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


11月15日中美簽署「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問題雙邊協議」,可說是1972年尼克森訪問北京、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中美關係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英國《觀察家報》稱之為90年代大事之一,歡呼「現在我們都是資本主義者了。(“We are all capitalists now.”)這一協議對中、美各自的國家利益究竟有何意義,對台海兩岸又有何影響,請看本期熊玠先生的大作。

誠如熊玠先生大作中所說,美國必須要照顧到它在大陸與台灣兩地的利益。從香港的經驗看,「一國兩制」不失為一法。李登輝在25日又發表談話,將在入「世貿」後,以「兩國論」和中共談判三通,而鬆綁「戎急用忍」。「兩國論」不挑起兩岸內戰已阿彌陀佛了,遑論三通,這又是違心之論。不過,談判三通時,李登輝已下台,只要他不再製造麻煩,也不勞他操心了。目前華府雖無法強迫李登輝接受兩制,李登輝也無力逼使華府接受其「兩國」,李登輝在《外交事務》雙月刊專文向美國推銷「兩國論」,只能如張麟徵教授在本期刊出的評論所說:「一廂情願」。

美國萬變不離其國家利益,營造台海兩岸緊張的輿論,不過是為其過時軍品在台灣打有效的免費廣告。國會上演的「加強台灣安全法案」戲碼,除了國會向華府爭奪對中國政策主導權之外,著眼點還是刻意烘托兩岸的緊張氣氛。對此,本期刊出袁鶴齡與阮次山兩位先生的大作,有深入評析。

「兩國論」入憲在美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下受阻後,李登輝又找到日本軍國主義餘孽石原慎太郎訪台,卻激起了台灣與海外愛國華人的強烈憤慨。本期刊出台北「中國統一聯盟」的兩份抗議文件,並將海外輿論的反應整理成篇,一併刊出。李恩涵先生的大作則將石原軍國主義的嘴臉刻畫入微的呈現在讀者面前。

李登輝的皇民化台獨路線走了近12年仍究走進了死胡同,台灣資本家為了本身利益不願也不能坐以待斃,有識之士也開始認真思考更有利於台灣人民的前途。俗話說「春江水暖鴨先知」,張昭雄搭檔宋楚瑜參選,是台灣少部份精英已警覺到「台灣意識」可以不必等於「台獨意識」,而在兩岸關係上亟思有所突破了。本期王曉波教授深度觀察張昭雄參選的評論,對此有深刻的剖析。郭承啟先生的《張昭雄是誰?》可幫助讀者了解一些張昭雄的背景。

澳門12月20日就要重回祖國懷抱,這是本世紀末中國的一大盛事,我們特刊出李家泉與姜新立兩位先生的大作,以示慶賀。令人憤慨的是,就在澳門回歸前夕,李登輝的國防部長唐飛突然宣布從南沙、東沙撤軍,黃翼教授為此特別趕寫一篇簡評,提出我們對李登輝削弱領土主張和挑逗南海各國領土爭奪的軍事衝突的質疑。

本期稿擠,馮啟人、孟德聲、陳炳基、朱永德諸位先生的大作,下期起將陸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