專家隊伍,早就準備束裝啟程,受到台灣當局的拒絕入境;反而到日本請來惡名昭彰的東京市長,到台灣指導災後重建,這證明是誰在震災變成政災,誰在「泛政治化」?哀哉!生活在「自由、民主」下的台灣同胞!◆
社論
外交與國際政治
澳門回歸
兩韓統一 一國兩制
兩國論批判
兩岸關係與台獨
李登輝與石原
張昭雄與宋楚瑜
文化與歷史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