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反諷

李功勤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在內戰中潰敗而流徙到台灣,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偏安政權先後有蜀漢、東晉、南宋等前例。相同點是:四朝皆未能重返中原;不同之處則在於:避處海島一隅,領土、人口差距最懸殊的中華民國政府,竟然在與大陸敵對政權的抗衡過程中,呈現出相對的一段優勢,這在整部中國歷史上,恐為極其特殊之例。

台灣在蔣氏父子主政時代,由於:(一)美國協防與援助;(二)內部戒嚴,鎮壓異己;(三)發展財經,提升人民財富,凝聚向心力;(四)拔擢台籍菁英,使反對人士在策動族群民粹議題上,喪失先機。這四個主要因素,使蔣氏政權很快由流徙而穩定。相對於台灣的穩定,大陸在毛澤東主政期間,凡事以「革命」掛帥,造成生靈塗炭,經濟瀕臨崩潰,幸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挽救並重建大陸人民的生活水平及民族自信。溫世仁在《中國經濟的未來》一書中,指出中國大陸第四代的領導班子是中共建政以來最具實力的一代。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對大陸目前的發展,同樣抱持高度厚望。但反諷的是,如今大陸領導人及學者普遍領悟:「經濟發展就是一切!」,這個概念,在很多方面是受到當年台灣國民黨主政時期的政策所啟發,即是:「犧牲民主、全力發展經濟」,並將其詮釋為「新威權主義」,而加以借鏡。

台灣發展由盛而衰的關鍵,正是李登輝十二年主政時期,而其中最為人所詬病及訾議的亂政有三點:(一)黑金、黑道介入各級議會及政治體系,使政府威信喪失、財經惡化,國會亂象叢生;(二)挑動族群衝突,將民主政治淪為民粹動員,以推動本土文化之名,行排斥中華文化之實;(三)華而不實,意識型態介入的教改政策,使各級教育品質低落,學生負擔加重,老師在新教材、一綱多本的新制下,不知所措,而國家財政持續惡化,新、舊師資人才無法交替。十年教改,引發目前大學校長和教授們群起批評。

諷刺的是,最近吳淑珍藉台北故宮文物-「天子之寶」赴德的展出,應邀隨行到歐洲等無邦交國訪問,而台北故宮的中華文物、千年國寶,正是當年蔣介石總統遷移並保存下來的民族瑰寶,在大陸文化大革命及台灣本土排他性運動中,得以倖存,使台灣成為維繫中華文化正統的寶島。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這段歷史中,最足為後世史家所稱羨的應是:(一)經濟發展奇跡;(二)中華文化保存;(三)教育普及落實。如今,自李登輝以迄陳水扁主政以來,各方面發展停滯,又亟思另建新國家、製造新民族,惡化兩岸關係以遂行選舉動員等,這些對內鬥爭及對外鎖國的政策,完全看不出來未來發展之構想與為民負責之心態,讓曾經共同走過政府遷台,歷經台灣奇跡草創、繁榮、沒落三階段而感同身受的同胞們,誠然為之唏噓、哀傷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