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期,中國海洋疆土損失慘重,先是失去了琉球群島主權,繼之又失去台灣列島管轄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國無條件投降,台灣列島(包括釣魚島)主權回歸中國。
此後,由於中國處於大陸與台灣自治特區分轄的不統一狀態,以及美國出於封鎖中國大陸的戰略需要,釣魚島被日本佔領。
上個世紀八○年代開始的中國改革開放,需要長期的國際和平環境。為此,中國前領導人制定了相應的外交策略,其中包括對釣魚島主權之爭的「擱置」。但是,這種擱置外交,不能被執行者變成無所作為的托辭,以致被日本利用,並導致中國對釣魚島主權的被動局面。
釣魚島的價值,一是國家領土,二是該區域海洋資源(石油等礦藏,漁業、旅遊業等),三是中國通往太平洋的海上戰略通道。事實上,目前的格局是,中國通往太平洋的通道,基本上被日本列島、台灣列島和菲律賓列島等封鎖,和平時期尚可忍受,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勢必處處受到制約。
在這種情況下,捍衛釣魚島主權,沒有任何退讓的餘地。那麼該如何伸張、捍衛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呢?顯然,不能僅僅局限於不痛不癢的外交辭令,而是有必要精心謀劃,採取積極的應對步驟,變被動為主動,在國內外實施一系列協同外交和立體外交策略。
一、福建、浙江、上海等沿海省市,每日發佈釣魚島天氣預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發佈釣魚島天氣預報;中央電視台發佈釣魚島天氣預報。
二、發行中國海島風光郵票一套,其中包括釣魚島風光郵票。
三、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方政府批准當地民眾成立釣魚島旅遊觀光公司;國家旅遊局批准國內旅行社或合資旅行社開展釣魚島旅遊專案。
四、支援民間對日本戰爭罪行的索賠活動,由各級政府的地方志辦公室主持搜集整理日本侵華期間掠奪和破壞的中國民間財產清單,該活動要依照國際法慣例進行,如果有必要跨越修訂相關國內法條款。
五、開展「中國人最先到達西太平洋列島或東洋列島(包括日本列島)」的文化學術研究活動,例如四千二百年前的中國帝禹時代,政府曾組織實施大規模國土資源考察活動,並抵達西太平洋列島;著名巨畫(四十二平方米)反映四千年前華夏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帝禹山河圖》就繪有上述列島(可考慮在國內外舉辦畫展),詳情可參閱《根據中國古籍山海經復原繪製的中國四千二百年前的古地圖》(第二十屆國際製圖大會論文集)等學術研究成果,它們表明中國人早在四千年前就來到西太平洋列島。
六、在任何場合都禁止使用「天皇」,而改用「日皇」。這是因為,「天皇」具有天下之皇的含義,是日本侵略擴張的理論基礎;而「日皇」則明確指出其僅僅對日本國民有效。向聯合國等國際性機構,提交「禁止日本靖國神社擺放戰犯牌位」的議案。
七、與韓國合作開發「對馬島旅遊」等經濟專案,在日本與韓國的島嶼爭端問題上,形成客觀支援韓國主權的事實。
八、與俄國合作開發「千島群島旅遊」等經濟專案,在日本與俄國的領土爭端問題上,形成客觀支援俄國主權的事實。
九、反對日本進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可以考慮向聯合國提出常任理事國改革一籃子方案,例如「三國四洲七席」方案,即中國、俄國、美國各一席,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各一席,共計七個常任理事席。
十、其他機密對策(略)。
上述對策可根據情況陸續實施,也可並列實施。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應對之策,既需要有經濟實力、政治實力和軍事實力為後盾,也需要發動政府和民間的雙重智慧。搞得好,有可能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江蘇小子2003-06-2500:51:56網上發表)
社論
國際觀察
釣魚台問題
香港問題
兩岸關係與美國
中國前途
公投問題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