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當亞洲人起床之時,就是又要花錢。在將來,惟一能成為全球資金提供者的地區便是亞洲。亞洲人民的民族主義已經是風起雲湧,當一切情勢緩和友善的時候,亞洲將不再依靠美國,而以自己的觀念來發展亞洲。
對少數官員來說,10月23日是決定歷史的日子。但是對大多數亞洲人民而言,它就如同其它該上班的日子一樣。在香港,何經理搭乘平常通勤所坐的水翼船溯珠江前往中國大陸,他在那裡管理一座以美國女性為銷售對象的「維多利亞女用內衣」工廠。在北韓海岸外,一艘載著南韓稻米的貨輪正要開往北方,以援助北韓的飢餓家庭,它正在進行一項史無前例的首航。如果那天早晨你在西貢水上飯店的咖啡座裡,你會發現一些曾是越南難民,現為美國公民的人,正試著和越共官員做生意。
除了這些平日的活動以外,那天也創下一些歷史性的官方紀錄:高棉戰爭結束、南北韓總理簽定一項將結束40年對立的備忘錄、美國國務卿貝克宣佈美國將和越南商談重建外交關係。但對亞洲人民而言,這些政治上的改變只是外交趕上現實情況而已,而非什麼由政府領導開創的新局面。
曾經有段時期,自香港來的遊客必須經由一座老朽的白木鐵路橋,通過面無表情佩帶毛澤東徽章的警衛才能到中國。現在,近乎數千的通勤者只要刷卡並通過一扇旋轉門就可以了。北韓死寂的開城--靠近軍事區,僅是座只有十歲大孩子在街上玩的村鎮--在十年之內,將和南韓一樣,擁有人群熙來攘往的旅遊中心、飯店、與大馬路。
日本人的抉擇
沒有任何事情能比柏林圍牆的倒塌更具戲劇化;但亞洲的版圖也和歐洲一樣,正在悄悄地整合。不同的是,當歐洲和北美正受經濟問題困擾時,亞洲卻藉著區域內的貿易、投資、與技術結合,準備創造另一次經濟躍進。亞洲依靠歐美的重要技術來擴展市場已有好幾世紀,現在亞洲正目睹著太平洋世紀的黎明。而隨著經濟成熟度的提高,新的挑戰也即將來臨。
日本在填補了超級強權國家所留下的部份空間後,正不斷擴張對亞洲地區經濟、外交、甚至軍事上的影響力。有人擔心新的日式「共榮圈」將牢牢控制這個星球上最具活力的洲。同時,包括中國大陸、台灣及新加坡等幾個在亞洲頗具勢力的國家也正積極從事重要的軍事建設。此外,中國、香港、印尼、南北韓及菲律賓也正面臨著詭譎難測的政治變遷。
當華盛頓方面重新定位在此地區的角色時,就可感受到這股震波。美國目前更加重視與北京的貿易紛爭,這是造成雙方關係緊張的火花,可能會威脅到雙方僅建交12年的外交關係。另外美日關係也正進入一個更坦白公平的階段。布希總統將在11月下旬到亞洲巡迴訪問。但這些看來都不像是在為長期忽略此地區而做的補償,或是在防止美國與這兩個亞洲巨人之間關係的大變動。
同時,成功也是要有代價的。被認為只會在西方出現的所有社會創傷,現在也正席捲著亞洲。四小龍--香港、南韓、新加坡、台灣--都面臨巨大的內部挑戰,而才開始將自己由廉價勞工的天堂轉型為工業化國家的東南亞六國也是如此。這些國家為了維持過去數十年的二位數經濟成長率,而忽略了一些現在急需應付的問題:基礎建設短缺的限制、勞力不足、要求更多的政治自由、環境破壞、都市擁擠、甚至毒品與愛滋病的散播等。
然而亞洲人無疑可以自己解決這些問題,並且還能持續地發展下去。目前由二位數降至5-6%的經濟成長率可能是較理想的,因為那將取得更多的時間來平衡各方面的成長。典型亞洲人的自信,就如香港的安妮爾.薩丹尼所認為的:「每天早晨當亞洲人起床之時,就是又要花錢了……」
香港當地的一位顧問喬治.貝德說,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總產值很可能在公元二千年時將達到五兆一千億美金--可和歐洲共同體相比美,並幾乎和美國一樣。
使這項預測成真的關鍵原因,在於亞洲人摒除意識型態限制後所表現出的實用主義。即將出現的亞洲,將是由各個充滿活力的經濟圈所組成的共同體。在每個成長區(Growth Zones)裡,亞洲人以過去視為禁忌的方式共同使用著他們的資本、勞力、製造業、原料、及其它重要的工業生產配備。這將有助於解決運輸瓶頸、降低勞動成本,並提供新的原料來源。最難以估量的組合就是「大中國」(Greater China)--雖然北京的共產黨和台北的國民黨之間仍誓死為敵,但是中國的土地、勞工、生產和台灣技術、資本的聯結在福建省已成事實。再加上香港的幫助,所以不難看出為何「大中國」的經濟輸出被認為將在公元二千年趕上法國。
在中國南部,馬克思主義被認為是和日常生活無關的。「有共產黨員在工廠裡?」何經理說,並笑著指出像他這樣每週通勤的人早已跨越任何政治上的界線了。「我們還將過去用來開黨務會議的房間改裝成用來做女用內衣展示秀的地方……」
雖然台灣法律禁止直接和中國來往,但自1986年起已有近二千五百家台灣公司藉第三國管道投資了30億美金到中國。投資更不限於鄰近的海岸線。統一企業公司最近就買進美國製造業的「女童軍食品公司」(Girl Scout Cookies),計畫以五百萬美金共同投資在遙遠的新疆省生產蕃茄醬。公司並宣佈將來還要陸續生產飼料、日用品、食用油、麵粉及飲料。
完美的組合?
華人為主的新加坡也正緩緩地和鄰近多疑國家聯合起來。這個島國長期以來,就被以馬來人為主的馬來西亞和印尼所不能信任。僅十年前,駕車從新加坡過橋到馬來西亞,就好比從電信直撥時代回到充滿咖哩與杜松子酒的農場殖民時期一般。但是在今天,新加坡的新成長區和城市--國家(City-State)間服務業結合,形成包含馬來西亞柔佛(Johor)郡及南方13英哩印尼巴坦(Batam)島在內的工業區。這樣的結合有其充分的理由:新加坡有充裕的資金但缺乏勞力,而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問題卻剛好相反。
其它的亞洲成長區仍在成形之中。擁有資金與技術的亞洲人都看上擁有六千五百萬人口的越南,而這樣的人口卻正足以使越南同時成為一個極具潛力的市場和新的勞力來源。泰國官員則自誇包含高棉與寮國在內,亦逐漸出現「大中南半島區」(Greater Indochina)。雖然泰國也是大貿易國,但在所有到越南的投資者中只排第13位,資金只佔不到2%,台灣、香港、新加坡都超過她。而且新加坡也決定和曼谷爭奪中南半島的中心地位。不論誰勝了,很明顯地,這種跨越過去所不能侵犯的國界的聯合(譯按:指各國擺脫政治束縛和歷史因素的結合),將使亞洲共同體成為強有力的生產者。
同樣的事,若要發生在朝鮮半島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在南韓蓬勃的經濟表現,與被蘇聯拋棄的情形下,北韓被迫和南韓、日本、及其它穩固的資本主義國家接觸以尋求經濟上的生存。而南韓的經濟,和她成功地與中國及蘇聯建立的關係,也都使被孤立的北韓毫無選擇的餘地了。
在和中、蘇交界的敏感地區中,北韓也決定將此區域開放給包括日本在內的國家投資。而南韓的工業,也從中國和蘇聯輸入木材或其它原料。原先禁止進入的蘇聯軍事城海參威及納霍德卡也突然開放,作為南韓與日本投資的通商口。
亞洲人的信心並不只來自新的成長區,亞洲經濟力量的雜亂更促使成長非持續不可。這可從亞洲人每年要付出數十億元購買普洛克特‧干寶(Procter & Gamble Co.'s)公司各類的產品從幫寶適到會說話的忍者龜牙刷看出來。而由一家新加坡代理公司所生產的牙刷在馬來地區說的是「嗨,公子們!」可看出,亞洲人仍要求西方的產品要能應他們的喜好改變。代理公司的柯(Koh)經理便說「孩子越聰明,父母就得花越多的錢。」
亞洲人的自信可從他們在亞洲的投資熱潮中看出。而區域之內的資金流通,更遠超過來自美國的投資。簡言之,亞洲人相信即使歐洲和美國退出,他們仍有足夠的資源來持續經濟的成長。
以基礎建設的經費來說,光在日本以外地區已定下計畫的公共設施和都市改善的金額便達五千億美元。隨著推動提升生活品質的建設,有人預計在下世紀時將花費近一兆美金。台灣、印尼、泰國、香港最近都宣佈了一些頗具野心的建設計畫。台灣將在未來六年使用三千億美金從事建設,為此美、日、法的多家公司都在相互競爭。而香港最近也剛得到北京方面一項達一百六十億美金的機場合約。
亞洲地區更承諾將不止為自己提供資金,更將成為世界經濟的資金來源。美駐日大使麥可.H.阿瑪寇斯(Michael H. Armacost)便說:「在將來,唯一能成為全球經濟市場的資金提供者的地區,便是亞洲。」當許多資金從日本流出時,連海外的華人組織也將因投資而受益。亞洲的經濟尚未成熟,所以只能剛好維持資金的流動而已。從去年到今年,亞洲的投資金額不止成倍,達近乎兩百億美金的地步。
日元的衝擊
這些充滿活力的成長將比最近所鼓吹要成立的正式經濟組織更重要。馬來西亞總理便極力鼓吹東亞各國整合相異的經濟型態。這個東亞經濟會議將包括尚在努力中的越南、北韓、和超級經濟強權--日本,但將把美國排除在外。一向鼓吹其反美論調的馬來西亞總理又說,亞洲需要這麼一個組織來抵制美國的反亞洲經濟政策。
這個提議不太能實行,甚至和他連成一氣的東南亞國家都不這麼認為。東南亞國協最近表示同意在未來15年內成立一自由貿易區,但對進一步行動則採保留態度。
似乎沒有什麼好提議能使亞洲在短期內也出現一個有如歐洲共同體的組織。澳洲倡導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包括加拿大、美國、南韓、日本、東南亞國協、澳洲、紐西蘭,似乎也毫無建樹。一位雅加達的經濟學者說:「問題在於,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長期目標。」「首先必須整合這些目標,然後才可能談整合經濟的問題。」
但是缺乏共識並不會對亞洲的發展造成大影響。更大的障礙在於如何彌補阻止過度而未受限制的擴張。舉例來說,未來十年內環保將成為熱門話題。光台灣就計畫以330億美金從事環境保護並徹底消除污染。譬如,環保聯盟就使台塑輕油裂解廠的計劃延遲了多年。而整個區域之中,將有至少20個都市區將因成長不受限制而成為世界銀行所謂的「超級都市」(Mega City)--超過四百萬人口。而它們那些令人窒息的污染,和怪物般恐怖的交通阻塞也極需應對之策。
亞洲人也將要求更多的政治發展空間。數十年來,他們一直接受著「民主抑制經濟進步」的觀念。如今,不可避免的,他們將要求更多的自由。譬如,新加坡政府必不可能永遠維持如強迫儲蓄、人口成長、薪資控制等未經民意審核的高壓政策。
技術需求
一個大問題依然存在著:亞洲人是否能完全達到如西方和日本已成功的工業化所需的經濟提升?其中一項障礙,便是技術。日本已是所有競爭者中技術最先進的,台灣、新加坡、南韓則尚依賴西方與日本頂尖(Cutting Edge)的技術。人才是另一項限制;長期集中在廉價勞工型的工業之後,亞洲人發現他們缺乏躍進所需的有技巧的工程師和技術上的人才。
成長將不可能是顯而易見的,正如人們不會發現收入增加了一樣。貧困永遠不會消失,而緊張的情勢亦將依然存在--貧與富、華人與馬來人、日本與韓國……等都將持續。
但是從好壞兩面來看,亞洲人民在未來十年中將還會實現一項額外的希望,亞洲人希望能靠自己的力量在軍事或經濟方面等都能站起來,而且在和平的政治改革中得到公平的機會。總括來說,亞洲人民的民族主義已經是風起雲湧。保守的說,當一切情勢緩和友善的時候,亞洲將不再依靠美國,而以自己的觀念、標準運作著。
(譯自《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1991年11月11日)◆
社論
西方經濟衰退與東歐
美國與亞洲
中國農村
統獨問題
修憲國大與修憲
兩岸關係
出版與文化
大陸訊息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