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 言
關心兩岸關係走向的專家、學者在最近半年以來,對相關形勢的走向不免帶有極深的憂慮,主要的原因並不是陳水扁的台獨步伐,也不是去年年底台灣出現新的政治版圖,而是美國小布希政權極右的表現。從兩岸關係的角度來看,例如美軍太平洋司令在記者會中表態有能力全力協防台灣對付中共的攻擊;例如美國的戰略潛艇進駐關島,明白表示了美國有挑戰中共的野心;例如今年的元月,國防部長故意洩露給媒體,釋放出美國有意在台海危機中首先動用核武對抗中共的意圖;例如小布希政權打破慣例,邀請台灣國防部長赴美,並舉行官式會談;例如小布希本人在記者會上的所謂「口誤」;例如在最近布萊爾(太平洋美軍司令)又指出中共在未來五年無力攻台。當然除了小布希的藍軍之外,還有日本的藍軍如小澤一郎狂妄地對中國的叫囂,以及小泉純一郎再度參拜靖國神社等,日本政客的行徑只是為美國藍軍的作為敲邊鼓而已,本文暫不討論。關鍵是小布希政權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何以小布希在對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前後,幾乎在同一時間又有如此不友好的行動?當然美國利益的本質是希望兩岸關係維持一個不統不獨、有戰不和、長期分裂、中度焦慮的局面,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過無論在作為至少維持某種程度的邏輯性、一致性,這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起碼的行為準則,像小布希政權這種「逢柯必反」(借用《中國時報》,民九一、四、十三)的政策行徑固然十分罕見,更無法理解的是小布希政權本身政策上的凌亂,例如在上述許多挑釁的作為之中,我們又看到小布希政權又批准了出售直升機中共的命令(《中國時報》,民九一、四、十八)。坦白說,面對小布希政權的種種作為,站在為兩岸關係締造長期和平以至最終統一的人,自然是大肆批評,反之,立足反華不惜兩岸戰爭的獨派人士,自然是大加讚揚。本文無意加入類似的戰場,因為這樣既無助於自我冷靜,無助於說服對方,更無助於理解未來。
本文的問題焦點在於,究竟如何理解小布希政權的怪異行徑,我們無法以「美國利益」這樣的字眼來理解,不單是因為這一詞彙太過抽像,說了等於沒講,而且我們也無法相信柯林頓的外交作為正像小布希政權這些極右的政客所表現的是不顧美國利益、不講美國利益,否則民主政治的行政政策又有何優越性可言呢?基於此,本文希望以嘗試提出一個觀點來理解小布希政權的作為。
二、美國對海外戰爭的重估
事實上,在西方有句諺語說「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中」,換言之,西方人在處理自己的利益問題時,必須是要有多手預備,以免「一著錯滿盤輸」,所以站在他們的利益的角度,此一作法是理性的,也是道德的。當然不同的當政者對自己的利益有不同的估算,這是十分正常的,因此就有不同的工作側重點,因此從美國所謂的藍軍執政以來,在一個中國、兩岸關係上偏向台灣,這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偏重的如此明顯、如此傾斜,甚至有不少人認為小布希政權的中國政策,已經不是傾斜,而是不斷地想方設法地挑釁中國,希望現在或不久的將來,將中國捲入一場戰爭之中,果如此,似乎就未必吻合美國的利益,因為美國的利益在兩岸關係上不是戰爭,而是「不戰、不和」。
持上述觀點的人似乎應該注意到美國在上一世紀九○年代到本世紀初在海外所進行的三場戰爭,即波灣戰爭、科索沃戰戰和阿富汗戰爭,歸納起來,這三場海外戰爭使美國對海外參戰有了完全不同的觀點:
第一:這種戰爭是可以不死傷或是極少死傷美國子弟的;
第二:這種戰爭是可以在已屈人之兵後,交給聯合國維和部隊去擔任地面任務;
第三:這種戰爭是可以使美國真正試驗她的新技術,販售她的舊武器,同時增加軍人的實戰經驗。
總之,新型的戰爭對美國而言是一場利大於弊的戰爭,甚至根本上沒有弊端的戰爭;戰爭對其他國家仍然是可怕的破壞、生命的挑戰時,對美國而言已經只是一場遊戲,一場貫徹美國意志,增加美國利益的遊戲。也許對美國的藍軍而言,比較遺憾的是以往三場戰爭(遊戲)的對手太弱、太小,這樣的「遊戲」尚不能真正測試自己的「功力」,也找不出自己真正的「弱點」。所以為美國的「利益」著想的美國藍軍認為,美國需要一場中型的戰爭,需要一個中等身手的敵人來練兵,才能增加自己的經驗值(電玩遊戲的術語,意即增加自己應敵的功力之意)。面對其他民主國家而言,藉口難找,是以中國是一個最佳的陪練者。換言之,現在的美國恐怕已不再排斥和懼怕戰爭,而且在新科技的絕對優勢之處,她需要戰爭,某種程度上是渴望戰爭,目前對中國的這場戰爭可以有以下的好處:
首先當然提升美國高科技戰爭的經驗值,包括了武器系統、作戰系統、支援系統方面的具體測試的絕佳機會,特別是藉此尋找自己的弱點,糾正自己的弱點。
其次極有可能以戰爭拖延,甚至拖垮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當然中國的大國就會泡沫化,則美國的霸權地位必然更加鞏固,而且是長期穩固。
其三,戰爭對台灣不論勝負,美國都是贏家,如果台灣勝利,台灣獨立便自然成立,而美國是台獨的再造父母,從此美國就可以全面地殖民台灣;一旦失利,也是犧牲台灣而已,以美國的科技和國力,仍然可以有效地操控中共進入太平洋的時間。
個人以為從戰爭型態的變化來理解美國在中國議題、兩岸關係處理上的變化,是比較容易解釋美國如今作為的用意何在,這就是說小布希政權在增加美國利益上,有了比柯林頓時代更多、更有效的工具,因此美國的戰略和戰術也隨之調整。
三、美國式的統一戰線
不過個人以為除了戰爭生產力的重大轉變之外,美國也有其十分明顯的兩手策略,這就是為什麼小布希也訪問大陸,也對大陸放寬技術輸入的限制等等。我們姑且可以稱之為「美國式的統一戰線」,何謂「美國式的統一戰線」呢?我們不妨以小布希政權的作為與中國的統一戰線作一個對比。
首先,就統戰的目的而言:以目前的狀況而言,中共統戰的目的是為了營造「和平」的環境,以便中國能夠順利的發展,創造多極的世界政經新秩序;而美國的統戰,目的在於擴大美國與中國的差距,以便美國可以完全掌握局勢,稱霸世界。
其次就統戰者本身的實力而言:中共的統戰總是處在自己居於弱勢、劣勢的地位,因此其統戰的策略是來保護自己,爭取時間,壯大自己;而美國的統戰則是處在自己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因此其統戰的策略是爭取時效,瓦解對方。換言之,中共的統戰策略是源自於生存的威脅,而美國的統戰是源自領導的需要。
其三是就統戰的方法而言:中共的統戰手法是分析社會的主要矛盾,依據主要矛盾的分析,將敵對陣營中區分為不同層次的矛盾情況,再依據矛盾的層次決定從對方陣營中應該孤立的對象、聯合的對象和消滅的對策;美國的統戰手法在分析對方不同的利益面向,區分其不同利益與美國利益的相關性,以便針對對方不同的面向進行必須的聯合和必要的鬥爭,所以美國的統戰與鬥爭對象,往往是針對同一個對像而言,或是在不同的時間,時而統戰,時而鬥爭,但仍是針對同一對象。總之,中共的統戰是分別對待統戰對像和鬥爭對象,美國的統戰是區別敵人為不同的面向、不同的時間來進行,這是兩者統戰最不同的地方。
其四是就統戰的內容而言,中共進行統戰,對統戰的對象主要的手法是淡化彼此的敵意,尋找目前的共同之處,擴大其共同之處,尋找暫時的共同目的;至於美國的統戰是不需要在對像上去認真尋找共同之處,而是直接提供現實利益加以誘惑,而不在乎是否交到朋友,這是兩者統戰的重要差異所在。
其五是就統戰策略外環境的評估而言,中共的統戰其成敗在很大程度是取決於中共的領導人對客觀環境的精確評估,愈是能精確評估,愈是能有效掌握,就愈能提出適切的言語口號,打動人心,扭轉乾坤;而美國的統戰在相當程度上是依據主觀的需要,對美國而言,客觀形勢只是實力的輔助,而非決定者,因此美國對統戰策略的使用,主要是決定在自己的實力,透過實力來嚇阻敵人,同時引誘其次層次的合作。
當然這絕不是說美國式的統一戰線就不需要盟友,事實上也同樣需要,如在反恐戰爭中,她需要其他國家與之合作,特別在對付阿富汗的塔裡班政權,她需要巴基斯坦;在對中共政權,她需要台獨的台灣一樣,不過這些「需要」是為了方便、為了如虎添翼,而不是必要條件,甚至不是充分條件,因此這些需要就不是朋友的聯合,而是棋子的運用,尤其是在兩岸關係上的台灣。
透過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發現美國對中共「一個中國」的挑釁,正是運用了「美國式統一戰線」的策略來執行,再配合上小布希政權對戰爭的新認識,對美國實力的自信,我們有理由相信小布希政權的許多作為是故意的,是挑釁的,是希望減緩或摧毀中國的上升趨勢。
四、結 論
站在台灣的立場必須理解到「美國式統戰」,台灣也好,台獨也好,都不是真正的得利者,反而是最大的受害者,最先的犧牲者,因為「統戰」策略的本身就預設了犧牲別人,成就自己,有時為友,有時為敵,可以為友也可以為敵的特性。因此台灣仍然必須面對小布希政權的反覆,特別是共和黨在現代的兩岸關係中,有多次扮演傷害台灣角色的紀錄,縱使小布希政權一直對台很「友善」,也難保下一任的美國總統是否蕭規曹隨。總之,台灣必須理解不是只有中共有統戰,美國也有統戰策略。◆
社論
美國的核武恫嚇
台海和戰
觀察美國
瞭解大陸
兩岸關係
人物與歷史
連載
海峽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