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一七聲明,談「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紀欣
(加州執業律師)


前 言

隨著五二○的逼近,中共終於一改靜觀其變態度,在五一七凌晨發佈聲明,對陳水扁「闡明五個決不強硬立場」,對台灣民眾「宣示七項主張光明前景」,並表示無論什麼人在台灣當權,「兩條道路擺在面前」,只要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摒棄台獨主張,停止台獨活動,兩岸關係即可展現和平穩定發展的光明前景;反之,則將葬送兩岸的和平穩定、互利雙贏。

五一七聲明因發佈時間敏感,立即受到島內高度關注,主流媒體紛紛以頭版刊出全文,而各黨政治人物、兩岸關係學者、政論家,人人爭相評論。1400個字的聲明,透過各家各取所需的分析,卻有了幾十種不同的詮釋,足見它受到近年來少有的特殊重視。更重要的是,由於其曝光率高,反應熱烈,台灣民眾終於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兩岸關係才是台灣當前的最大問題所在,而中共不可能改變其統一的決心,至於統一是否能以和平方式達成,則取決於台灣人民的抉擇。

中共在台灣大選前後善意的低調,及透過美國嚇阻台獨的策略,曾引起台灣猜測「北京對台策略轉向」,不再「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而是「寄希望於美國」,甚至有人猜測,面對民進黨恐將長期執政,中共將對「一中」作彈性處理。由此看來,五一七聲明的發佈,絕不止於對五二○陳水扁就職演說的事先關注,而是中共對台政策的一次重要宣示,更適時地打破了台灣各種心存僥倖的猜測及迷思。

一、破除中共打美國牌的迷思

在選舉中,中共為不刺激台灣選情,也想等待民進黨政權下台,再開啟兩岸協商大門,曾透過美國對台的關注及警告,希望候選人的選舉語言及公投訴求不至於走得太離譜。大選後,台灣紛爭持續不斷,社會秩序遭遇前所未有的衝撞,而陳水扁仍然叫囂2006年要制憲,中共再度借助華府對台的軍政影響力,牽制陳水扁政府的制憲走向,希望台灣不至於邁向「法理上獨立」。中共領導人曾要求到訪的美國副總統錢尼,轉達華府「不要對台獨勢力發出錯誤的訊號」,被視為中共亟欲趕在五二○之前,繞道華府牽制陳水扁就職演說的意圖。中共這種透過美國處理台灣的策略,被台灣媒體評為是「中共對台政策的新主軸」。 其實中共深刻瞭解美國為其自身利益,絕不可能將兩岸事務置身度外,而美國自與中共建交後,始終堅守三個公報及「一個中國」原則,它當然有義務清楚告訴陳水扁政府,即使《與台灣關係法》承諾保護台灣安全,但該承諾並非空白支票,一旦陳水扁政府走向台獨,美國將無義務為保護台灣而與中共為敵。何況,台灣之所以堅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堅不展開兩岸談判,就是依賴美國為後盾,不讓美國人表態,台灣當局將永遠心存僥倖。另外,中共也不希望在和平崛起過程中,因台灣問題與美國發生衝突。基於以上考量,中共向美國施加壓力,要求其信守諾言,對台獨發揮嚇阻作用,有其道理亦已發揮一定作用。只是站在爭取台灣民心的角度來看,這一副美國牌的確有其局限,亦已產生一定的副作用。

台灣大選前後,美國各個層級官員輪番上陣,提出一波又一波的警告,但從未清楚表明一旦公投、制憲,美國就無義務保衛台灣,也從未考慮減少對台軍售,更在聽完陳水扁換湯不換藥的就職演說後,既「歡迎」又「肯定」該演說。這些都一再證實了台灣人一向的信念:美國為其自身利益不希望兩岸統一,而台灣只要有美國撐腰,中共就不敢武力犯台;美國縱為避免捲入兩岸衝突,會暫時要求台灣不刺激中共,但長期來講,美國會繼續保衛台灣,使台灣永遠處於「不統不獨不戰」狀態,以便從中獲取最大利益。正因自以為看清楚了中美在兩岸事務上有根本性的矛盾,台獨份子囂張地說「除非中國能打贏美國,否則不可能統一」,嚮往統一者則悲痛地問「中共何時要與美國翻臉?」

基於以上,中共繼續打美國牌,最多只有暫時嚇阻急獨的作用,對促統不但不管用,反而令台灣民眾懷疑中共統一的決心及迫切性。尤其此次大選後,泛藍選民中終於有人醒悟一味捍衛中華民國,不一定能在台灣繼續做中國人,也有人提出「換藍旗不成,不如改換紅旗」。正當此際,五一七聲明適時的發佈,有助於台灣民眾認識,中共即令採用美國牌反獨,但促統的主導權則不可能交付任何他人手中,而「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政策更不曾改變。

二、沒有「一中」沒有談判

陳水扁在大選中曾大言不慚地表明,只要他連任,中共將死了心,反而有助於兩岸對等談判,選後政論家又預言,中共「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政策效果不彰,中共面對台灣主體意識高漲,勢將對「一個中國」有較彈性的詮釋,媒體更藉著據傳有大陸學者說「中國有可能承認自1949年後,台灣已是一個單獨的實體」大作文章。這些訊息經由媒體的操作,使愈來愈多台灣民眾相信,中共並不急於統一,只要台灣不改變國旗、國號和領土範圍,維持中華民國的現狀,大陸會繼續容忍,甚至有人相信中共將不再堅持「一中」作為談判的前提,「一中」可能將成為一個議題,任由兩岸辯論。

作為一個希望兩岸早日和平統一的人,當然樂於看到中共對台政策更務實、更具彈性、對台灣人更具吸引力,但中共自2000年8月提出「一個中國」新三段論,就已把之前「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主張,改成「大陸與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將近四年了,台灣當局從未予以回應,連美國智庫學者都不理解,中共如此重大及善意的轉變,台灣居然當作沒聽到。或許絕大多數民眾在五一七聲明前,根本不知天天被台灣政客形容成洪水猛獸的「一中」原則,原來是「大陸與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依作者看,在瞭解了「一中」的真意後,台灣只有極少數完全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堅決與大陸分開的人,才會認為承認「一中」很委屈。只是台灣領導人天天把民意依歸掛在口上,卻以不能接受「一中」為由,拒絕與大陸展開對話,並口口聲聲告訴民眾,一旦開始談,台灣就會被矮化、地方化、邊緣化。這樣的托辭其實是經不起質問的,為什麼兩岸一開始對話,台灣就會完蛋,最多是談不攏,談不出結果,佔不了便宜,白談一場嘛!再說,到底什麼是矮化?誰會被矮化?台灣領導人必須對民眾一一交代。

作者以為除非台灣願意上談判桌,先表現出有心解決兩岸爭議的誠意,中共不必急於在「一中」原則上做任何讓步。尤其,台灣在陳水扁五二○就職演說後,又瀰漫了一片「美國很滿意,中國可以接受」、「中國已要到面子」的氣氛,中共如在此時做任何讓步,陳水扁不但不會心存感激,反而以為自己策略得逞,勢將得寸進尺,以「一邊一國」之名拚外交,來證明台灣的主權獨立,並挑戰好不容易在國際上建立的「一中」原則。五一七聲明再次表明,有關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問題不是不能談,台灣只要願意通過協商,只會佔便宜,而非吃虧,但如台灣不願與大陸協商,或想繼續藉美國對抗中共,那真將寸步難行!

三、中共應持續吸引台灣民眾的目光

五一七聲明確實造成了「關鍵時刻的重要宣示」,它不但使台灣民眾普遍知道何謂「一中」原則,其中七點建議也讓台灣民眾瞭解,原來台灣不是走不出去,而是陳水扁讓台灣走不出去;中共不是不願意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只是陳水扁不願停止台獨活動,而導致機會喪失;更讓台灣農民知道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可銷往大陸。這些建議雖是中共對台一貫政策,但由於發佈時間得當,透過台灣媒體放大宣傳,直接鼓動台灣民心的效果不錯。然而,中共對台工作不能僅靠在關鍵時刻,發表一篇聲明,而是得創造一套經常地、持續地與台灣民眾直接對話的機制。唯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政策。尤其陳水扁雖然連任得極端難看,但隨著他正式就任,抗爭逐漸平息,媒體及學界、輿論界已明顯地產生西瓜效應,這將使台灣進入更嚴重的綠色恐怖及「政治正確」洪流,如中共不能持續創造議題,吸引台灣民眾的關注並引起社會討論,統一的論述將更趨於邊緣化,島內統一的運動將更難展開。

接著五一七聲明,中共應設法找出一套可以直接鼓動、激勵台灣人心的機制,想辦法激起台灣社會對兩岸關係及「一中」原則進行討論。要達此目的,選擇的議題必須是能引起台灣媒體高度興趣,爭相報導,政界、學界爭相討論的議題。因為只有這樣,台灣民眾才能有機會聽到、看到相關討論,也才能認識中共政策的真正內涵,不再盲目聽信政治人物的一面之詞。

作者以為既然陳水扁就職演說中說只要經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同意,任何模式「都是可行的模式」,而陸委會主委吳釗隔日在答覆媒體詢問未來模式是否包括「一國兩制」時也表示,「任何選項、模式都未被排除。不過目前為止,『一國兩制』在台灣沒有市場」,現在已經是直接討論兩岸統一模式的時機了。即令陳水扁講的是漂亮話,中共為何不能以假作真,認真地向台灣人民解釋其統一的政策構想。例如,「一國兩制」在台灣長期被污名化,妖魔化,但幾乎無人知其內容;當台灣當局表示「一國兩制」在台灣沒有市場時,中共就應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站在造福台灣民眾的立場,向台灣民眾解釋「一國兩制」的具體內涵。當然,要達此目的,中共必須設法吸引台灣有志之士參與,讓他們以行動在島內突破綠色恐怖,挑戰所謂主流民意的主體意識。

基於以上種種考量,最近在台灣炒得相當熱烈的「統一法」,就是不錯的開始。

四、「統一法」可帶動台灣討論風潮

中共總理溫家寶5月9日在倫敦會晤華僑時公開表示,將「認真考慮」研究制訂「統一法」後,新華社在報導巴拿馬華僑也支持這項主張時,明確表述溫家寶對制訂統一法的建議表示肯定。

其實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大選期間即發表專文,倡議制訂「統一法」,做為推動統一的法律依據。他在5月9日接受《聯合報》電話專訪時表示,「統一法」應該要包括「統一」和「分裂」或「台獨」的明確定義、推動統一的階段和不同階段的定義,以及推動統一的手段等;同時,也應該涵蓋反台獨的定義和方式,以及對台獨行動所採取的法律措施。他指出,由於「統一法」涉及統一進程中不同階段的不同作法,勢必觸及對台獨的反制手段。統一隻有「和平」及「非和平」兩種最終方式,因此在界定和平統一進程及作法之餘,也不可避免將定出採取武力的條件。他並說,制訂「統一法」的好處,是可以明確界定統一進程的不同階段,包容進程中兩岸關係的不同情況,有助於化解台灣民眾對統一「一步到位」的恐懼感(見《聯合報》2004/5/11)。香港《明報》也報導,中共已經啟動「國家統一法」立法的前期準備工作;湖北江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余元洲去年底完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促進法》草案,受到中共高層高度重視(見《聯合報》2004/5/20)。

五二○之後,中共制訂「統一法」進程傳出進展。目前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中負責研究「統一法」制訂的人大常委信春鷹就透露,過去「統一法」還只是在學術討論層次,現在已進入立法的前期準備階段,人大法律委員會正在搜集和研究各方提出的建議,進行集體研究,但目前未有立法時間表(見《聯合報》2004/5/22)。

「制訂統一法」一說一出,台灣反應異常強烈,有人擔心「統一法」將使原本可操作的彈性空間被壓縮,兩岸尋求妥協的可能性將更趨微弱,有人則把責任怪在陳水扁的制憲上。《聯合報》社論更耽心統一法中將標明統一「時間表」;或以標明一個「大限」為統一日期;或標明在台灣進行某一作為時(例如制憲公投),將發動強制性的統一行動(見《聯合報》社論2004/5/12)。也有政論家一面假裝好意地勸導中共,「要是有了『統一法』,哪天大陸激進民眾要求領導『依法行事』,高層卻呼籲『顧全大局』,豈不麻煩」; 另一方面則惡意地恐嚇,「真要制訂該法,按照港、澳模式,也請台灣人士擔任諮詢委員,有誰敢當『吳三桂』?」(見徐尚禮文《中國時報》2004/5/14)。當然也有人誠實地說,制定「統一法」不僅對台灣而言是個絕招,而且「對準了美國國會通過的《與台灣關係法》的罩門,可能還真管用」(見陸以正文《聯合報》2004/5/14)。

從以上林林總總的立即反應,可看出台灣對「制訂統一法」的緊張及顧忌了,而且從媒體幾乎每日追蹤報導,不難想像只要繼續有發展,台灣民眾將對此議題發生興趣,這也將是台灣民眾聽慣了「三通」、「反獨」名詞後,一個最直接、與切身關係最密切的議題,它所可能帶動的震撼也將是最大的。

依作者看,制定「統一法」意義重大。首先,統一法比以民族主義訴求的反獨促統,要更為積極、明確和實際,對台灣民眾的號召力亦更大。而且「統一法」立法行動一旦展開,不僅能使中共內部對於統一的立場更加一致,也將賦予中共當局對台採取行動的有力依據。其次,在現階段制定統一法比制定台灣基本法較為合適。據作者所知,中共過去一直希望以談判方式,先與台灣當局取得一定共識,然後再由兩岸代表共同研議起草「台灣基本法」,以免台灣民眾認為不受尊重。另外,在現階段制定「統一法」,將較直接訂立「台灣基本法」單純,畢竟它可只涉及「一中」及其他攸關國家統一的原則性議題,至於「兩制」的具體內涵可暫時不列入,留待以後兩岸代表共同協商。 然而,制定統一法固然重要,但因它茲事體大,應經長時間的研議、規劃,再加以定案,畢竟法律條文不宜經常更動。從目前台灣的報導來看,大陸學者所提出之統一法草案中的統一模式有不同型式,統一時程又分不同階段,這樣多元的意見倒也已引起台灣民眾注意,只是中共在立法以前所達成之共識,不應讓所有嚮往統一的民眾失望,亦應避免反而使實現統一變得更遙不可及。另外,統一法雖為中共內部法律,但仍可主動邀集台灣社會民間代表參與該法的討論、規劃工作。作者相信有興趣參與者必不在少數,甚至在進行一段時間後,台灣會有很多人趨之若鶩,急於表現,屆時將更帶動島內對統一議題的討論風潮。

結 語

五一七聲明清楚表明,中共絕不可能將統一工作的主導權交予他人,亦將繼續其「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政策。作者期待中共能持續向台灣民眾直接訴求,帶動島內討論統一論述的風潮。制定「統一法」的意義重大但亦滋事體大,中共應從長研議、規劃,並邀集島內民間人士參與,以期擴大兩岸對統一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