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天下先」的存在哲學

余紀忠蓋棺論定

耿榮水
(長城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余紀忠因肝癌復發不治,以九三高齡辭世,識者雖有不捨,但能克享遐齡,生榮死哀,亦差堪告慰矣!

余紀忠如何走過兩蔣威權時代與戒嚴體制?其生存之道,頗引人好奇。在台灣,辦報之難難於上青天,《中國時報》系不僅安然度過,還發展成為民營華文第一大報,其中訣竅,頗值探討。余老嘗以「勁竹」自詡,風來則順勢傾倒,風止則巍然挺立,故能不折不斷,以此喻其生存哲學,頗為傳神。

不論批評其為「余大風派」(李敖語),或譽為台灣五十年來唯一之「十全老人」(金惟純語),皆有過與不及之憾。筆者旁觀,余紀忠乃複雜之綜合體,集報人、商人、政治人、文化人於一身;其算計經營之精明,雖工商企業家亦不如;其權謀術數之靈巧,一般職業政客難望其項背;其對藝術文化濡沫雅好之深,雖墨客騷人亦有所不及。他有商人所無之知識分子氣質,有政客所欠缺之理想主義色彩,與另一位已逝之台灣報業龍頭王惕吾相較,他更給人可以「坐與論道」的民主開明印象,中時報系能贏得學界較多的認同,與余老個人形象有很大關係。

其實在報紙專業經營上,王惕吾時有開闢之舉,且經常走在余紀忠之前。早先《聯合報》以「煽色腥」新聞起家,《徵信新聞報》仿而效之,民國七○年代消費意識興起,惕老下令改版,余老亦步亦趨,不敢落後。每年年終獎金,中時報系必待聯合報系發佈後才定案。《聯合晚報》、《經濟日報》也都在《中時晚報》、《工商時報》之前誕生,《世界日報》、《歐洲日報》等已在海外華人社區立足生根,《美洲中時》則半途停刊。三十多年前《聯合報》斥資購買忠孝東路四段市郊之地,遷往東區發展,迄今市值逾百億,《中國時報》則仍棲身於大理街巷弄之中。

《聯合報》言論予人較為明確而堅定印象,《中國時報》則不免猶疑搖擺。四十年代出版法修正案、雷震案、六十年代「中壢事件」等重大歷史案件,《聯合報》發言皆領先時報;李登輝毀憲亂政與偏頗的大陸政策,《聯合報》早已鳴鼓而攻,《時報》則猶抱琵琶,曲筆阿世,直到李卸任後才敢公開抨擊。阿扁政府近來打壓新聞媒體,《時報》先是誤判與之對抗,後又妥協,進兩步退一步,余紀忠一生「不為天下後」,但也「不為天下先」。不過在「美麗島事件」大審過程中,《時報》表現出奇勇敢,報導評論皆領先台灣各媒體,這是余紀忠人生涯中少見的「雖千萬人吾往矣」魄力。

余老去世後,《時報》以頭版頭條報導,並連續數日連篇累牘刊登各界追思文章,慟則慟已,然公器私用至極,毫無國際知名媒體風格。凱薩琳˙葛蘭姆(Ka台海和戰arineGraham)在美國是何等影響力?她去世時,所屬的《華盛頓郵報》也沒有這樣處理,顯見社會逢迎拍馬風,已吹進編輯台,應引以為戒。為《時報》計,如能突破老格局,對人才「專之」、「信之」,並重新盱衡媒體生態環境,與時俱進,才是今後發展之道。

然一個人能在中年創業,往來權貴富賈之間,朝野爭與攀結,動見觀瞻,歷經半個世紀,仍能維持報業王國於不墜,余紀忠在中國報業史上,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男子。蓋棺論定,筆者謹以此文表達深切哀悼之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