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著名學者王曉波代表《海峽評論》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捐贈近百冊抗戰史書刊資料
台灣著名學者王曉波代表《海峽評論》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捐贈近百冊抗戰史書刊資料
1997年7月,台灣作家陳映真先生等籌辦的《50年的抗爭──台灣同胞抗日鬥爭圖片展》,歷盡奔波終於在7月7日抗戰爆發60週年之際,於蘆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揭幕開展,使大陸同胞第一次看到寧肯戰死失台,絕不拱手讓台的台灣同胞是怎樣敢以烏合之眾、抵抗日軍精銳之師的真實情景。1998年5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下增闢台灣抗日展廳並開始籌備台胞抗日展。1999年7月7日,台灣同胞抗日鬥爭史料展隆重開幕,台灣著名抗戰史專家王曉波教授在發言中把台灣作家鍾理和的名作《原鄉人》中的名句「原鄉人的血,必須流回原鄉,才能停止沸騰」改寫成「台胞的血一定要流回祖國的心臟」作為結束語,贏得了大廳與會者經久不息的掌聲。為充實修改台灣同胞抗日鬥爭史料展,應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的邀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一行五人於1999年12月9日至17日赴台灣就抗戰史及充實修改陳列問題與台灣抗戰老人、抗戰史專家及知識界人士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受到了熱情的接待。12月16日,代表團離台前夕,王曉波教授在台北代表《海峽評論》社同仁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捐贈了近百冊台胞抗戰史珍貴書刊資料。這批珍貴的書刊資料主要有:日據時期台灣人民唯一能夠看到的,以宣傳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為宗旨的漢文報刊《台灣民報》及《台灣青年》、《台灣抗日50年》(王曉波著)、《蔣渭水全集》(王曉波編)、《台胞抗日文獻選》(王曉波編)、《漫畫台灣史》(10冊)。
台灣抗戰史並非王曉波教授的學術作業。現為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的王曉波先生二十多年來投入了澎湃的激情和相當的精力,出版了大量台胞抗日論文集和史料彙編,在《台灣抗日50年》、《台胞抗日文獻選》等序跋中王曉波先生傾吐了他致力於台胞抗戰史研究的感情歷程。他說,「日本帝國主義對台灣的殖民統治是抱定『亡人其國、先亡其史』的險惡用心。我研究台灣史不是為飯碗、不是為職位、也不是為學術,而是透過台灣史的研究追求台灣的前途和出路。在漫長的二十多年台灣史的研究歲月裡,我看到台胞抗日是在呼天不應、叫天不靈,外無外援,內無內助,以烏合之眾迎擊日本皇軍精銳和日本人作毫無勝利希望的戰鬥,真正是亞細亞的抗日孤兒!然而,抗日的台胞那種激烈和昂揚,完全是憑著一股貫穿日月的精忠及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每思及此,不覺就有一種嚎啕大哭的衝動。」
在整理研究台胞抗戰史料,宣傳介紹以蔣渭水、李友邦為首的抗戰代表人物「版圖雖改,其志不可奪」的拳拳愛國之心的同時,王曉波教授還在史論中對漢奸給予痛斥。他寫道:「日據時期就坐牢,光復之後還坐牢,祖國的牢比日本人的牢更黑更漫長;日據時代就做官,光復之後還做官,祖國的官比日本人的官更肥更高。」深入研究台胞抗日史是為了更深切地關注台灣的現實和台灣的前途命運,這是王曉波教授治學的特點。對戰後成長起來的台灣青年一代面對日益嚴重的西化、皇民化教育,台灣青年一代頭腦中對日本帝國主義的血腥侵略正逐漸淡化甚至消逝的現狀,王曉波教授憂心忡忡。他所以投入忘我的熱情和精力編輯出版了大量台胞抗日史書籍是因為他認為:民族精神寓於民族歷史之中,深刻而完整地呈現民族歷史才能展現民族精神,國可亡而史不可亡!
王曉波教授認為,兩岸要統一,首先歷史要統一,然而,脫離史料的史學研究,沒有雄辯的實證材料,在重大歷史問題的爭論中只能陷入蒼白的口舌之戰和口水之戰。因此,為中華民族的統一構築一道堅固的史學防線,任務極其光榮而艱巨。從這近百冊書刊資料中人們可以看出一條清晰的脈絡,這就是自古以來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台胞的血管始終流淌著炎黃子孫的血液,台灣的文化始終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而今天台灣的前途正如20、30年代,具有遠大政治眼光的孫中山先生的忠實學生蔣渭水、李友邦等人所指出的那樣,台灣的解放繫於中華民族的解放,台灣的前途繫於祖國大陸的前途。
中華全民族的抗戰八年、東北抗戰14年、台胞抗戰50年、中華民族抗日原點的原點在台灣,這些史實正在為海峽兩岸的抗戰史工作者深入地研究,而那場被稱為近代中華民族復興樞紐的偉大而神聖的抗日戰爭至今仍是海峽兩岸人民擁有最多共同語言的話題。這近百冊台胞抗日史書刊資料對大陸抗戰史工作者無疑是最珍貴的史料。
(作者張承均先生係紀念館館長、王家淼先生係該館館員)◆
社論
百年回顧與展望
日本軍國主義批判
石原與皇民化批判
中美關係與兩岸
總統大選
江八點與白皮書
兩岸關係討論
學術與出版
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