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政府轄下的中央社,於美國華盛頓七月十七日報導,在一場學術座談會裡,多位與會學者﹝依其姓氏觀之,應為華裔美籍﹞一致認為,台灣具有不同於中國大陸的民族認同(natioalidentity),問題只在於,這種不同的民族認同感是否具有永久性。
此一嶄新的觀點,對於統獨雙方人馬而言,都是一樁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在所謂「民族認同」的大帽子之下,WHO中共官員的無禮言詞,香港特區修訂二十三條引發的一國兩制質疑;甚至,台灣對於大陸的經濟依賴,兩岸人民日趨密切的往來,等等;都已然成為統獨爭議的次要問題。沒錯,不爭朝夕,要爭千秋。沒有民族認同的統一,將是沙灘上的城堡;然而,在民族認同大義的面前,誇誇大言的台獨份子也將失掉依恃。
身為浸淫於中國史與台灣史多年的研究者,我個人對於,截至今日為止,台灣是否已經確實具有不同於中國的民族認同,實際上,還是抱著懷疑的態度。但是,同樣地,如果硬要說,台灣目前仍然與中國具有相同的民族認同,我也暫時不敢茍同。
既然長期研究歷史,我當然比較傾向於,台灣人民認同中華民族才是正道的看法。至於如前總統李登輝之流,一再蓄意惡言誣衊中國文化的黑暗面,刻意區隔台灣與中國的文化差異性;甚至大肆歌頌日本鬼子的優越民族性,都是居心叵測、顛倒是非的抹黑手法。其實,古今中外,哪個文化沒有黑暗面。沒錯!看電視劇《雍正王朝》,讓大家對於中國宮闈爭鬥
不寒而慄。然而,有線電視方才下檔未久的《葵──德川三代》、正在播出的《龍之淚》,可也都道盡了日本、朝鮮的黑鴉鴉醜陋面貌。千萬不要把他們的墮落也歸咎於中國文化的「薰染」,這樣下去,永遠扯得沒完沒了的。至於西方的墮落,更是史不絕書,何需多言。
回到民族認同的話題,還真是弔詭得很。近日台灣書市排行榜裡,有一本已經出版多年的《想像的共同體》,突然又風光起來,談的正是這個敏感的話題,恰恰顯露出台灣一些民眾對於此一問題的重視。但是,「想像」畢竟不是「事實」,只能暫時的「莊周夢糊蝶」,夢醒之後還是要回到「真實」。或許,台灣人民應該先行恢復對於中國民族的認同感,才是兩岸統一談判的充要條件。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吳叡人譯,時報文化出版。)◆
社論
國際觀察
釣魚台問題
香港問題
兩岸關係與美國
中國前途
公投問題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