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希到非洲開闢反恐「第二戰場」

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布希七月上旬五天內親訪南非聯邦、塞內加爾、博茨瓦納、烏干達、尼日利亞五國,使人想到一九四二年盟軍在非洲開闢「第二戰場」故事。美國反擊二○○一年911的「不對稱戰爭」(抓住對方弱點進攻),先在阿富汗打響,後於二○○二年九月發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下稱《安全報告》),繪出全球打恐「路線圖」,比一九九九年的《安全報告》增添了「先發制人」和治理「失敗國家」的兩大內容。今年出兵佔領並開始「重建」伊拉克,公佈並推行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平「路線圖」,都是在廣義的「中東」地區(包括阿富汗與巴基斯坦)橫掃打恐「第一戰場」。隨著布希親征非洲,這打恐「路線圖」又出現了「第二戰場」。

因應第一戰場失利

和一九四二年一樣,布希訪非是在「第一戰場」進展並不順利之後。阿富汗「勝利」幾乎有名無實,美國在伊拉克陷入窘境,白宮焦心、更有「泥坑」(quagmire)這個字激惱神經。布希七月十日在博茨瓦納聽說伊拉克人一天打死兩個美國兵,承認這場為減免美國本土安全威脅的伊拉克戰役竟打出了一個新的「美國在伊拉克的安全問題」。

根據《安全報告》,開闢「第二戰場」勢在必行,並不決定於「第一戰場」順利與否。它說:「美國現在受失敗國家威脅比受征服國家更甚。」「如果(那些國家)政府打恐能力不夠,我們和盟國就會盡可能補足它們的(打恐)意志與財力。」這「征服國家」(conquering states)指的是國內治理不錯、尚有餘力向外拓展經濟與政治空間之國﹔「失敗國家」(failed states)則指國內治理焦頭爛額者。後者對美國安全的威脅有兩大方面:(一)窩藏反美恐怖分子,(二)製造不穩定局勢。後一點更直接、間接負面影響美國--如擴散武器、難民逃來、輸出罪犯、毒品走私、其他走私(例如從剛果偷運入美的製造手提電話機的稀有金屬)、影響美國外貿及對外投資、增加維和及救濟費用等。非洲國家早已變成賓拉登恐怖分子的避風港,整個大洲作為地球上最不安寧的區域之一對美國維持全球穩定是巨大障礙。

二十世紀初,亞洲貧窮、落後、疾病、災害、內亂外患交加,非洲相對繁榮、和平、穩定。現在,這一現象顛倒過來。亞洲人均壽命六十,非洲僅僅四十;亞洲人口是非洲的五倍,上網人數卻是非洲的十五倍(說明對高新科技興趣是三比一)。非洲在全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二十五個國家與地區中根本挨不上邊,卻佔了世界人均收入最低的二十五個國家與地區中的絕大多數。

《安全報告》的「路線圖」中安排了「衝突解決」和衝突後「國家重建」,旨在打造「發展與安全的改善小塊地區」。「第一戰場」上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是運用美國兵力和財力直接進行「衝突解決」和衝突後的「國家重建」,已經事倍功半,無法脫身。在非洲的「第二戰場」上,美國將盡量避免直接捲入「衝突」漩渦,採用其他手段。在金錢和炸彈兩張王牌中,美國在非洲會少用、甚至不用炸彈而只打出「金」牌來。非洲情況過於複雜,現在仍然「八」字少了一撇的「第二戰場」,也不可能像當年蒙哥馬利元帥制服「沙漠之狐」德國隆美爾將軍那樣順利。布希訪問了五個非洲的非「失敗國家」,打算從容易的突破口樹立美非合作典型,然後遍及其他。

在克林頓政權頒布的《非洲增長與機會法令》(以法律的形式減免稅收、激非洲國家對美國輸出)的基礎上,布希設立了他的「千年挑戰帳目」,要大量增加外援資金。尚待國會通過的兩項援非計劃,一是五年內花一百五十億美元主要在十四個非洲國家治療並防止愛滋病蔓延,另一是花一百億美元在今後三年幫助非洲貧窮國家發展民主和資本主義。布希是跳過聯合國只有兩億美元作基金的抗擊愛滋病、肺病、瘧疾救濟程序、用美國的慈善去買回非洲的親善。

布希開闢「第二戰場」也是轉移人們對「第一戰場」的視線。美國在伊拉克遇到的兩大困難:一是抗美游擊戰火無法撲滅,二是恢復伊拉克戰前與戰爭中所遭受的破壞頗為棘手。薩達姆大難不死就是美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一方面鼓舞伊拉克人勇敢地抗擊美國侵略,另一方面威懾願與佔領軍合作者。為此美國雙管齊下,既懸賞二千五百萬美金活捉或打死海珊(另有一千五百萬美金壓在海珊兩個兒子頭上),又組織突擊民屋搜捕。伊拉克領賞者應接不暇,根據他們所提供的線索破門而入的許多次搜捕找到的不是「元兇」海珊的影子,只是海珊與屋主人的合影。

「哭泣叫喊」的美占伊部隊

五月一日伊拉克戰役勝利結束後,佔領軍平均每天遭到十次以上的襲擊,死的死,傷的傷(受傷美軍的數字從不公佈),傷亡總數已經超過一九九一年的「海灣戰爭」(即美國人民可以忍受的最低限度),長此以往,美國輿論會火藥爆炸的。駐伊美軍士氣越來越低落,一些士兵寫信給國會議員,要求把他們的部隊調回。攻克巴格達的第三步兵師「士氣已經達到最低點」,士兵「哭泣、叫喊」,「既疲憊又沮喪」。阿拉伯街盛傳,已經有兩千多美軍買通當地老百姓,化裝從伊拉克逃走。

美國必須盡快給佔領當局戴上「伊拉克面孔」以減少當地人民反美對抗情緒。美國佔領長官布勒牟不得不向新組成的二十五名伊拉克人「政府委員會」讓權,本來只想讓它「顧問」的,現在使它能建立權威。今後還須制憲、選舉,成立美國滿意的伊拉克政府才能結束佔領。根據阿富汗的經驗,這種用武力打出來的「新生」國家十分難產,更有可能胎死腹中。伊拉克地面由美國武裝佔領,人民心中卻是伊斯蘭宗教和愛國主義統治。一個如今「自由」了的國度裡,黨派林立,報刊無計其數,散佈小道消息和反美宣傳。伊拉克人說:「我們已經自由,你們走吧﹗」美國國內也有人說:「薩達姆垮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不見了,還賴在那兒幹嗎﹖」

布希在開闢伊拉克戰場時已經有了洗不掉的虛無誇大薩達姆對美國威脅之嫌。他在非洲原始森林悠閒,民主黨人卻在國內燒起一把火,指控他今年《國情咨文》關於薩達姆從非洲進口「黃蛋糕」(鈾礦石)是無中生有。白宮官員倉促救火,結果造成白宮與中央情報局相互推脫「利用假情報當打伊藉口」的責任。看到這一扯皮越扯越難收拾,七月十三日,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國家安全顧問賴絲索性把責任推到英國政府頭上。美國國會本來要給七月訪美的英國首相布萊爾獎章的,聽說被後者婉拒。布萊爾像傳奇故事中的螞蟻趴在考生試卷上,使美國打伊掛出「聯軍」旗幟,卻有可能成為伊戰中比薩達姆更慘的敗者(薩達姆倒台後威望青雲直上,布萊爾卻可能身敗名裂)。他如果丟烏紗帽,將會是美國打恐「第一戰場」的最大傷亡。

佔領伊拉克開支恐怖

從財政上說,目前在伊拉克佔領的費用每月支出是三十九億美元,已經退休的伊拉克戰役總司令福蘭克斯上將在國會作證說,佔領將不會是兩個月,兩年、四年都有可能。三十九億再乘二十四或四十八,負擔就沉重了。布希單干主義已經得罪了許多盟國,沒人願意為他分憂。有人用「L」字來比喻美國政府開支情況,軍費和伊拉克佔領費就像L左邊的高柱,其他項目都矮了一大截而在右邊「一」字排開。聯邦支持各州的經費枯竭,國內許多待興之急荒廢。

古人有云:「身危由於勢過,而不知去勢以求安」。美國國會開始調查政府在阻止911慘案上有無失職之咎,已經有人建議檢討美國外交政策和911之間的前因後果,似乎有人對前半句些微領會了。可是美國在兩個戰場上打恐一天不以慘敗收場,就一天不會接受霸權主義行為教訓而「去勢以求安」的。

行家認為美國在第一、第二「戰場」上戰線已經鋪得太長了,已有力不從心之勢,必將被「輕重緩急」(triage)的規律制約。美國仍在和平時期、沒有戰時的總動員,軍隊靠招募,而且長期招員不足。現在前線急需增援,美國自己有困難,盼望其他國家派兵也不會如願。雖然美國極力敦促,印度國家安全委員會已經做出不派青年去送死的決定。美國政府開支日益入不敷出,伊拉克戰費超過預算一倍以上,現在佔領費用又變成無底洞。剛剛炒熱了的出兵非洲賴比瑞亞維和,恐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再要到亞洲開闢「第三戰場」、解除北韓對美核威脅等簡直是不可能的。

華府北京關係因而穩定

這一國際形勢對海峽兩岸關係發展將有重大影響。第一,美國會不遺餘力地保持東亞現狀,不允許有心人在台灣添亂。第二,華盛頓和北京之間將出現持久的合作關係。第三,如果北京同意,美國將尋求國際途徑來促進海峽兩岸之間的交往,不久前美國公開反應去年江澤民在布希農場提出的以撤退導彈換取停止對台軍售、希望兩岸為此直接商談就是明證。美國第一、第二「戰場」既然坐落在中東和非洲,整個亞太地區就變成美國打恐的後院,這將是今後國際局勢的一大新發展,兩岸有識之士當會懂得如何審時度勢吧﹗

二○○三年七月十四日脫稿於芝加哥海德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