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舉世震驚,同時也是舉世矚目的台灣總統大選,筆者有機會前往台北作實地考察,有幾點感受,頗願意提出來供有興趣研究兩岸問題的人士參考。
一、以「撕裂族群」取代「階級鬥爭」
民進黨人之所以能在創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奪取政權,迅速發展並兩度擊敗強大的泛藍聯盟,據筆者(作為一位海外觀察者,不帶任何政黨色彩)考察,此實非偶然,其最成功之處,在於找到了一種制勝的方法即「理論」,這種方法或「理論」就是通過「撕裂族群」贏得選票,由於這種方法對台灣的特殊的族群結構(閩南、客家、外省三大板塊為主體)非常有效,至使民進黨人在台灣的政治板塊運動中連連告捷。這點頗似當年毛澤東在大陸搞農民運動時找到了「階級鬥爭」(建立在階級分析基礎上)的方法,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曾說過:「沒有革命理論,便沒有革命的運動」;馬克思也說過:「理論一旦成熟與強固,便能把握群眾」。民進黨人雖不一定是馬克思主義的信徒,但他們卻恰恰採用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方法。不過因歷史條件和社會基礎有所不同,其手段也不能不略作改變而已。具體來說,民進黨人在台灣政壇獲勝主要是採取以族群為基礎,結合政黨、菁英階層、領袖的政治路線。其圖式可分解為:
族群──政黨──菁英──領袖
這種政治路線與以往列寧創立,由毛澤東繼承發揚的階級分析、階級鬥爭的政治路線表面上似乎大不相同,如毛澤東的政治路線是通過搞階級鬥爭(農民鬥爭地主、工人鬥爭資本家)取得政權,當取得政權後又通過無產階級鬥爭資產階級來鞏固政權,但民進黨人則是通過撕裂族群、爭取族群(如用閩南人打擊外省人,聯合、爭取客家人等等)來取得政權和鞏固政權。兩者的社會基礎雖然不同,但方式方法卻是一致的(如毛澤東曾有「依靠貧農、爭取中農、孤立和打擊地主富農之說」)。毛的政治路線圖式可分解為:
階級──政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領袖
事實上,如果將民進黨人的政治路線與共產黨人相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兩者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前者只是將後者的「階級」改為「族群」而已。共產黨人以「階級鬥爭」為武器打敗了國民黨的南京政權;五十年後,民進黨人則以「族群鬥爭」打敗了國民黨的台北政權。這難道是一種「歷史的偶然」嗎?二度失敗的國民黨政權能不深刻反省嗎?國民黨敗就敗在缺乏一種正確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路線,這點台灣的有識之士早就指出過了,但國民黨人始終無法建立一種適合新形勢的思想方法和理論。
二、民進黨青壯派的「新文化論述」
相對國民黨人的理論貧乏和思想陳腐,民進黨人(特別是青壯派立委)在思想理論方面則顯得相當活躍。例如,大選後不久,以羅文嘉為首的民進黨青壯派立委便提出新文化及國家認同論述。據羅的解釋,新文化論述將會以民進黨於一九九九年提出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為基礎,更擴充內涵,在政治上承認台灣或中華民國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上承認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重要的一支。當問及為什麼要提出這種新文化及國家認同論述?羅文嘉表示,此次總統大選後,民進黨必須對自我角色重新認知,不能再拿過去在野時期「內部競爭」的論述來治國,必須團結內部,對抗外部,把原來的對手變成同盟,他認為支持「中華民國」或「台灣」的人,其實都主張國家治權及於台、澎、金、馬,也都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認同的主體有八至九成完全一樣,只是因為「符號」不同產生問題。因此,如將「中華民國在台灣」(李登輝語)改為「中華民國是台灣」,兩者劃上等號,便有希望將國家認同問題化異求同,避免藍綠人士在國家認同方面繼續撕裂。
另外,在新文化論述方面將台灣文化內涵重新定位,提出「中國文化是台灣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份」,目的也是希望收到兼容並蓄,促進和諧的效果。羅還強調,台灣文化並非狹窄的閩南文化,台灣文化必須定位為多元包容,包括中華文化、日本影響的文化、原住民文化與新移民文化等多元風貌,強調本土化也並非「去中國化」,而是承認內部的多元文化。新文化論述將是開放認同的大門,過去藍綠陣營在文化認同方面的撕裂,最主要的原因是各自在文化上找不到自我位置,沒有歸屬感,感到被排擠在外,而新文化論述納入所有認同本土的人,如此才能團結對外,而不是造成內部對立,特別是當前民進黨連續兩次擊敗國親分別提名或共同提名的總統候選人後,民進黨應明確認知自己是「中華民國執政黨」,主要敵人已非國民黨或親民黨,而是共產黨。
據知情人士透露,以羅文嘉為代表的一批民進黨青壯派立委還主張「五二○」陳水扁總統就職典禮時,將建議總統府和民進黨中央發給參加民眾的帽子或衣服上,可以設計中華民國國旗和民進黨黨旗「並列」的圖案,以示代表國家認同問題已經往前邁進一步。據說他們已將這些意見轉成文字,提供黨政高層參考,希望借助於對中華民國的進一步台灣化,達到消弭國家認同的對立。
概括地說,羅文嘉等青壯派立委提出的新文化論述就是將中華民國進一步台灣化,也即是就地合法化。包括承認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重要的一支,以台灣文化包含中華文化;本土化並非「去中國化」,以及團結所有認同本土的人,相互尊重和包容在台灣土地上生活等內涵。可以說是一種新思維。
提出以上新文化論述的青壯派主委,除羅文嘉外,還有屬正義連線的陳其邁、蔡煌琅、郭正亮;屬福利國的卓榮泰與新潮流系的李文忠等人。但他們的思想主張並沒有獲得民進黨內台獨基本教義派的認同和支持。在台灣是否能獲得大部分民眾的認同和接受,則仍然屬未知數。
三、美「嚴重關切」「520」演說內容
大選後,險勝的民進黨政府為了修補因「公投」問題與美國的緊張,派遣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國安會副秘書長柯承亨於四月廿五日晚抵紐約,展開「320」大選後台美高層秘密會唔。據透露,邱義仁廿六日上午十時自紐約啟程赴華府會見美國官員,並且就陳水扁「520」就職演說內容進行溝通。主要議題包括阿扁未來兩岸政策、修憲公投進程、駐美代表人選、台美軍售等問題,由於是「320」大選後扁政府首度派決策核心官員訪美,與美國華府官員會談,因此,邱義仁此行受到各方人士的廣泛關注,據瞭解,美方對陳水扁未來四年的兩岸政策及國家路線極不信任,且憂慮「520」就職談話的脈絡涉及制憲獨立。因此,就在邱義仁赴美溝通的隔天,美國駐台副代表葛天豪就站在台北外交部的禮堂數度點名陳水扁,警告台灣政府應謹慎行事,不要輕忽中國對台動武的宣示。其中的意涵十分明顯且耐人尋味。
在此之前,美國助理國務卿凱利在國會聽證會的談話中曾就美國對台政策作出完整的說明,表明美國不支持台獨及任何改變美國定義的台海現狀的片面行動。美方之所以對阿扁作出意涵如此明確的警告,主要是發現陳水扁在總統大選獲勝後對中國的態度越來越強硬,越來越不在乎中國的反應,不斷強調主權及現狀是台灣已經獨立,表明陳水扁在大選後自滿於獲得過半支持,因此對兩岸定位已無意退讓,他認定的台灣現狀就是「一邊一國」,這就使美方更加擔心未來四年陳水扁逐步實現台獨,引發台海軍事衝突。因此,凱利才要強調如果台灣執意不顧北京的感受及想法,堅持推動他所稱的「現狀」,將帶來災難性的後果。警告陳水扁不要走向台獨,否則將會危及台灣現在享有的一切。
另外,據可靠消息來源,早在邱義仁赴美之前的三月底,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總統特別顧問暨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葛林即曾密訪台灣,對陳水扁表達美方「高度關切」「520」演說內容,耽心陳的演說詞談及有關獨立的內容。因此,葛林在面見陳水扁時,表示希望台灣政府能將「四不一沒有」的政策更明朗化,但陳水扁僅強調演說內容不會偏離「四不一沒有」,與葛林對話的邱義仁與蔡英文,亦表達台灣方不反對談「一個中國」,對於「一個中國政策」、「一個中國原則」等涉及「不能與中國分離」基調的議題,則堅決反對。而邱義仁甚至表示,「四不一沒有」是比較被動的論調,陳總統希望能進一步賦與較積極的意涵。這些決策人士的談話令美國官方意識到美方賴於維持台海穩定的「一個中國政策」可能失效,因此才向台灣提出警告。
四、北京對台政策的「七點聲明」
五月十七日,中共中央台辦和國務院台辦聯合發表聲明,一方面以措詞強硬的口吻警告台灣當權者如一意孤行搞台獨,最終必然玩火自焚,因此,必須「懸崖勒馬」,立即停止「台獨」分裂活動;另方面,聯合聲明又以硬帶軟的方式向台灣當局招手,表明只要對方承認「一個中國」,則什麼問題都可以談,並且順勢推出未來將面對與民進黨正面交鋒接觸的新對台政策,顯現出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寬鬆和更富有彈性。具體內容包括:
(1) 恢復兩岸對話與談判,平等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共同構造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框架。
(2) 以適當方式保持兩岸密切聯繫,及時磋商能解決兩岸關係中衍生的問題。
(3) 建立緊密的兩岸經濟合作安排,互利互惠。台灣農產品也可以在大陸獲得廣闊的銷售市場。
(4) 通過協商,妥善解決台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活動空間問題,共享中華民族的尊嚴。
上述聲明的第一點,可以說是對陳水扁前些日子提出希望建立「兩岸和平互動架構」的正面回應,聲明最值得重視的是第二點,即「以適當方式保持兩岸密切聯繫,及時磋商解決兩岸關係中衍生的問題」。在這裡,北京並沒有提出和平統一的時間表,也沒有硬性規定兩岸必須保持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一切都有待於恢復兩岸對話與談判後,雙方通過「平等協商」來決定。當然,這種「兩岸密切聯繫」的前提是台灣當局首先必須承認「一個中國」。
綜觀北京新對台政策的「七點聲明」與以往的對台政策宣示最大的不同點是:幾乎條條都有具體的、實質性的內容,同時捨棄了以往對台政策宣示中的客套話和空話。內中甚至連「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也不再提了,展現出北京新對台政策「務實」也即是成熟的特點。從此也可看出,如果民進黨繼續執政,只要承認「一個中國」,北京將會給台北比以往國民黨執政時期更為寬鬆和彈性的協商與談判空間,甚至以往被江澤民主席一口拒絕的「邦聯」、「聯邦」等問題都可以搬到檯面上來談。畢竟時移勢易;當然,對台政策也就必須「與時俱進」嘛。總之,聯合聲明展示的新對台政策,除在「一中原則」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外,幾乎通篇都是向台灣執政當局及台灣人民釋出善意,甚至今會後兩岸應保持怎樣的一種關係這一大問題,都交由台灣方面來決定,這無疑將決定今後兩岸關係是禍是福的球推給台灣方面,而此招也正是北京新對台政策成熟和高明的地方。
據說自北京的「聯合聲明」發表之後,確實給台北的陳水扁政府構成巨大的壓力,因為,陳水扁政府在以往執政的四年裡,除建立在「一邊一國」基礎上的兩岸關係外,從來也沒有考慮過用其它的方式與北京建立兩岸關係。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目的也是為了對抗北京的「一國兩制」,屬於一種空對空的口號,並沒有落實到具體的政策層面。在陳水扁的思維邏輯裡,「一個中國」即等於「一國兩制」,這是台灣當局無法接受的。但是,現在北京明確向台北表示,我們的「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政策並不是一碼事。「一個中國」原則是無法改變的,絕對沒有商量的餘地;而「一國兩制」是種特定時期制定的政策,或曰權宜之策,兩者不能劃等號,「一個中國」無論如何必須堅持,但「一國兩制」可以不提。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怎樣才能「以適當方式保持兩岸密切關係」?你台灣當局可曾考慮過嗎?北京的易主為客,以退為進,用最大的善意「逼」台北接受「一中原則」,在世人看來,可謂做到「仁至義盡」。陳水扁政府應當如何因應?對他的智慧的確是一種嚴重的考驗。
五、「五二○」演說使兩岸進入高危期
針對「五一七」北京國台辦和中台辦「硬中帶軟」的聲明,陳水扁在「五二○」就職演說中則以「軟中帶硬」作出回應,特別是對北京逼台北接受「一中原則」此招,陳水扁以理解對岸的「歷史情結與民族情感」,同時亦請大陸應充分瞭解台灣2300萬人民的「集體意志」相對應,很明顯,陳水扁是用「耍太極」的手法婉拒大陸的「一中原則」,足見台北在原則問題上絲毫沒有作出讓步,至於北京所關注的「公投制憲」議題,在陳水扁的演說詞中則明顯地作出了讓步,即將「公投制憲」修正為「重建憲政秩序」,對於「台獨」基本教義派所關注的「四不一沒有」說法,陳水扁採用「四年前就職演說所揭櫫的原則和承諾,過去四年沒有改變,未來四年也不會改變」這一改良式的表述,使獨派大佬如辜寬敏不僅沒有「掉頭就走」且全程聽完後還稱讚陳的演說「務實」。誠如台灣的評論家指出:陳水扁的就職演說是「一篇左討好、右擺平、上溝通、下疏通的演說文稿」。但毫無疑問,綜觀演說全文,陳水扁未來推動新憲,走向「實質獨立國家」的目標已經相當明顯。正如陳水扁核心幕僚所說:「除非我們放棄目前正在走的這條路,否則『獨立』的輪廓一定是愈來愈明顯。」陳水扁通篇五千餘字的就職演說,中心思想就是凸顯了這層意涵。這也是兩岸關係開始進入高危險期的原因。
另外,陳水扁在就職演說中雖然沒有提到「一邊一國」的字眼,但卻作了「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的宣誓,相較四年前阿扁還表示願意與對岸共同討論「未來一個中國」;四年後的今天,阿扁所要向世人表示的是,目前的台灣是一個更加趨近「完整國家」的圖像,而且正走在逐步成形的路上,以便證明自己四年任內所做的努力使「獨立」的目標有所進展。
綜觀陳水扁的就職演說文稿其中有幾點是必須特別提出來並需加以闡釋的。
(1) 婉拒北京的「一中原則」。對此,陳在演說中作如下表述:「我們可以體會海峽對岸源於歷史情結與民族情感,無法放棄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相對的,北京當局也應該要充分瞭解,台灣人民要民主、愛和平、求生存、求發展的堅定信念。……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存在,台灣在國際社會存在的事實,不容許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加以否定,這就是台灣人民集體意志之所在。」很明顯,陳水扁是以「中華民國在台灣」為理由,拒絕接受北京提出的「一個中國原則」,完全不理會北京「五一七」聲明中的「最後通牒」,其危險的後果確實難於預料。
(2) 明確宣示兩岸為「兩個中國」或「一台一中」的關係。陳在演說中表示,「如果兩岸之間能夠本於善意,共同營造一個『和平發展,自由選擇』的環境,未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台灣與中國之間,將發展任何形式的關係,只要2300萬台灣人民同意,我們都不排除。」顯然,陳水扁在這裡所要表述的意涵是:未來兩岸關係的任何發展,包括對話、談判、平等協商等等,都必須建立在「兩個中國」(實即是「一邊一國」)的基礎上。同時,阿扁還暗示北京,目前的「兩個中國」並不排除未來變成「一中一台」的可能性。至於北京在「五一七」聲明中提出的「以適當方式保持兩岸密切聯繫」建議,阿扁則以「只要2300萬台灣人民同意,我們都不排除」作出回應。本來,北京是要將決定今後兩岸關係是禍是福的球推給陳水扁,而陳水扁則將球推給「全體台灣人民」。以上陳水扁的「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宣示,必然激起北京的強烈反彈,使緊繃的兩岸關係進入高度危險期。
(3) 強調憲政改造工程勢在必行。陳水扁在演說中指出:「我國憲法囿於當初制訂的時空背景,絕大多數的條文早已不符合台灣當前及未來所需。推動憲政改造工程,重建憲改秩序,不僅是人民的期望,也獲得朝野政黨的共識。」為此,陳水扁還表示,為了推動憲改工程,必須邀請朝野政黨、法界、學界及各領域階層的代表,共同籌組「憲政改造委員會」。至於涉及國家主權、領土及統獨的議題,由於十分敏感,同時也是大陸最為關切的議題,因此,阿扁在演說中則以「目前在台灣社會尚未形成絕大多數的共識」為由建議這些議題不宜在此次憲改的範圍內。儘管如此,當憲改工程真正啟動之際,阿扁極可能會以「集體意志」為由,將自己的「個人建議」宣佈收回,或者交由「公民投票」來決定。
除以上三點外,其它如「不改現狀,推動三通」,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擬定「兩岸和平發展綱領」等等,都屬無關痛癢,枝枝節節的套語。演說的中心內容即是務實中包含著獨立建國的理想。◆
社論
中美台三角關係
五二○觀察
台灣政治現況
國民黨何去何從
台灣新民主運動
我們為正義流血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