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三週年

港人可以檢討原港英殖民地體制

祝崙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三週年。在這個日子的前後幾天,西方的以及台灣的媒體都有相關的報導與評論刊出,但是仍以負面者居多,而且似乎以特首董建華為主要打擊標靶,這是怎麼回事?

宏觀言之,近現代歷史的中國,是被帝國主義強權軍事基地進駐與包圍的國家,但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本部即不再存在外國軍事基地,但是他們仍然掌控著一些中國周邊的重要(戰略)據點,並屯駐軍力,旨在威脅或箝制中國。在這一歷史過程中,由於中國人的奮鬥努力,1975年,美軍由越南撤出;1979年,美軍由台灣撤出;1989年,蘇聯由中蘇邊界全線撤軍;1997年,英軍由香港撤出。當然,迄至今日,仍有中國近鄰國家駐紮有強大的外國軍力(基地),而且是針對中國的。長期來看,它們也應該撤出,這才是這些國家真正的獨立自主,也才是大亞洲範圍內真正的和平。無論如何,英軍的撤出香港,說明了香港完整的回歸,這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但中國人也應警覺到,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周邊的若干外國軍事基地,便具有對他們而言更重要的價值,他們當然不願鬆手。譬如說,《美日安保新指針》便強烈的表示,美軍現有的亞太基地之重要性,也暗示了他們重回台灣的意圖。由此可知,香港的回歸說明了中國人不允許外國軍事基地留駐國內的堅持,但相對的,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強權,便會千方百計的向此一堅持挑戰。

再者,中國按照「一國兩制」方針,以「港人治港、高度自治」、「50年不變」對待回歸後的香港,這包含了保證西方在香港的各種利益,與港人的生活不發生任何改變的意思。但事實上,港英政府與其後台,早自中英談判伊始,便開始在香港動手腳,十多年,英國人固然離開了,所留下的許多頭痛問題,卻必須由高度自治的港人自己去面對、去設法。不僅如此,既然是「50年不變」,所以香港的體制只能照舊,董建華擔任中國的特區首長,所領導的卻是一個沒有英國人總督的原港英政府,二者之間不可避免的有「去殖民地化」與「維護殖民地色彩」的矛盾與衝突。這些問題在這三年裡讓港人蓄積了一定的不滿情緒,但其發洩口卻指向董建華。

這對董建華未必公平。因為董氏如果企圖要使香港更多的「中國」一點,這也不過是一位行政長官的抱負,並不是錯誤。況且董氏所面對的問題,何嘗不是最大多數的港人共同的問題,特區政府如不去設法解決,這些問題可能自動消失嗎?對今天的港人而言,重要的是能否認識到回歸之前英國統治者做了些什麼事,留下了多少陷阱路障,以暗害回歸後的港人自治。而且,港人似乎也應該突破「50年不變」的心結,可以去追求一套更適合香港現狀與前途的政治體制。在「高度自治」的原則下,這目標可能一步一步的達到。現在一味責怪董建華並沒有實質意義。當然,董建華似也有必要樹立親民形象,不能落人口實,被抹黑成只是一個北京派下的港督。董要努力的去扮演香港人的政治首長,須知,香港民眾越對董建華反感,北京方面便越要保持跟香港的距離,不便輕率言行,如此則董將越為孤立乏助。

但是,無論如何,香港已然回歸中國了,而且受到「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庇護,對香港而言,致力於健全民主機制,保持政府的勤政與清廉,強化跟世界或相關外國與內地的金融經貿聯繫,今後應不致遭逢重大挫折。而香港的「一國兩制」運作順暢,當然可以做為台海兩岸在處理台灣前途問題時的一個重要參考或依據。總之,凡屬中國的主權領土,其既有的各種成果,都應該被積極的尊重維持,中國人也應該明告任何外國人,希望他們也能同樣的尊重中國人的這個立場,以換取永續的分享中國人創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