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恃經濟危機之不來 恃吾有以待之

林金源
(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歷史悠久的英國《經濟學人》週刊發出驚人之語,預測台灣在春節前後將會發生金融危機。這項推論不但是近日的熱門話題,也是左右股市的一隻手。《經濟學人》這只洋烏鴉使得原已焦頭爛額的財經官員,必須再分出心力來消毒、滅火,不啻禍從天降。財政部長顏慶章原本斬釘截鐵的說,台灣的金融安全得不得了,絕對不會出現危機。然而已經下台的邱正雄、薛琦,以及許多學者專家都與顏部長持相反的看法。前監察院長王作榮甚至指出:台灣的泡沫經濟危機已經存在三年了。眾夫所指之下,顏部長終於改口說:台灣會有銀行危機,但不會發生金融危機。

 對於《經濟學人》「預測」的部份,一來由於事情尚未發生,無從置評;二來由於各方對「危機」的定義互有出入,本文無意加入「會不會發生危機」的論戰。但是《經濟學人》提出此一預測所根據的「現象」,卻是可以(也必須)理性嚴肅看待的問題。

 不待外人提醒,國內專家學者其實早已指出經濟基本面以及金融體系的諸多問題,其中犖犖大者如:第一,金融機構逾放比率持續攀升。今年九月底全體金融機構逾放金額達九千五百億元,與去年三月相比,增加了三千多億元。財政部所公佈的逾放比率乍看之下雖然不高,其實卻是全體金融機構的平均數字。刻意把體質健全而且放款不屬重要業務的銀行(如台灣銀行),和危機四伏的銀行混在一起計算,固然可以製造出較為好看的逾放比,但卻掩蓋了金融危機的本質。

 另外,銀行呆帳比率如按政府統計數字是百分之五,外界則認為實際數字應該更高。姑且不論何者為是,呆帳比率逐年升高則是令人擔憂的事實。造成呆帳、逾放的重要原因,並非銀行不懂經營之道,而是政府強把經濟景氣和銀行綁在一起,一再要求行庫延展無法還錢企業的借期,嚴重破壞市場機能。(這是一九九八年起,李登輝時代為了贏得選舉,強以短期措施醫治長期病兆的傑作)。尤有甚者,金融業營業稅多次調降,終於免稅歸零。政府原本希望藉由此一(不公正)政策幫助銀行打消壞帳,但是治絲益棼,壞帳卻節節攀升。

 第二,上述金融機構逾放比持續攀升的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牽扯黑道的法治問題。近日立委指出全省農會逾放問題嚴重惡化,整體比率高達百分十五點七。眾所周知,農漁會在選戰時期是重要的地方樁腳,平時又成為特權人物的私有銀行,與黑道瓜葛不斷。農漁會放款是台灣特有的產物,農漁會體制若不根本改革,終將成為社會、金融的亂源。

 第三,由於相對優勢不再以及高科技產業強力吸金,國內傳統產業能外移的都已外移,留下來的則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局。業者向銀行抵押借款的房地產、股票大幅縮水之下,其資金來源確實相當困難。然而房市的泡沫仍在調整,股市深受政局影響持續低迷。企業面臨償債困境是事實,如何解這連環套,仍待一番周章。另外,銀行業本身的股價也有多家跌到面值之下。銀行被拖下水、自身難保的現象已經相當明顯。

 上述諸多問題都是持續惡化的長期痼疾,單靠政府官員信心喊話是不可能自動消失的。財經部門應加速基層金融改革、防微杜漸,以實際行動避免經濟風暴的降臨。□《海峽評論》2000年12月號 第1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