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的信號與我們的信念

花俊雄
(旅美評論家)


92年確有共識

北京當局對台灣新領導人陳水扁「聽其言,觀其行」的核心就是要看陳水扁是否回到「一個中國」的原則,陳水扁在就職演說中指出,「政黨輪替並不代表對於過去的全盤否定」。他表示要「在既有基礎之上,以善意營造合作的條件,共同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在這個前提下,到底1992年海峽兩岸是否有「一個中國」的共識,這個共識是不是包括在「既有基礎」內,就變成是關鍵性的問題。如果92年兩岸根本沒有達成「一個中國」的共識,如何要求陳水扁「回到」「一個中國」的原則?如果「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不包括在「既有基礎」內,有何善意?如何營造合作條件?

大陸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在5月9日廈門「兩岸關係研討會」上曾經出示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的來往信函,白紙黑字證實92年兩岸確曾達成「一個中國」的共識,只是其內涵,兩岸有分歧。國統會委員,1993年4月汪辜會談時,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分管兩岸與外交事務的丘宏達先生,前「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先生,以及歷任海基會秘書長陳長文和邱進益先生都先後為文或發表談話,證實唐樹備所言不虛。92年擔任陸委會副主委的台北市市長馬英九6月21日指出,當時的方案是陸委會提出的,經大陸認可同意,雙方對「一個中國」有共識,但是對內涵有分歧,無法統一。

既然海峽兩岸當時的當事人言之鑿鑿,「白臉」的陳水扁為何在就職演說中蓄意迴避,在6月20日就職滿月的記者招待會上更進一步否認。而陳水扁授意即將在6月底成立運作的跨黨派小組,按目前透露的可能成員名單看來,完全有可能規劃出一份以「一個中國為議題」的綱領性文件。可以預見的是,跨黨派小組實質上將取代目前的「國統會」,新的綱領性文件將取代以「一個中國」為原則的《國統綱領》。果如是,這將表示陳水扁對過去的全盤否定,對「既有基礎」的徹底推翻。果如是,這將使兩岸關係全面倒退。因為《國統綱領》至少還提出「一個中國」原則與「和平統一」,對北京當局而言仍算是有善意的文件。而「一個中國為議題」的綱領性文件,則表示兩岸關係不是以「一個中國」為前提,它可以是「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甚至「台灣獨立」。

陳水扁就職前曾放風球表示有可能提出兩岸關係是「一國兩府」,但事實證明,他正從「一個中國」原則步步後退,「黑臉」的呂秀蓮甚至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中國對台灣只有虛擬主權。他們為何敢於一再挑戰北京當局屢次重申的「一個中國」原則呢?

《上海公報》留有伏筆

1972年的《上海公報》中聲明「在台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乍看之下,這不啻是給台獨一個致命的打擊,但善於玩兩面手法的美國政府卻不是這樣想。當時已經有謠言傳出,美國當局安慰台獨人士說,請注意,我們說的是「在台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如果你不承認是中國人,這一條對你就不適用。這就是為什麼陳水扁、呂秀蓮、蔡英文等死也不肯承認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李登輝以本土化、民粹化推動竄改台灣教科書,其核心就是塑造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認同,就是塑造台灣是與中國完全無涉的單獨的命運共同體的主流意識。換句話說,是不是假如台灣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台灣就可以不是中國的一部份,而美國的立場又將如何呢?

此後,美國政府在海外大力支援台獨運動,在島內則假借台灣民主運動之名,首先除掉為維持「中華民國」法統,不得不保留,但卻不合理也不得民心的「萬年」「中央民意代表」為標的,從而切斷「中華民國」的法統及與大陸的聯繫。接著推動「總統」直選,使台灣成為獨立的政治實體。再經過這次民進黨陳水扁的勝選,完成政黨輪替,美國政府分離台灣的戰略設計於焉完成。在兩蔣統治台灣時代,因其堅持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份,台獨的戰略是以公民投票為手段,其目標是推翻「中華民國」建立「台灣共和國」。在找到李登輝這個代理人之後,因其秉持「兩國論」,台獨的戰略改為藉「中華民國」之屍還台獨之魂,宣稱「中華民國在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其目標也改為保衛「中華民國在台灣」。

台北已不承認「一個中國」

種種跡象顯示,美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並不那麼篤定可靠。陳水扁當選後,克林頓總統隨即表示,兩岸關係最終一定要經由台灣人民的意志來決定。5月5日參議員包可士在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專題演說時表示,從長遠來看,現在由《台灣關係法》和美中三個公報所界定的架構,是維持不久的。經過兩次民主選舉的台灣已經轉型。台灣已經建立重新界定「一個中國」涵義的新基點。

有可能接替謝淑麗擔任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現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薄瑞光5月29日參加台美「當代中國研討會」上表示,美國不會強迫台灣接受北京的談判條件,如何定義一個中國內涵,取決於雙方的決定,而台灣的民意也該納入北京考量兩岸政策的重要因素。

最值得警惕的是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何漢理6月中旬在接受記者訪問時指出,現在華府才開始瞭解兩岸問題的根本已經出現了變化,一個中國的共識正在瓦解。美國與北京關係的基礎是《上海公報》,是奠基於我們認知,兩岸都秉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如果台灣不願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那問題才剛開始。何漢理坦承,美國已有人企圖開始重新詮釋或檢討《上海公報》,這幫人認為,《上海公報》陳述的已經不再是事實。美國歡迎兩岸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任何方案,和平統一雖然可以是其中的一個方案,但就美國而言,如果台灣的人民不要,根本就不可行。

在陳水扁上台之後,美國的兩岸政策明顯向台灣傾斜。即使陳水扁屢次迴避、否認一中原則,國務卿奧爾布賴特6月22日匆促訪問北京期間還在中國領導人面前為陳水扁緩頰,為陳水扁做說客,極力鼓吹兩岸應恢復對話,甚至回應陳水扁兩岸高峰會議的提議,促北京當局以低於峰會層級與台灣對話。奧爾布賴特的這些建議理所當然地遭到北京當局的拒絕。因為北京的政策非常清楚,台灣當局必須回到「一個中國」的立場上來,兩岸才有恢復對話的可能。況且美國領導人一再宣稱不在兩岸間作調人,也不介入兩岸的談判,因此,奧爾布賴特的作法根本就自失立場。

最近美國所釋放出來的這些資訊是危險的信號,值得我們提高警惕。它們透露出美國仍然視台灣為她的禁臠,美國正步步加緊利用台灣作為美中外交的籌碼,以台灣作為遏制中國崛起的棋子。

中美實力與意志力的較量

從長遠來看,亞太地區的局勢取決於中、美、俄、日的角力。俄國目前自顧不暇,日本版圖太小、資源依賴外來,都不構成目前美國假想敵的條件。而從版圖的大小和自然資源及人力資源來看,中國具有戰略自主性,中國在亞太地區兼具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本錢。因此中國的迅速崛起以及國力的不斷增強,挑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使美國感到巨大的壓力。因此在中國羽翼未豐之前,如何削弱、分化、瓦解中國就成為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的核心議題。美國稱之為「不沉的航空母艦」台灣正起到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作用,這是台灣當局賴以對抗統一的最大王牌。但弔詭的是,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必須早日統一台灣。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解決台灣問題歸根結蒂是中美兩國實力和意志力的較量。

設想美國為長期據有台灣這艘「不沉的航空母艦」而直接捲入局部戰爭,甚至冒核戰的危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鑒於朝鮮戰爭和越戰的歷史經驗,在亞太地區,尤其是以中國為對手,打一場局部戰爭,美國並沒有必勝的把握,而且可能導致最終的失敗。而在今日中國核武庫日益現代化,導彈日益精準化,洲際彈道飛彈已經具有第二次報復能力,而且其覆蓋面已經包含美國各大都市的情況下,打核子戰爭,等於同歸於盡。因此最佳戰略就是讓台灣的主流意識逐漸脫離一中的框架,同時逐漸大幅度增強對台軍售的數量和質量。利用台灣消耗中國的戰力,只要台灣能有制空和制海優勢,中國就難以取勝或延遲出擊。最近美國國防部和各個智庫紛紛提出兩岸軍力對比,並且有意突出中國可能在短期內取得海空優勢,其核武庫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有可能大幅度提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為在質量和數量上增強對台軍售埋下伏筆,克林頓總統在下台前會不會藉機對台擴大軍售,是不能不防的一手。因此,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沈國放大使在聯合國裁軍審議委員會全會上表示,堅決反對向台灣出售大量先進武器裝備,嚴重損害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及安全,不但有必要而且非常及時。我們認為,只要美國對台軍售一日不停止,中國代表就有必要在相關的國際會議上堅決反對並予以譴責。

麥克阿瑟兵敗朝鮮半島

中國並不想把美國趕出亞太地區,但美國必須承認中國對台灣和南海諸島的主權利益,中國在亞太地區舉足輕重的地位及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和安全關注。最近全世界矚目的兩韓峰會就是最雄辯的例子。一向是美國堅強盟友的大韓民國宣告自主走向統一,並且承認中國政府在朝鮮半島峰會中的關鍵作用,堅定地走出美國的陰影。兩韓峰會在朝鮮戰爭50週年之際召開,中國再次發揮關鍵性作用,絕對不是偶然,而毋寧是中韓兩國歷史關係及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發展的必然。好好總結朝鮮戰爭的經驗教訓及兩韓峰會的影響,對於中美兩國如何處理好台灣問題及兩國關係,具有啟示性意義。

朝鮮戰爭初期,當麥克阿瑟揮軍越過38度線,直逼中朝邊界時,中國曾經一再警告,中國不會坐視戰火延燒到中國邊界。當時狂妄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伊始,百廢待興,豈敢參戰,對此置若罔聞。最後逼使中國出兵,在短短的三個星期內就擊潰世界超強的美軍。朝鮮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戰而未勝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名將麥克阿瑟鎩羽而歸,克拉克被迫在談判桌上簽署和平停戰協定。朝鮮戰爭中國付出代價,建立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國是強者,惹翻了它絕對討不到便宜的形像。此後無論在1954年第一次台海危機、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機以及日後的越南戰爭,美國都盡量避免與中國直接交手。朝鮮戰爭證明,領導的決心以及人民的意志力可以大大彌補實力的不足而以弱勝強。今天中國的實力已遠非昔比,問題是你必須證明你有實力,而更重要的是你必須讓別人明白,你有決心、有勇氣在必要時斷然使用你的實力。朝鮮戰爭如此,第一、二次台海危機和越南戰爭也如此,今後解決台灣問題更是如此。

按照傳統的國際地緣政治理論,一個國家通常希望自己周邊的國家越小、越亂越好,為此,不惜製造或延長鄰國的分裂。但是中國基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且設身處地,歷來主張朝鮮半島應通過雙方對話和平解決。早在1980年代末期就制定鼓勵南北韓直接對談的政策,並於1992年與南韓建交後極力推動。這次的兩韓峰會就是雙方在中國舉行三輪秘密談判之後敲定的。兩韓峰會的順利舉行及成功發表共同宣言強調民族團結自主統一,不僅為中國贏得了南北韓雙方的友誼,創造了更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和平穩定周邊環境,更重要的是它解除了所謂的「朝鮮威脅論」,使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大幅度緩解,促使東亞安全結構重組。

台海將成東亞頭號熱點

儘管奧爾布賴特6月23日訪問南韓在漢城宣佈,美軍將常駐下去。但隨著「朝鮮威脅論」越來越站不住腳,美國政府官員開始擔心,美國遲早要從那裡撤出目前的近四萬部隊,一旦美軍撤離朝鮮半島,部署在日本的五萬美軍就會立即受到檢討和質疑。如果美國繼續堅持在南韓和日本駐軍,將使愈來愈多的亞洲國家對美國的霸氣不滿。美國官員坦承,兩韓峰會使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部署,50年來第一次遭到強有力的挑戰。不僅此也,朝鮮半島走向穩定,也使美國在日本部署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MD)喪失正當性。兩韓峰會使中國在亞太地區安全議題的發言份量將更增加,尤其在東北亞的局勢穩定方面將有更大的影響,這將迫使美日在處理台海政策上更加謹慎。

隨著南北朝鮮的和解,台海將成為東亞的頭號熱點。兩韓峰會也為我們提供了歷史的回顧和前瞻。台灣之割讓給日本由於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而甲午戰爭則因朝鮮東學黨之亂,中日兩國共同派兵而引燃戰火。台灣在淪為日本殖民地與中國母體分隔50年,由於種種原因,在光復五十餘年之後,卻仍存有如李登輝、呂秀蓮等皇民份子以及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餘孽與美國分裂中國的馬前卒鼓吹台灣「獨立」﹔而朝鮮在舉國淪為日本殖民地50年及因冷戰格局,雙方對抗、睽隔達半世紀之久之後,民族團聚和國家自主統一仍是大多數朝鮮人的共同願望。可見夷夏之防不可不講,漢奸必須嚴懲,於今日之中國,民族主義不能放棄。

甲午戰敗之後日本強行要求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俄、德、法三國干涉,由中國增加對日賠款三千萬兩「贖回」),企圖從滿蒙而華北侵佔全中國。強行要求割讓台灣作為進犯南洋的跳板。日本的要求透露了它爭霸亞洲和全球的野心及戰略設想。霸佔滿蒙、鯨吞全中國,以中國大陸為依托,面向海洋,以台灣為南進的跳板,掠奪東南亞豐富的自然資源,全球霸業可成。中國歷來是陸權大國,與之毗鄰的有13個國家,陸上疆界長約二萬多公里,歷史上中國的外患來自西北或東北,因此「塞防」在中國歷代國防上始終占首要地位。中國的海岸線亦長達一萬八千多公里,自西力東漸後,來自海上的強權逐漸成為中國的心腹之患,「海防」的重要性日益深入人心。同(治)光(緒)中興之際「塞防」與「海防」孰輕孰重,引起朝野的熱烈辯論。光復新疆的左宗棠以「塞防」為重,而建立北洋艦隊的李鴻章則以「海防」為重。甲午之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海防」蕩然無存。

中國將出現新的飛躍

以中國的自然地形看來,「塞防」與「海防」如大鵬之兩翼,人之兩手,固宜並重。但同光雖號稱中興,實已是強弩之末,捉襟見肘,無法左右開弓。中國處於亞歐大陸的東部,地勢西高東低,絕大多數重要河流都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這種自然地形,注定中國需以大陸為依托,面向海洋。「塞防」也罷,「海防」也好,防得再嚴密也是被動,不是積極進取之道。

今日中國陸上疆界大抵安寧,但卻非沒有隱憂,疆獨和藏獨的陰影仍然沒有消除。推動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發展經濟,促進貿易,同時尋求和毗鄰的國家建立更緊密的政治關係,才是根本解決之道。西部大開發固然可以通過亞歐大陸橋與中亞、東歐甚至西歐聯繫,但畢竟路迢迢而修遠,不如順著黃河、長江而出海。

中國歷史上固然是陸權大國,但宋元之際,海上貿易盛極一時,明初鄭和七下西洋,歷經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各地,海上勢力睥睨全球。因此,李約瑟說﹕「中國人一直被稱為非航海民族,真是太不公平了。他們的獨創性本身表現在航海方面正如在其他方面一樣出色。」「在中國的黃金時代,約公元1420年,明代的水師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較同時代的歐洲國家,乃至於所有的歐洲國家聯合起來,都可說不是她的對手。」然而,就在西歐人通過海洋而獲得迅速發展的時代,中國卻反其道而行,實施海禁政策,使中國的海洋力量逐漸衰落。但即使如此,自16世紀以來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西方勢力進入亞洲海域的前後,亞洲已存在著由閩浙海商主導的交易網絡。直到17世紀之初,活躍於東亞、東南亞貿易圈的主要人物,仍然是漳州、廈門與同安海商。荷蘭人東來之後,也只能同這些人打交道。荷蘭人通過他們招募閩南人到台灣開墾,荷蘭人到台灣之後至撤離台灣為止的期間,其貿易實際上操在當時的「船王」鄭芝龍父子手中。這就是鄭成功日後能夠收復台灣的先決條件。

中共無人敢不戰而丟台灣

台灣地處花彩列島中間,在地緣經濟上,為16、17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海商以及日後的英商和美商從事東南亞與中國及日本貿易的中繼站,明鄭依賴這個有利的地位,從事海上貿易,使明鄭得以維持38年之久。台灣是中國東南七省的海上門戶,地緣政治上扼守著中國東南半壁進出的孔道。這就是為何清康熙大帝在平定三藩之亂後,集中精力拿下台灣的道理。在中國已成為全世界第七大貿易國,而且地位還可能進一步提升,海洋疆域日漸深入人心的今天,中國不能失去台灣。台灣不以大陸為依托,地緣政治上無安全﹔台灣不以大陸為腹地,地緣經濟上無發展。大陸與台灣統一,大陸中國與海洋中國統合,21世紀的中國將出現新的飛躍。

誠如李光耀所言,沒有任何國家能阻止台灣和大陸統一,江澤民或北京當局任何領導人都不能背負丟掉台灣的罪名。如果北京當局的領導人不能收復台灣,他們不僅不能望康熙大帝之項背,亦且不如17世紀活躍於海上的鄭家軍;這將置偉大的人民共和國於何地?如果北京當局領導人丟掉台灣,他們就連李鴻章也不如,李鴻章好歹還打了一仗。在北京當局領導人成功地促成了兩韓峰會的今天,北京當局領導人不放一槍就丟掉台灣,是絕對不可思議的事。

中華子弟多才俊

美國喜歡把中國領導人分成強硬派和溫和派,前國防部助理副部長坎柏就是其中一例。最近一期《外交事務》保羅.赫爾(Paul Herr)《團結一致》(A House United)一文,指出,中國領導人對台灣政策是團結一致的,沒有強硬派和溫和派的區別。他認為華盛頓當局越早認識到這點越好。中國領導人對於美國想通過「和平演變」分化瓦解中國,美國支援台灣分離主義運動有清醒、一致的認識。正如許信良一樣,保羅?赫爾也認為,北京當局在制定政策方面有其嚴肅性和延續性,絕不像鐘擺那樣左右搖擺。保羅?赫爾認為「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簡言之,就是通過交流並在具有共同利益的領域進行合作。只要不與中國為敵,不遏制中國,台灣對美國並不具備關鍵戰略地位。美國的國家利益並沒有在台灣受到立即的威脅。華盛頓當局對台灣的支援,尤其是軍售方面,應該設限。如果美國認識到並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利益實際上也符合美國利益,台灣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李光耀認為,西方國家應該以說服台灣人民與中國統一是無法避免的來取代鼓勵台灣自認為是一個單獨的國家。他說﹕「如果美國能無限期使台灣自立於中國之外,台灣人應該很感激。不過如果美國不能,卻讓台灣人相信美國可以,那就很殘忍,因為結果是台灣的民族主義份子已決心建立一個不同的國族認同。」許信良認為,陳水扁代表的就是這股意識形態。許信良斷定,當這樣的意識形態與中國民族主義碰撞,台灣就非輸不可。我們非常同意,許信良所言,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對兩岸的發展有正確的歷史觀。台灣是我們先祖篳路藍縷開創出來的天地,我們絕對不容許外人用它來遏制我們祖家的發展。「誰能赤手斬長鯨,不愧英雄傳裡名。撐起東南天半壁,人間還有鄭延平。」中華子弟多才俊,愛國詩人丘逢甲的詩的情境,總有一天再現。這是我們的信念,也是我們的決心,願以此與海內外炎黃子孫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