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後兩岸關係的可能發展

張麟徵
(台大政治系教授)


一、十六大報告中對台方針的變與不變

江澤民先生在十六大所提出的政治報告中,針對台灣問題有長篇發言,內容有一貫不變之處,也有較具新意的說法。這部分報告不僅總結了十三年來江澤民主政下的對台政策,在權力即將換手之際,也為新人的對台政策定下一個基調,值得台灣朝野進一步分析研究,草擬對策。

就不變的部分而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反台獨、反分裂、反外力干預,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等幾項基本立場始終如一。這幾個基本立場實際上環環相扣,一環松就全盤散,即便後江時代來臨,應該也不會改變,這也是台灣朝野必須認真對待的原因。

就變的部分而言,江澤民的報告中確實有不少頗具新意的提法。其實江澤民被稱為對台政策的溫和派,最近幾年對台政策,在回應台灣「尊嚴對等」的要求下,已經做了一些務實的調整,譬如錢其琛以「一中新三段論」取代舊的三段論,又如放棄「一國內部航線」之說,而代之以較模糊的「兩岸航線」。但台灣在獨派當家的情況下,對這些善意常故意視而不見,或推說大陸相關個人發言不一定代表政府意見,不予回應。就是因為如此,這一次江澤民在十六大的政治報告中第一個引人注意的「新意」,就是正式將「一中新三段論」納入報告,由僅強調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改變為「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由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改為「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其次是明確提出「三個可以談」。江澤民建議在一中原則的基礎上,兩岸應暫時擱置某些政治爭議,恢復兩岸對話和談判:可以談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問題,可以談台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空間問題,可以談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問題。在這三個可以談中,談判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提議,早在江八點時即已提出。較有新意的是有關台灣在國際上的若干活動空間,以及台灣政治地位的談判。顯現江澤民注意到了台灣朝野要求國際活動空間的強烈願望,不能不正面回應。

第三點新意是只突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而故意略去了另一個「寄希望於台灣當局」。顯見經過兩年半的「聽言觀行」,領教了陳水扁的反反覆覆,大陸對台灣獨派政府已不抱任何期待,而只能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也因此,這段報告展現了對台灣人民的高度善意,稱讚他們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是發展兩岸關係的重要力量;強調台灣同胞是手足兄弟,「沒有人比我們更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承諾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作主的願望;期待他們能協助推動直接三通,擴大交流交往,開創兩岸經濟合作新局。

二、台灣的反應

台灣對此談話的反應為何?

粗略看來,台灣的反應還是相當制式。陳水扁稱:「江澤民根本不知道我們在想什麼」、「一邊一國要分清楚,台灣要走自己的路」、接受一個中國、一國兩制是「頭殼壞去」。呂秀蓮以為這些談話都是「老調新彈」,所謂「三個可以談」由於是建立在一中原則之上,所以恰恰是「三個不可談」。游錫坤表示,中共十六大相關問題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間的互動,是「國際的大事」,不能太快回應。蔡英文認為「三個可以談」是和戰兩手策略,一個中國的政治框架仍在,不過調子放軟。

由於民進黨堅持台獨立場,這些反應其實都在預期之中。在野的若干政黨,像台聯黨本來就是比民進黨還民進黨,認為江的報告「了無新意」也可以瞭解。但親民黨立委也認為「了無新意」,就不免令人愕然。倒是國民黨黨團書記長李全教肯定江澤民「擱置爭議恢復談判」的談話,認為江澤民所提談判結束敵對狀態及擱置爭議先談經濟議題的看法頗為可取。

民進黨對江澤民在十六大的涉台報告顯然並不重視,我們認為這十分不智。因為這雖然是江澤民對台政策的期終報告,但其實也是大陸未來的對台政策主軸。如果民進黨政府期待等新人上台後,再來軟土深掘,不僅期望會落空,而且徒然自我蹉跎,浪費時間。所以如此認定,是基於下面兩點理由。

首先,我們認為這段涉台報告是大陸對台政策的底線,進一步退讓可能性不大。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就像處理對美關係一樣,溫和派的江澤民一向主張「原則頂住,枝節不計」,目前來看,大陸對台能讓的,諸如三段論的內涵、航線定位等,差不多都一次讓足了。江澤民給足了台灣面子,也就沒有給胡錦濤留下多少政策調整空間,胡錦濤未來很難比江澤民更軟,因為如再做退卻,就會傷及原則,將很難向內部強硬派交代。相反的,胡錦濤為人深沉內斂,處事卻明快果斷,這可以從他在八○年代處理西藏問題的斷然作風中看出,台灣如果想趁其接事之初壓迫其讓步,恐怕很不現實。

其次,反恐議題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嚴重困擾美國,為爭取中共協同抗恐,已使得美國對大陸改弦易轍,布江十月的克勞福農場之會,據信布希已經向江澤民承諾「反對」台獨,而非「不支持」而已。台灣如果還想恃美而驕,對抗大陸的軟性攻勢,特別是以政治藉口拒絕直航協商,將使美國對民進黨政府的不識時務產生惡感,特別是美國在台協會代表包道格已經一再表態,認為直航、企業西移、兩岸經濟合作等議題,台灣都應正面看待,積極回應,否則台灣經濟將被孤立。

不過,在民進黨能理性務實面對一中原則之前,期待民進黨積極回應對岸的提議,在一中前提下展開三個可以談,確實也不切實際。台灣看起來好像對安全、國際空間、國際定位極為看重,但事實上台灣當局重視的只是「過程」,而非目標,因為台灣當局也清楚,在迴避一中原則下,目標很難達成。台灣之所以一再強調這些議題,不過是在突出大陸對台的安全威脅,大陸對台灣國際空間的打壓,藉此在台灣內部製造對大陸仇恨,動員台灣反華民意、強化台獨力量,並非真想解決問題。

三、擱置政治爭議,強化經濟交流的可能性

也正因為兩岸政府立場南轅北轍,政治僵局短期難解,大陸才會將對台政策的重點由政治轉往經濟,傾全力推動三通直航,一方面回應台灣企業界及需要經常往來兩岸間台灣人民的需要,另方面藉更便捷的交通,期待進一步活絡兩岸經貿交流,將兩岸人民的利益綿密交織起來,從台灣內部去爭取對大陸的瞭解與認同,以求拉住台灣。也因此,對於兩岸直航的航線定位問題,錢其琛可以大幅度修正,不再提「一國內部航線」、「一國內部的特殊航線」,而予以模糊化,逕行定位為「兩岸航線」,大陸的目的在力求避過爭議,早日實現直航。

但是,即便大陸將直航刻意模糊化,將其定位為「兩岸航線」,試圖撇開政治,只談經濟,陳水扁政府的反應還是不斷另設路障,盡量拖延。例如突出談判機制問題,強調兩岸要坐下來談,直航談判不能排除公權力;在航線營運上一再試圖將美國拉進來,以彰顯航線的「國際性」,種種作為無非還是想藉此體現「一邊一國」。陳水扁政府在直航問題上的反應,不僅各相關部門各吹各的調,甚至同一部門早晚也不同調,正可以顯現他們對來自內外對直航壓力的手足無措。雖然如此,可以預言的是,處理直航問題如果不能在政治上讓民進黨政府的政治主張先馳得點,無論直航對當前台灣經濟脫困多麼重要,陳水扁政府都不會立即鬆手。因為如果不把政治問題作一了結,直航在經濟上,甚至政治上帶來的些許好處,都遠超過民進黨政府在政治與社會上可能承擔的壞處,那就是經由方便而綿密的接觸,台灣人民對台獨的認同將逐漸降低,對大陸的認同則逐步升高。

四、兩岸關係轉變的決定性因素

兩岸關係卡在統獨立場分歧,一時顯然難以好轉。以後能否柳暗花明,取決於客觀條件的變化,其中經濟的因素最為關鍵,國際情勢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僅就經濟上來看,雖然有人唱衰中國,揚言「中國即將崩潰」,但由十六大的順利召開,接班換手似乎也沒出什麼差錯,經濟情況大體上也還算不錯,這種情況應該不會發生。「三個代表」之寫入黨章,證明中國共產黨已經走出意識型態的框架,知道唯有「務實」,才能保證國家發展與政權穩定。

大陸經濟一直保持高成長率,即便在舉世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去年的經濟成長還增長百分之七十三,今年預估更可達到百分之八。國民生產毛額去年達一萬一千五百九十億美元,使大陸已經成為世界的工廠。外資投入年年增加,去年到位資金有四百六十九億美元,較二○○○年增加百分之十五點二,今年上半年吸收外資又較去年同期成長百分之十九。對外貿易年年擴大,去年對外貿易總額達五千零九十八億美金,使大陸成為世界第六大貿易體。外匯存底也水漲船高,去年已達二千一百二十二億美元。這樣的數據令人艷羨。

當然,隨著經濟發展而衍生出來的問題也很多,諸如失業攀升、貧富差距、城鄉與地區差距、貪污腐敗、社會風氣敗壞、環境破壞、再加上入世對產業所帶來的衝擊等問題,在在都考驗著新的領導班子。但值得寬慰的是,大陸的領導班子無論新舊都已注意到這些問題,正在力謀解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陸上無論政府與人民,都充滿了「明天會更好」的強烈信念,秉此信念,加上努力,將促使他們致力於解決這些問題。總的來說,大陸的經濟前景還是看好。

相較於大陸,台灣的經濟前景則比較令人憂心。二○○○年以前,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雖然沒有大陸那麼高,但也在百分之七到百分之五間升降,二○○○年時還達到百分之五點八六,但民進黨執政的第一年就劇降到負百分之二點一八,今年預測可以調升到百分之三點一四,但前景仍然不樂觀,因為其他各項有關經濟發展數字都充滿隱憂。二○○一年台灣的工業生產年增率為負百分之七點三,歇業工廠為五千一百八十七家,新增工廠只有三千七百九十三家。同年民間投資成長率為負百分之二十九點二,僑外投資為負百分之三十二點六。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較,僑外投資更減少百分之四十七。去年對外貿易進出口都大幅衰退,進口為負百分之二十三點四,出口為負百分之十七點二。失業率去年為百分之四點五七,到今年九月已經攀升到百分之五點三二。唯一正成長的為外匯存底,去年為一千二百二十二億美元,今年十月則為一千五百七十六億。這樣的經濟數據當然令人對台灣經濟前景充滿憂慮。

台灣經濟衰退如此,雖然與世界經濟景氣衰退不無關係,但更與政權易手有關。民進黨對經濟不在行,開源無門,社福支出卻很大方;不致力改善本地投資環境,卻對企業西進「有效管理」,使得資金更努力竄逃。除此之外,民進黨始終意識型態掛帥,除了對大陸一再言語挑釁,製造兩岸僵局外,而且拒絕直航。有鑒於兩岸關係充滿變數,投資成本又居高不下,外資當然更裹足不前。

五、兩岸關係的可能發展

在大陸經濟持續成長,台灣經濟卻前景黯淡,大陸政治平穩過渡,台灣政治卻混亂擾攘之下,兩岸實力消長其實不言自明,此一消長可能產生的影響大約有如下幾方面。

第一,大陸對解決台灣問題的信心增加,政策會以逸待勞。從三段論的調整、直航航線定位的鬆動來看,並不是由於大陸對民進黨比對國民黨更友善,讓步更多,而是大陸對自己的信心較以往更強。大陸似乎認為在台灣問題上,只要穩住美國、保持大陸經濟持續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台灣就擋不住大陸的磁石吸引。因此,只要民進黨的行為不出格,大陸對台政策即便不會更軟,但也不會更硬。

第二,台灣牌的光亮褪色,美國固然不會放棄支持台灣,但力道可能會調整。有鑒於台灣實力下滑,大陸實力上升,美國對大陸又有聯合反恐的需求,布希政府必須在兩岸維持平衡,政策天平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大幅往台灣傾斜。

第三,台灣人民對大陸的敵意有調整的可能。不管直航能否快速實現,兩岸各種交流都將持續增強,相互瞭解將提升。而隨著兩岸經濟實力的消長,兩岸經濟差距將逐漸縮小,台灣人民由於四十年的反共教育,十幾年的反華台獨教育所產生對大陸的敵意將逐漸修正。如果中共持續在穩定中求發展的政策不變,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定能使台灣人民對其產生期待。只有民意轉向,台灣政府才不得不轉向。

第四,兩岸經濟整合已經由民間啟動,地理的先天條件不容台灣政府逆其道而行。台灣經濟如果不能振衰起敝,只有使此一整合過程加速進行,此一趨勢就如水之就下,不是台灣政府任何強制措施所能阻擋。就算台灣經濟逐漸復甦,要維持此一復甦勢頭,台灣也不能自外於中國大陸此一超級市場。

第五,大陸將突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政策,增加兩岸交流,增加台灣人民對大陸的瞭解。直航是達成此一目的的策略之一,大陸一定會積極從台灣內外推動此一政策。台灣政府為了維持其台獨理念不受侵蝕,也會盡量拖延。直航確實是增加交往,提升瞭解,建立善意的工具,但為大陸借箸代謀,除直航外,如果能開放一些機會,不只是讓台灣的企業家可以在大陸找到他們事業的第二春,與中國的經濟起飛一起騰躍,也應讓台灣的年輕人能有在大陸施展抱負,一圓年輕夢想的可能,讓他們年輕的熱情與理想可以與中國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大陸如果在台灣大舉征才,既解決了年輕人畢業即失業的困境,也增加了年輕人對大陸的認識與認同。

總之,台灣與大陸的僵局還會持續一段時期,在兩岸實力消長形勢顯現後,大陸不會急躁,而會以逸待勞,台灣方面,除非政黨再度輪替,民進黨政府還會繼續困獸之鬥,但肯定無法得逞。長久來看,合是必然趨勢,希望民進黨政府看到此一現實,不再做無謂的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