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演變」後的波蘭

華勒沙說上了西方的當

韓大拙


西方國家一手支持起來的寵兒,被反對派謔稱為「偉大的電氣匠」的波蘭總統華勒沙,現在開始抱怨在「和平演變」裡「上了當」。看來這為各國的改革提供一項值得參考的教訓。

西歐國家退避三舍

法國《世界報》9月10日刊出了對華勒沙的訪問。他在訪問中抱怨西方用「資本主義觀點看待一切」,並且指出,歐共體對波蘭的作為令他失望。

《世界報》記者問,西歐國家將波蘭推向了「民主」,而現在在應該採取具體行動的時候卻退避三舍了,這是不是有點「虛偽」?華勒沙回答道:「這符合資本主義的哲學。我們是幼稚了,相信了這些口號,上了當。現在呢,我們大家都得付出代價,西方也一樣。」

在回答《世界報》記者另一個問題時,華勒沙說,西方對我們說,關閉工廠吧,讓工人失業吧。造船沒有效益就要關閉船廠。他說:「在波蘭的改革中,我們犯了一個錯誤:我們採取快速向你們(西方)靠攏的做法。結果是,我們今天面臨著可怕的問題,大量的人失業了,機器停轉了。如果當時走得慢一點,至少有一半的失業者是不會失業的。」

經過西方國家多年來不斷對波蘭「團結工會」提供各種通過勞工運動進行「民主鬥爭」的設計、指導與經費之後,波蘭終於1989年「和平演變」。演變之後,波蘭按照西方經濟專家的建議,對經濟進行了「震撼治療」--物價開放、補貼取消、效率低的企業關門,進行了一次「迅速市場化」。政權雖然「民主化」了但去秋大選中,因改革未見實效,總理塔杜澤.馬佐維奇在「民主選舉」中僅能名列第三。華勒沙提名上台的新總理詹.拜亞里奇是個年輕的企業家,他率領著「民主派」專家大軍上台時,人們以為由這樣有實際經驗的總理來指揮專家班子進行迅速的「市場自由化」改革,必然大有一番成就。表面的「成就」是有的。九個月下來,波蘭的超級通貨膨脹終於撞到了頂端,今夏物價也出現平穩跡象;輸出也終於跌到谷底,開始回升。這個「好消息」,的確使拜亞里奇略感安慰。不過「和平演變」打碎了原有體制,使政府歲入大減,赤字高昇,這又意味著通貨膨脹的威脅仍然高高掛在頭上。於是他9月初向波蘭國會提出緊縮預算案。而緊縮預算卻意味著企業進一步減產,失業可能大增。因此國會拒絕他的緊縮建議,他請求辭職下台,國會又拒絕他下台。

不再受注意的全國示威

波蘭「和平演變」後舊的問題沒有多少好轉,新的問題大增。社會秩序的穩定在人心思利之下大幅變壞,去年犯罪案激升61%,警界高官直指「向市場過渡」為禍首。娼妓「市場」遭到大量自蘇聯湧入的娼妓氾濫,波蘭娼妓為了「自利」群起抗議,要求收縮邊境關卡,以「保護國內市場」。波蘭8月份失業率為7.7%,計143萬人,其中25萬人是集體遭企業解雇的工人。5月時,波蘭企業宣佈準備再解雇19萬人,預計年底失業人數將有兩百萬人。過去習慣了波共社會保障制度的波人,對失業通脹和秩序敗壞極為不滿,時而全國示威抗議,規模不下於過去「團結工會」的示威。但因波蘭已「和平演變」,示威不再受人注意,不再有外力支持,政府所受威脅則大減,這是個十分有趣的變化。

波蘭經濟體制改革,效果不大。但由於私營企業可以合法存在,就業人口已有五分之一受雇於私人企業。在一些國營企業關門之後,私人企業吸收了部份失業人口。私人企業多是合資或私人自行創業性質。全國3,200家國營或集體企業的「私有化」則十分困難,去年僅有七家私有化,到現在為止,共有150家私有化,僅佔總數5%弱。全國所有企業裡,目前私有企業佔25%,多是新建合資企業。政府手中仍掌有75%的企業。波蘭正準備把400家企業交到20個投資基金機構手裡,由全國兩千七百萬成年人掌股。這種「全民股份制」效果如何,尚難預料。目前,在零售業中,私有化比例最大,私營零售業佔80%,它們佔全國總輸出額的12%,總輸入額的36%。這反映出兩項事實,第一,波蘭的市場化吸收了一部份失業者,他們缺資金,因此創業多為零售。第二,私營企業活力大於國營企業,也因此為波蘭經濟帶來較大活力。

這裡牽涉到一個有趣的問題。主要建基於零售上的私有化改革中,私營企業須經過較長期的資本累積,才能逐漸取代多數國營企業--至少是需要20年左右時間,市場自由化的體系才能形成。既然如此長期,是否還有必要以「民主」名義通過「和平演變」的途徑,為經濟、社會、人力與資源帶來那麼巨大的損傷?除了通貨膨脹、赤字、資源的浪費之外,還要加上社會倫理體系的破壞與重建,所付的代價之鉅,真比在原有社會主義體制下改革還小嗎?

「和平演變」不能解決經濟問題

由於波共目前在議會中佔有65%的議席,「民主派」指控他們對改革掣肘,要求國會改選,日期定於10月27日。

9月10日,總理拜亞里奇來美「充電」並尋求支援。他當天在華府「大西洋協會」一次演講裡宣稱,波蘭在尋求初步穩定期間,緊縮政策已獲得「驚人的成就」。但他同時承認,在「市場化」改革計劃裡,他是「低估」了兩項重大的問題。他說,「我們本以為我們還有著銀行體制,事實上根本沒有。而且,我們以為企業的經理會對市場訊號作出反應,但他們一輩子都生活在共產主義之下的事實,意味著他們沒有辨認市場訊號的能力,更不用說要對市場訊號作出反應了」。他並指出,波蘭經理人員缺乏管理能力,也是個大難關。因此他希望有個「巨大的計劃」,來訓練波蘭西式管理技術。

波蘭現在遭遇的問題,波蘭自己以前也辯論過。可見「和平演變」和「迅速市場化」並不會使波蘭突然有了解決這兩類問題的能力。西式民主過去在古雅典沒帶來現代經濟,現在似乎也不會必然帶來。

不過,波蘭「和平演變」後的改革,由於是在西方「指導」和資助之下展開的,西方國家特別注意,原因是希望它能為蘇聯的「新」改革提供樣版。《華盛頓郵報》9月6日的社論《波蘭的演變》就提出,波蘭許多方面類似蘇聯,蘇聯現下大約正處於波蘭兩年前的處境裡。例如,兩年前波蘭的超級通貨膨脹正在蘇聯出現(今年可能膨脹1,000%)。再如兩年前波蘭外貿大跌、貨物奇缺,排隊現象嚴重,這都是蘇聯目前的現象。意思是說,按照「波蘭模式」來看,蘇聯兩年後會跟今日波蘭相近。

然而,波蘭總理並不認為波蘭模式或經驗可用於蘇聯。拜亞里奇坦率地指出,波蘭的經驗只有一點可以借鑑,那就是通過團結工會運動進行「和平演變是可能的」。換句話說,波蘭所提供的只是一個政治革命的經驗而已,跟改革沒有必然關係。

蘇聯的「民主派」也對波蘭式的「震撼治療法」心存恐懼。蘇聯「民主派」雖也是靠「民主競選」上台的,但他們不像波蘭那樣有著多年的經濟改革經驗。更重要的是波蘭前總理馬佐維奇下台例子證明了,「民主選舉」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蘇聯「民主派」都怕再被選下台去。由於不論誰上台掌權、經濟改革都得進行,選民並沒把它交給「民主派」承包。

終於付出代價的波蘭

政治改革是否應先於經濟改革?這樣的爭論實際上避開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經濟改革往往需要行政改革加以配合的問題。而行政改革,其實是政治改革的根本成份。由於斯大林主義的問題,蘇聯六年的改革偏重於「民主化」的問題,經濟改革成就有限,而且恰恰避開了相應的行政改革。沒有了行政改革,「民主化」是不可能制度化,不可能落實為「民主政治」的。沒有了行政改革,所謂經濟改革只不過是「鬆綁」式地回到「自然經濟」中去。東歐和蘇聯目前的經濟改革成就,都超不出回復「自然經濟」的成就範圍。

「和平演變」對於經濟與政治改革問題,往往都不是密切相干的。蘇聯和東歐在「和平演變」之前,政治形態早已不是獨裁專制的了。因此「和平演變」雖帶來表面上的「民主化」,但並未能取代所必需的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和平演變」只有在「冷戰」的架構下,才被西方國家硬扯到一起去了。兩年來東歐與蘇聯太多的事實顯示,通過「和平演變」來進行改革,反而帶來一個國家在經濟與政治上的重大損失,得不償失。

華勒沙誤信西方「民主」口號,合作奪權多年,「採取快速向西方靠攏的做法」,待政權到手,按照西方「先進經驗」改革時,終於發現自己「幼稚」、「上了當」,「大家都得付出代價」。如果兩年後的蘇聯也達到波蘭「水平」,發現自己「上了當」,大概也不應會使人感到意外。

華勒沙的經驗教訓,可能也值得一些「快速改革派」、向西方「靠攏」派以及一些靠幻想判斷真假是非的「民主派」人士吸取。對比之下,中國改革的步伐並不慢,西方國家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還以中國為典範來說服東歐和蘇聯「加速改革」。因此,所有「民主派」人士都應回想一下,過去12年來,西方對中國又提供了多少無償的援助?幾乎是沒有任何無償援助,更無「大量援助」。中國沒叫「上了當」,只因中國一直注意到社會主義改革沒有先例可循,只有靠自己自主地進行改革。這樣做也就無所謂「上當了」或「失望」了。

看了華勒沙的抱怨,再回顧一下中國兩年來所做的,從「清廉」、物價調整、股市試驗、住房改革,基層民主制度,直到最近強調科技和實驗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看來都是為了避免他國急躁之下遭遇的問題,都是在為下一步的改革鋪路。爭快慢,爭名詞好聽,還不如爭結果,爭成就。踏踏實實地做事,當一個有成就的,「最後笑」的人,總比空浮不實地表演政治話劇,造成社會、經濟和政治上的巨大損失,要划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