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並未已到絕望關頭

北京當局必須切實做好「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工作


自陳水扁上台以來雖然宣稱「四不一沒有」,在口頭上不再提「兩國論」,但是,卻連「中國人」和「九二共識」也遭否定,並且不斷推出「文化台獨」、「漸進台獨」和「去中國化」。

布希總統上台後,雖經「南海撞機」、「911事件」、「上海亞太經合會」、「布希訪華」,北京方面盡量委屈求全,配合美國反恐,但美國方面卻是,柯林頓的「新三不」不再,甚至布希訪華期間在公開場合連「一中政策」和中美「三公報」都吝於出口,而只揚言美國國內法的《台灣關係法》,甚至,將中國也列入美國核武打擊對象,還要推動台灣加入只有主權國才能參加的國際衛生組織(WHO)成為觀察員,並且布希還有意或無意的在演說中稱兩岸為「兩國」和「台灣共和國」。

以島內的形勢而論,雖然阿扁上台經濟下滑,國民財富幾乎縮水四成,失業率攀升,痛苦指數上揚,「一國兩制」的民調支持率達三成,但是,去年立委選舉,泛綠軍仍有些許成長,民進黨終於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泛藍軍的整合卻又希望渺茫。阿扁連任和民進黨長期執政似乎不可避免。

今年元月二十四日,錢其琛發表「江八點」七週年講話,姿勢不可謂之不低,誠意不可謂之不足,咸認為是對民進黨釋出善意,但阿扁政府仍然置之不理。三月底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在深圳召開研討會討論「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邀請的民進黨學者和民代無一出席。並且,傳出台灣方面宣佈台獨的時間表為二○○六年。在研討會上,面對著兩岸關係的惡化,如何推動和平統一又一籌莫展。

於是,大陸對台部門的官員和學者陷入了嚴重的悲觀情緒之中,只能無可奈何的等待台灣方面宣佈台獨,事前做好萬全準備,一舉軍事解決,以期對台作戰速戰速決,一旦美國介入,也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所以,有大陸軍事學家認為,戰後台海的真正戰爭危機,一是一九四九年,一是一九六○年,再來就是李登輝發表「兩國論」至今。中共將不再對台「武嚇」,「武嚇」是屬於外交、政治的範圍,往後中共對台將是以「武備」為主,「武備」才是真正屬於軍事的範圍。

難道中國和平統一的希望真的即將破滅,代之而起的必將是兩岸腥風血雨的統獨內戰嗎?我們願分三方面分析之。

首先,我們來瞭解國際形勢,主要是美國,從十九世紀中葉美國遠東艦隊司令培理將軍以來就主張,佔領台灣是美國遠東戰略的最大利益。一九四三年「開羅會議」美國之同意戰後台灣歸還中國,是為了要維持中國戰場上的抗日領導中心;一九四九年及韓戰後,美國未出兵排除蔣介石,實行台灣獨立,是為了「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製蘇」的遠東戰略;一九七二年之後的「三公報」是為了「以共製蘇」的;蘇聯瓦解後,就開始有了「拆散中國」、「中國威脅論」了;至九五、九六年中共導彈演習後,而有「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和柯林頓的「新三不」,是美國為了避免捲入台海內戰,「不統不獨,不戰不和」的兩岸關係,是美國的最大利益。一旦兩岸統一條件成熟,美國基於本國戰略利益的考慮,沒有不介入阻礙的理由,問題是估量介入所付代價的多少來決定其介入的程度。

所以,寄望於美國對台灣當局的控制來促成兩岸和解和統一,那無異於緣木求魚,但在暫時「不統」、「不和」的條件下,要求美國約束台灣當局「不獨」而「不戰」,也不是沒有可能。那也是美國自七二年以來的「一個中國,但非現在」的對華政策。

再說民進黨,民進黨在戰後台灣歷史上的出現,其組成有相當的複雜,必須一一具體分析,它有反專制反黑金的台灣人民民主的部分,也有民粹的地方主義的部分,也包括戰後台獨運動的部分。

根據我們的研究,戰後台獨有三波的發展,首先是日本宣佈投降時,即有駐台日軍勾結台灣御用紳士的第一波台獨陰謀,但因駐台軍司令兼台灣總督安籐利吉反對而胎死腹中;第二波台獨運動則來自台灣地主階級反對「耕者有其田」政策,地主子弟在海外與美國戰後對台政策相結合;第三波台獨則來自於七○年代中期「文革」結束,中共道德形象破碎,台灣中小企業興起,及「美麗島事件」,台灣黨外民主運動受挫。

由於國民黨的反共政策,戰後的皇民化階級和地主階級多隱藏在國民黨內,並轉向工商業發展,直到李登輝執政後才逐漸暴露,這一部分的台獨,人數不多,且已年華老去,但卻多掌有社會和經濟的資源,在台獨運動中掌有一定的領導權。小林善紀《台灣論》中就發現了佃農兒子出身的陳水扁身上,就缺乏了李登輝的那種「日本精神」。

第三波的台獨屬知識份子和新興資產階級,並沒有皇民化階級和地主階級對中國那樣的「民族仇恨」和「階級仇恨」。尤其是自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經濟成長蒸蒸日上,七、八○年代第三波台獨的黨外人士,退出政治運動後,在九○年代成為遊走兩岸的台商在所多有。即使是支持陳水扁的一些大資產階級,雖不一定主動主張統一,但也至少不會反對「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公開反對「戒急用忍」者則多的是。八○年代,急進台獨團體「新潮流」的急先鋒李文忠,最近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也說「統獨都不是聖經」。

不可諱言,台獨基本教義派在歷次民調中仍佔有百分之八~百分之十二。去年立委選舉,台聯黨的得票率即達百分之七點八。

阿扁很清楚,他當選總統得票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九點三,不是泛藍軍分裂,他根本不可能當選;如果扣除了台獨基本教義派的百分之八~百分之十二,即使泛藍軍分裂,他也不可能當選。李登輝就是不信任以第三波台獨為主的民進黨和陳水扁,所以在陳水扁上台後還親自創立台聯黨,作為阿扁總統的「監軍」。陳水扁要想爭取連任,是絕不可能從李登輝的「兩國論」回到「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寄希望於台灣當局的陳水扁,那也必然是一場幻想。

第三,談中共的對台政策。一九七九年元旦,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呼籲第三次國共合作,結束內戰,和平統一祖國,而後又有「葉九條」及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基本上都是正確的。甚至為了表示善意,連年年舉行的「二二八起義紀念會」都停開,一直到一九八七年才重開。因為七九年「美麗島事件」後,接著又有「江南事件」,《宋氏王朝》的出版,蔣經國的國民黨政權內有黨外台獨的壓力,外有美國國際政治的壓迫,能穩定蔣經國政權的力量只有來自北京。兩岸密使往來密切,蔣經國接受「一國兩制」的談判並非沒有可能。在未有任何預警的情形下,蔣經國宣佈一九八七年十一月開放大陸探親,突破了兩岸閉鎖的第一步;但也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八八年一月,蔣經國遽然逝世。

李登輝上台初期還延續蔣經國的路線,但國民黨內部爆發主流與非主流的權力鬥爭。李登輝發現自己的權力不能安置在原國民黨的基礎上,穩定國民黨政權只能壯大敵對的非主流,而威脅自己的權力。他更發現如果將自己的政治立場轉向於台獨,黨外台獨不但不會成為他的壓力,反而將成為他的助力;並且也符合美國「台灣政權台灣化」的政策,美國對蔣經國的壓力也將轉化為對他的助力。只是後來,李登輝訪美的康乃爾大學演講,引起了中共的導彈演習,「兩國論」又引起了台海戰爭危機,李登輝才從「民主先生」被貶為「麻煩的製造者」。

陳水扁上台後,更是形象的指責中共「一國兩制」是:中共要把我們家的東西,說成是他們家的,然後要送給我們。陳水扁的話誠然是切斷了台灣領土主權發展的歷史,殊不知,如果不是中國人民抗戰的勝利而有台灣光復,今天台灣所有的都是日本人的,台灣人的地位也只能是琉球人的地位而已。但陳水扁的話也指出了一點事實,「一國兩制」不過是維持現狀,「一國兩制」能給的,台灣現在都有,台灣當局要的主權獨立,北京又給不起。台灣當局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接受那無聊的「一國兩制」?嚴肅的檢討起來,中共「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策,難道不是落空了嗎?所以,中共當局必須痛切的放棄簡單的「寄希望於台灣當局」了。

放棄簡單的「寄希望於台灣當局」,並不表示就是放棄「寄希望於台灣當局」,沒有台灣權力當局配合的談判,兩岸是不可能和平統一的。放棄簡單的「寄希望於台灣當局」,更不表示放棄和平統一,只能等待台灣當局宣佈台獨,一舉軍事解決。

不論台灣民主的性質如何,台灣總統必須由選舉產生應該不至於倒逆。我們清楚的瞭解到「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與「寄希望於台灣當局」是有其內在矛盾性的。但如果有期望「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選民,就不怕選不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台灣當局。所以,中共要「寄希望於台灣當局」之前,必先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能選出一個能被寄希望的台灣當局,然後才能「寄希望於台灣當局」。這也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和「寄希望於台灣當局」的矛盾的統一。

再者,「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還必須要有能被寄希望的台灣人民。要能有被寄希望的台灣人民,中共當局就必須要改弦更張,切實的制定一套「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政策,切實的落實「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措施。

只要台灣還存在著祖國和平統一的台灣人民,祖國的和平統一就還沒有到達絕望的關頭。一旦兩岸兵戎相見,即使完成了祖國的統一,那也是中華民族又一次的浩劫,美國帝國主義和台獨當局固然要負一切後果的責任,難道沒有能做好「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工作的中共當局就可以不負任何的責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