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陳先生」由扁趨圓﹑其道理焉在

論美國對台政策真相與美中(台)關係

熊玠
(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導 言

美國布希總統於去年十二月九日公開申斥阿扁後,對之可說極盡「聽其言觀其行」之能事。於3月20日台灣大選後,布希又遲遲不願祝賀阿扁當選,而在白宮3/26的一項聲明中亦僅用「恭賀陳先生勝利」字眼(見後)。一反過去布希總統呵護台灣之形像。這個啞謎值得探討。此外另有一個謎。那就是這位「陳先生」在其5/20就職演說中發表未來四年政策(尤其是兩岸關係之方針),展顯有似乎令人難以致信的轉圜--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這個謎也值得注目。

本文認為要找到答案,須注意美國近五個月來在各方面利用種種機會向阿扁軟硬兼施地放話、甚至毫無保留地提出某些警告。恰好又有北京5/17中央與國台辦的對台聲明,遙遙配合,有以致之。本文並認為美國這五個月來對阿扁的一些放話與警告,赤裸裸代表了美國對台政策的底線與真情。任何人統治台灣如不嚴加注意甚或刻意違背的話,只會為台灣帶來空前災害。愧對台灣父老與兩千三百萬人民。

為了討論方便,須要先交代一下我在本文題目中所謂「由扁趨圓」的含義,究系何指。

阿扁的高姿態、美國的恐慌與反應

自去年底開始的競選期間,阿扁不但堅持公投要與大選一併進行,而且以高分貝提出將於2006年制憲、並於2008年行憲。從美國眼光看,這個時間表訂下了2008為台灣共和國獨立的日期。因此美國才瞭解必須制止阿扁在3/20大選時合併舉行那酷似為2006暖身的「公投」。從此美國利用了不同管道善為警告阿扁不能忽視北京相應的武力威脅之反應。並經過軍方一再強調台灣的武力不足以應付中國大陸解放軍之強勁。布希更派其親信莫健攜帶其親筆函去台北正告阿扁不可玩火。但阿扁拒勸。布希總統乃忍無可忍地於十二月九日發作,公開指責「台灣的領導人所言所行均在企圖改變台灣現狀」。所謂「改變台灣現狀」也者,僅是搞台獨的代號而已。

在3/20大選以後,阿扁躊躇滿志。在與《華盛頓郵報》訪問中,更極為露骨地宣稱「台獨建國不惜戰爭」(該報於3月30日以「台灣總統推動獨立」標題刊登這個訪談;而且早在29日已先行於該報網站上刊出)。孰料此事引起美國政府高度不安。其程度幾乎不下於北京「解放軍不惜最終一戰」的反應。在美國壓力之下,台灣媒體載出「總統絕對沒有在訪談提到這一段話」的官方否認。

從此開始到阿扁5/20就職演說裡美方認為相當「溫和」的措辭(譬如由制憲改為修憲;並間接含混地重複了2000年許下的那包括不搞台獨的「四不一沒有」承諾),可說是阿扁逐漸趨向圓醇的結果。現在須問趨使其改變之動力泉源為何。個人認為我們應該注意美方在5-20以前一連串的舉動、放話與警告。

美方對阿扁不屑的坦白信息

為了討論方便,姑且將美方對阿扁釋放的信息列成以下幾大點。

(1)台灣競選期間綠營發動二二八的全島百萬人手牽手遊行後,雖然繼有3月13日全島響應藍營的320萬人遊行,但布希政府仍然在拿捏那萬一選舉不測而須要調整的未來對台政策。故利用《遠東經濟評論》一項訪問,由一匿名的美政府官員放話,表示無論台灣大選何人當選,只要其作風不是要「改變台海現狀」(意即不搞台獨),美國均將以繼續軍售、以及在國際上幫助提高台灣地位為「報酬」。並解釋美國認為如果台灣領導人冀圖2006制憲、200行憲,那都是在搞「改變現狀」。從這不太含混言辭中,不難看出美國對一旦陳水扁連任後的顧忌。

這一點已由美國在台協會理事長夏馨被逼於四月七日辭職一事中,得到證實。由於夏馨在以往16個月中一再給了阿扁錯誤的信息(她把布希總統說是台灣的「保護神」、誤導了阿扁認為可以為所欲為),激怒了布希。因此,在阿扁連任消息傳來後夏馨更不能見容於布希總統。這個事件給我們的信息是:儘管在高度友台的布希總統執政之下,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也不是無止境的。

(2)美國在台灣大選結束後幾乎一個星期內一直存觀望態度,已如上述。但在3月26日,白宮由一位秘書發表了一個措辭極堪推敲的聲明。首先稱:「我們與美國人民」(沒有提布希總統)「恭賀台灣人民成功完成三二○總統選舉。」然後又說「台灣中選會在三月二十六日正式公告陳水扁先生贏得勝利,我們恭賀陳先生贏得連任」。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聲明並沒有恭賀「陳先生」當選;而且沒有用當選字眼;也沒有稱呼他為「陳總統」。原因有二。第一,自3/20以來有50萬大眾仍靜坐總統府外廣場,抗爭阿扁當選的合法性(譬如廢票高達33萬7千之多而須要驗票等事懸而未決)。第二,該聲明的下一段,很技巧地表達了白宮對台灣「懸而未決的法律訴訟」的意見;支持它應以「既有的法律機制」尋求解決,而非按「陳先生」原先要借制定新的法律來將驗票事宜移交行政院處理的意圖。所以,這個美國白宮祝賀「陳先生勝利」的聲明,是有其代價的。

(3)4月21日,美國白宮、國務院、國防部三大部門的負責亞太事務主管在華府聚集一堂,深切討論台灣問題。這是台灣3-20大選後華府第一次如此有系統地重新檢討與協調美國的台海政策。在這次三大部門集會中,除了共同研討助理國務卿(主管亞太事務)凱利對國會提出的一篇長達22頁書面證詞以外,還特地將本次集會與該項凱利證詞的精髓透露給媒體知曉。顯然是要將美國在阿扁連任以後四年的美國對台海政策公諸於世,特別要供予台灣的「陳先生」參考。

凱利的證詞中有三點特別值得一提。第一,美國不支持台灣片面改變「美國定義下的現狀」,就是北京不動武,台灣「審慎處理兩岸關係所有面相」。在這樣美國定義下的「現狀」之下,美國除了持續反對北京動武外,也正告台北:包括台獨等改變台海現狀之舉,不僅不得從事,連討論都不該有。第二,台灣不能把美國的支持「解讀成一張與中國大陸政治互動與對話的『空白支票』。」第三,兩岸對話是必要的。證詞中特別提及台北執意否定「九二共識」;並指出就是因為有此九二共識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才促成了1993年新加坡的汪辜會談。可見美國人對台灣以及台海關係的一切,可說瞭如指掌。

凱利在國會作證之時,正好相當於「台灣關係法」制定的25週年。所以凱利特別指出如果台灣領導人一意孤行地搞台獨而惹來一場台海戰爭,非但會將美國拖下水,而且台灣多年來的建設與成就,亦將因炮火而「毀之於一旦」。 據悉在場很多國會議員亦有同感。

(4)在邱義仁秘書長來美作某些「澄清」以後,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也是凱利的上司)在4月29日參加一項國會聽政會後公開表示:他希望陳水扁總統於5/20連任就職演說中能重申四年前的「四不」聲明。並且暗示這也是他最近訪問北京時中國大陸朋友們關切的問題。無巧不成書,阿米塔吉的談話經過媒體報導至台灣後,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主任黃志芳立刻表示:陳總統已表示過他不能四年前說一套,四年後又說另一套。

(5)美國擔心阿扁之所以選擇在2006以公投方式制憲、並於2008年開始行憲(即台灣獨立國正式開始),是因為2008時值該年奧林匹克大會在北京舉行。顯然這個選擇背後的假定,是中國大陸將因顧慮到奧林匹克而無暇兼顧台灣發生了什麼事故;更不至摧毀了奧林匹克盛會而渡海征台。針對此,美方特為選定了美國在台協會駐台北代表包道格於5月4日在史丹福大學的一篇演講,作為對阿扁發出警告之時機;放出了「北京奧運不是台灣護身符」的信息。除了相信北京的威脅「向來不是放空氣而已」外,他還舉1989天安門事件一例,用以說明中國大陸對關係國家利益(諸如台灣問題)之甚者,絕不會含混。事實上北京已明確放言,為了制止台灣獨立將不惜犧牲奧運。包道格特意指出1989天安門事件堪為台灣殷鑒。

包道格認為北京對台獨之警告不可掉以輕心的意見,事後亦已得到其他相關人的附和。譬如北京發表了5/17對台聲明後,華府的反應可說以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長卜睿哲的評語為代表。在接受電視專訪時,卜睿哲認為這是台辦有意向台灣某些人士表達北京不是「紙老虎」。同時副國務卿阿米塔吉也認為在5/17的北京對台聲明後,估計可以「確信」阿扁在他的5/20就職連任演說中將「不會火上加油」。幾乎同時,國會兩院也聽取了資深中國問題專家藍普頓的意見,認為北京的聲明有助於兩岸和平,因為它加強了北京對台獨動武威脅的可信性。

結束語

總而言之,布希總統與國會對阿扁的期待上有一個共識。其中包括三點。第一,任何涉及主權的問題不要入憲;第二,對台海兩岸未來關係,應有具體的積極善意措施;第三,對北京針對台獨動武的威脅,不要當成耳邊風。這三點不僅散佈於美官員不同場合以不同方式表達的意見中,而且還很具體與明確地透過了《遠東經濟評論》(五月二十日期)正式以「布希正告阿扁:不可冒險」為題的報導中,再淋漓盡致地陳述了一遍。

其實,這個共識也與北京冀望大致相同。這一點,本身並不稀奇。但稀奇的是:如果美、中、台間之關係可比為一個「三人遊戲」的話,在過去很長時期幾乎是美國與台灣較為信息相通,而對中國大陸扮演了二對一的角色。可是現在雖然仍是三人遊戲,但美國角色改變了。自2000年以來,美國與中國大陸因有更多共識,逐漸形成了二對一遊戲中的「二」。反而是台灣卻變成了遊戲中的單「一」了。歸根結柢,這都是由於阿扁以前政策導向「所賜」。

畢竟阿扁是聰明人。在他的5/20就職演說中,顯示他已抓住了其中的竅妙。所以他以「憲改」取代了「制憲」;更以「中華民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說法,替代了以前他堅持的「一邊一國」。從美國及其他明眼人看來,所謂「中華民國 vs.中華人民共和國」之爭,乃是台北與北京之間究由誰代表那背後的「中國」的問題。它既非「一邊一國」,又非涉及「未來才可能的中國」。何況,阿扁演說中強調了台灣的成就,是屬於台海兩岸以及所有華人社會的資產。試問如果沒有一個中國存在的先決條件,那麼台灣的成就與大陸有什麼關係?更與華人社會有什麼關係?所以,代表美國民間來台灣參加阿扁就職典禮祝賀團團長的李奇,也不禁連連聲稱阿扁演說內容已「納入」了很多美國的「意見」。

現在的問題,對美國人來說,乃是究竟阿扁說的有多少可靠性。因為整篇演說,重要部份多是介乎又說了又沒說之間。何況在說了不改變自己在四年前所許的承諾(指「四不跟一沒有」)以後,在另一段又說要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來制定「兩岸和平發展綱領」。這是否意味著將來演變下去它將替代原有的國統會以及已制定的國統綱領?果真如此,那「一沒有」豈不就像那有關太監的笑話(「下面沒有了」),被閹割了?可是,這是嚴肅的問題。這類問題的答案,將決定美國與台灣未來的關係。更將決定台灣在那二對一的遊戲中是站在那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