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五一七聲明」與「五二○演講」

楊 開 煌
(東華大學公行所教授兼大陸研究中心主任)


一、前言:

   在兩岸關係中,兩岸當局都十分習慣地以自己立場用顯微鏡去解讀對方的文件,以挑剔出對方的文件暗藏陷阱,以免不自覺地上當。這是時下在兩岸間文件閱讀時,常常出現偏差,然而時代與社會的變化,促使我們在文件的閱讀上,既要避免過分的主觀和過度的解釋,又必須以開放的心態和整全的理解,才能在文件不失立場地尋求到積極意義和可以運用的機會,在最近一段時間,兩岸關係正好有兩篇極重要文件又必須閱讀、分析:一份是中共當局於五月十七日授權新華社發表乙份有關當前兩岸關係的聲明(以下簡稱「五一七聲明」),另一份是五月二十日陳水扁的演講(以下簡稱「五二○演講」),前者台灣各界一般的解讀都視之為「措詞強硬的反對台獨的聲明」,何以如此,主要的原因在於大多數的泛綠人士一看到「一中」原則,本能地加以排斥,於是其他的信息就完全讀不進去,泛藍人士一看到「一中」原則就認定這是民進黨的罩門,再讀到「台獨無和平、分裂無穩定」到「堅決粉碎台獨」,因此也就把民進黨執政導致兩岸緊張、危險視為必然。然而細讀聲明稿的全文,對照大陸在三二○之後的整體氣氛以及總體的國際格局,個人以為我們不能只讀到聲明中措詞「強硬」的部份,同時必須理解到其他的可能性。後者在大陸的解讀也是比較傾向只注意到沒有回應一中原則,或是只注意到兩國國名並列,以及給台灣一部合身、合用的憲法等,就將之視為挑釁無新意、無善意,則是以成見和偏見來閱讀,個人以為我們也必須從原來「台獨」的立場來看陳改變的部份,彈性的部份,才能真正開啟兩岸和平的往來。

二、解讀:(一)「五一七聲明」之解讀:

   就「聲明」的書寫方式來看:應該這是一份「硬中有軟」的政策聲明,在堅持原則中提供了一定的彈性和空間,即批判了對手的誠信和分裂作為,也回應了對手想要的某些善意,特別是在措詞用語上的詞彙互動所呈現的可能性,故而此一新政策的內容是既有堅定的立場又有包含某些可能性和新意,應該是正確的理解。

   就政策的特點來看:個人以為這份聲明是中共當局在綜合性檢討,總結了過去中共統一政策與對台政策之後,所提出第四代領導對台政策初步方案,此一政策在性質突出了四大特點:

   1、此一方案的最大特色表現為統一政策與對台政策的區分:所以這一份聲明中沒有再提「一國兩制」的主張,也沒有再提「江八點」,不過這不能理解為第四代領導否定了「江八點」與「一國兩制」,「江八點」是十年前產生的,如今兩岸關係的基礎不同,自然有必須與時俱進,而「一國兩制」是統一方案,現階段的兩岸關係不在立即統一,因此不提。至於現階段的對台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反獨,現階段的主要目的是營造和平的兩岸環境。換言之,中共當局的兩岸政策已經在統一和反獨之間,做了性質上的區割,個人以為未來如果相關統一政策的相關聲明時,「一國兩制」應該仍是中共的方案,而不至於完全放棄。

   2、確立現階段對台政策的以反獨為內容、以和平為目標:以往中共總是將對台政策直接服務於國家統一戰略目標,此份文件代表第四代領導人在對台政策中,確立以「和平」作為對台政策的階段性目標,從而真正將中共對台政策轉向服務於現階段國家利益--抓住戰略機遇期和平崛起的國家利益。而反對台獨反對分裂,承認兩岸同屬一中,是唯一營造兩岸和平的方法,因此胡溫的對台政策,在和平與反獨之間是一種「手段目的化、目的手段化」的關係,甚至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只要台獨,則就不是中共不要和平。

   3、超越台灣政黨與選舉的對台政策思考:在上述的對台政策階段性要求下,中共對台政策就放棄了台灣政黨好惡的考量,目前胡溫為首的第四代領導,既沒有國共的恩怨情仇,也沒有第三代領導在兩岸互動的策略得失,而民進黨在台主政也是新形勢的開始,因此第四代領導反而可以專注於中共本身的原則立場為主,提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彈性政策,只要滿足其基本原則,不論台灣主政者的政黨取向,都可以是兩岸關係中中共的對手。

   4、凸顯了中共第四代領導務實主義的性格:就政策的內容一方面彰顯了在危險的兩岸關係面前的自我克制,盡最大的努力提供爭取和平的機會,一方面有在堅定維護自己既定立場上滿足台灣領導人所要的兩岸和平架構、密切聯繫、直接三通和國際空間等要求,換言之,是你滿足我原則,我也考量你的需求的現實主義的對台政策。同時也以先發制人的方式主動發表了新的對台政策聲明,所以五二○之後,中共當局應該不會再有回應,此份聲明已經清楚地勾畫了未來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的機會,如果不承認一中就是危險、緊張,如果台灣向台獨再前進,則兩岸關係就不可能有和平、穩定,但是何謂向「台獨」前進,其解釋權則在中共。

   就政策的新思維來看:適當在聲明中,最擔心的要求就是台灣必須承認「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然而從整體的脈絡來看,事實上,中共中央也不可能相信目前台灣的任何領導人有可能立刻回到「一中」原則,因此大陸也啟動務實的、彈性的思維,特別在對「台獨」的反對上,提出了相當關鍵的兩種用語:

   1、在聲明一開始提到「旨在分裂中國的『台灣獨立』活動」,看來中共當局是清楚地劃分旨在分裂和不分裂為主的台獨,何謂旨在分裂的台獨呢?大概是指「去中國化」、「仇視中國」、「對抗中國」,挑釁「一中」的行徑,是旨在分裂,反之,台灣的自主性、本土化,則不是分裂,因此提供了台灣在某些程度如不可能在一中問題立刻表態,是否可以和緩「仇視大陸」的宣導和「對抗中國」的挑釁呢?

   2、在聲明最後提到「如果膽敢製造『台獨』重大事變」,何謂製造重大事變?從語意上來看應該是指「制憲」走向台獨時間,提供了台灣可以考慮在「憲政」問題,有公開宣示其範圍以符合各方的期待呢? 換言之,在中共中央看來,如果台灣的執政黨能夠在「台灣獨立」的問題停止前進,應該兩岸立即的危險就可以解除,之後,如果執政者真正有心追求兩岸比較長期的、穩定的、和平的互動模式,則必須是「一中」框架之下,這裡所謂的框架其實就是傳統中國的「朝貢體制」的積極版:台灣只要承認原則,具體的收穫必然不少,中共為了怕台灣認為中共空口承諾,沒有憑藉,因此書寫七點文字聲明,以昭大信,而所提的七點也都是台灣十分必要而十分欠缺的政治安排。

   就聲明的對象而言:此一聲明並不只是對台灣的政策聲明而已,除了台灣之外,至少還包括了對大陸人民闡述其政府有關今後處理台灣問題的原則和立場,以及對美方表達中共在「台獨」問題上最大的關切和立場,大陸人民從「三二○」之後,對兩岸和平統一充滿相對悲觀的看法,對「台獨」在台灣的發展也充滿了焦慮和無奈,在此情景下,中共中央的對台政策自然成為大陸人民檢討的對象,面對巨大的批判聲浪,中共中央自然需要有所回應,究竟中共對台政策往後的作為方向,政策原則為何,以前的「江八點」是否延續,這些都是十分嚴肅的課題,而「五一七聲明」對大陸民眾的情緒和對台獨對策的疑慮等方面,都產生良好的平憤、釋疑的效果,所以在「五一七聲明」之後,我們在大陸網站上讀到一片讚美之聲,咸認為中共的聲明既堅持了一貫的立場,又對台獨的囂張行徑給予了沉重的打擊和嚴厲的警告,而且對美國的干預也間接提出堅定的警訊。換言之,由「五一七聲明」在政策效果上是成功了三分之一;美方的立場從去年台灣提出「公投」以來,美方就和中共在反獨的立場上漸趨一致,不過在強化對台軍售方面仍然有很深的政治意含,同樣美方的「藍軍」基本上的反共、反華立場,仍然會給台獨許多信息,而影響了反獨的效果,所以中共在「聲明」中,提出「不怕鬼、不信邪」的講法,以便使中、美雙方都有可能正面地重溫歷史的經驗法則,減少誤判的可能,也正告美國,中共對「台獨」容忍的底線,以提供美方進一步對台施壓的本錢和理由,此一行徑雖然有引狼入室的冒險,但也是目前相對可行而且有效的策略,依此角度來閱讀,美方的前國務卿阿米塔奇,保證陳的五二○演講不會挑釁,似乎可以看到海峽兩岸相關各方,十分有意思的互動。因此台灣在閱讀「五一七聲明」時,也必須對某些強硬的字眼有具備了多重對象的解讀方法,而不宜以台灣的單一立場來理解。

   最後就新政策的作用來看,個人以為中共中央的「聲明」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要透過對「台獨」行為的解釋權來重新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導權,我們注意到中共的聲明不是在「五二○演講」之後,而是在「五二○演講」之前,先行對台獨行動劃出底線,以便先發制人節制台獨的發展。

   其次是將法理「一中」的存在定義為「現狀」,因此台灣不承認「一中」,不回到「一中」就是破壞現狀,這是中共對「現狀」解釋權的鬥爭,以便否定台灣執政黨將「統一」解釋為破壞現狀的論述兩岸關係中成為主流的認知,也同時搶在美方之前去定義「現狀」。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海峽兩岸相關各方有可能出現對「現狀」定義的鬥爭,屆時中共堅持「法理一中」是「現狀」,台灣堅持「互不隸屬」是「現狀」,美方則有可能強調綜合兩方的堅持才是完整的「現狀」,而無論如何中共方面已經主動出牌,明示立場,在鬥爭之中形成主動之勢。

(二)「520演講」相關部份之解讀:

   「五二○演講」在本質是一個全面性的演講,為了對比上的方便,本文僅就其中與兩岸相關的部分來解釋:

   第一、就文件的立場而言:

   「五二○演講」對陳個人而言是一個就職演講在原則上必須是堅持自己是一個國家,否則在當前的政治常識中,他就沒有立場演講,因此我們在解釋上決不可能,也完全不應期望他的演講會否定自己是一個國家的領導者,有不少的大陸學者指責陳的演講在重大問題玩弄文字遊戲,如果此一質疑是因為陳個人的「誠信」問題,則是有根據的,但如果只是因為他仍然強調台灣的國家性,仍然暗示「一邊一國」,迴避了「一中」原則,則此種指責就是一種過份的要求,是陳所作不到的要求。

   第二、就演講的特點而言:如果我們對「五二○演講」相較於陳在選舉時的宣示和其政策傾向「台獨」路線的立場來閱讀的話,「五二○演講」的特點就十分明顯,其一是以「憲改」來取代「催生新憲」和「制憲」的說法,在憲改內容上也明白以政府的體制改革和效能提升為主要方向和限制,清楚地排除涉及主權議題的憲法問題,這是十分重要的宣示,此一宣示是排除中共當局最關心的製造「台獨重大事變」的發生。

   其次是對海峽兩岸關係最終走向的開放性,如果我們注意到「五二○演講」的最重要的轉變,則是共同營造一個「和平發展、自由選舉」的環境,演講中說「未來的兩岸之間發展出任何形式的關係,只要台灣人民同意,我們都不排除」,這等於宣佈兩岸關係的未來關係是開放的,從一個主張獨派的人口中,在正式的文件中提出這種主張,這是不容易的改變。

   其三是在文件中,使用多次「兩岸人民」肯定共同的血緣、文化和歷史背景,強調台灣的成就應該視為兩岸人民的共同遺產,強調兩岸的和平、發展和三通是符合兩岸人民的福祉,這也代表了陳已經開始真正認識到做領導人和做候選人的不同,也顯示在面對中國大陸時,其心態上和李登輝的重大差別,這些轉變既可以說是因為大陸的壓力,也可以說是因為美國的壓力,總之,陳在壓力面對確實作了妥協,那麼面對陳的妥協,我們是希望他繼續依此妥協的道路發展,或是因為他的改變的不夠而否定其妥協,從而逼使之重回台獨的舊路呢?

   第三、就新思維來看:

   個人以為在「五二○演講」中,也有一些新的思維來改變海峽兩岸的思維模式,其一是透過全球化和歐盟的成功整合模式,理解到國家主權原理,國界藩籬已發生結構性變化,可以兩岸領導人應以新思維和格局,共同面對和處理未來的兩岸問題。當然陳的新思維的關鍵在於陳自己是否只以此思維要求對岸,或是也能以這種新思維來思考台灣的未來呢?無論如何一個領導人注意到主權、國界的變化,總是比堅守舊思維來的好。

   其二是陳提到可以體會大陸對「一中」原則的堅持,假如陳的說法是真心真意的,那麼陳在以後處理兩岸關係問題時,就不應該動輒指責對方堅持「一中」原則,當然他也提到希望對岸也能體會台灣人民的想法和心願,此一心願即是民主的心願,如果陳所指的心願不是台獨的心願,則此種相互體諒的思維模式是很有可能使兩岸發展出新的和平關係。

   其三是「兩岸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和擬定「兩岸和平發展綱領」,在此一問題陳的作法顯然是在不廢除「國統會」,不拋棄「國統綱領」的原則下,另起爐灶,務實而認真的推動兩岸新關係的建立,當然從中共的立場來看是架空「國統會」,然而這不也是言行一致的務實作為嗎?事實上,「兩岸」關係的現實情況也不可能立刻涉及「統一」的問題,所以以現階段「和平」的追求是更符合兩岸的階段性目的的作法。

三、對比:

   透過以上積極的解讀,我們可以發現從「五一七聲明」到「五二○演講」,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透過兩岸領導人的克制和智慧,似乎已經從四年的鬥爭尋求到新的化解的契機:

   首先在目的上,似乎「和平、發展、穩定」已經成為兩岸關係現階段的最大公約數,只是大陸方面認為邁向「和平」的手段是「反獨」,而台灣方面希望是相互體諒,以新思維來建構和平,看似不同,然而如果能認識中共當局已經將「台獨」的活動有所區分的話,就可以發現兩岸其實都在摸索一種新思維來解決歧見,發展新的關係。

   其次在兩岸關係上,雙方也都同意「繼續交流、擴大開放」,「五一七聲明」主張透過交流來「消弭隔閡、增進互信、累積共識」,「五二○演講」認為透過相關措施「拉近彼此距離、建立互信的基礎」,我們可以發現雙方在交流的心願和交流的效果上都是相似的,因此如果雙方都能將此一心願轉向為政策,落實在行動上,則對未來的兩岸關係的發展,就是可以期待的。

   當然除了積極的部份,兩份文件也有針鋒相對、精彩過招的部份,總的來看:

   我們發現中共當局希望狹化台灣在兩岸關係上模糊的挑釁的行動,而五二○的因應則是已經懸崖勒馬,但並沒有承諾「一中」;

   中共明確認定「制憲」是台獨的重大事變,而五二○的回答是憲政改造以提升政府的管理和效能;

   中共要求台灣領導人回到一中,五二○的回應是領導人應以新思維來共同處理兩岸問題;

   中共反對台獨分裂,而五二○的回應是中華民國的存在可以是兩岸人民的資產;

   中共給台灣兩條路只能擇其一,五二○的回應「異」和「同」可以善加利用,合作互惠;

   因此我們以對話的方式來閱讀兩份文件,也可以注意到雙方在語詞上的交鋒,不過我們以為雙方都有立場,但是並沒有惡言的挑釁,因此我們視為隔空理性對話的開始,而雙方之所以能在沒有交流的情況下,展開如此精彩的交鋒,個人以為這就是中共真正借用美方的地方,從而與台灣開展了「背靠背」的鬥爭方式,雙方透過美方也隔著美方來出手交鋒,因此沒有立即戰爭的危險,但也沒有完全的緩和,未來我們以為應該能從「背靠背」的鬥爭,發展到「背靠背」的協商,從而在發展到「面對面」的對話和協商,因為事事轉手美國,作為中間人的美國必然在中間加入美國利益的考量,其結果「五一七聲明」一方面說「不怕鬼、不信邪」,但另一方面放不開對「鬼」的依賴,豈不相互矛盾嗎?「一中」在兩岸關係中確實是十分重要的原則,但是如何堅持「一中」原則,則是有彈性的,對台灣而言,不挑釁、不仇視中國,不但是啟動解決兩岸問題的開始,也真正體現台灣自主性的重要方法,如果台灣永遠毫不保留地依賴美國,還能自稱為是「國家」嗎?台灣在處理兩岸問題如果只是完全讓美方滿意,而只是讓中方無法挑剔,終究是一種間接的、不得已的,而且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途徑,陳不斷希望以新思維來處理兩岸,何不先作出以新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的新典範,以便使大陸方面也不能不積極參與共同營造兩岸和平的行列呢?

五、結論:

   從「五一七」到「五二○」,雙方的新領導人的隔空過招,已經暫時讓兩岸人民看到了若干共識和發展兩岸關係的積極因素,接下來在台灣方面則必須確實做到:

   第一在「定調」之後,保證自己任內不「變調」,不能再以候選人的姿態出現,而必須真正作一個領導者,言行一致,重視然諾,才能取信於人。

   第二是在言論上「定調」之後,政策上要落實,例如三通的推動、新聞交流的推動、經濟往來的推動,既雲兩岸人民的福祉,則首先是在台灣的大陸配偶的歧視政策的調整,不優待則更不能歧視,才能彰顯一種非悲情、無歧視的大陸政策。

   第三是在心態上有必須展現出無悲情的心態,這一方面最主要是一些「去中國化」的教育、文化、藝術等多種措施,心態上無悲情才能真正在言論上、政策上、視野上,真正展現出理性和開放,則我們提出的政策和說法才能真正具有說服力,真正使對方感受到善意和誠意。至於中共方面,在閱讀台灣的文件時,必須以體會和理解的方式來解讀,不能以偏概全,以隻字片語的不滿意就否定了其他可能善意,在誠信方面中共當局是有政治的誠信,但未必有行政的誠信,政治的誠信可以從每一次的文件宣示就得十分清楚,但是行政上的落實上常常滯後反應,甚至是完全相反,中共當局也不能總以國家大、部門多、利益複雜來搪塞台灣的需要,否則中共政權的總體誠信和善意也一定是倍受質疑的,在新思維也常常出倒金字塔的形狀,居上位的反而有創新思維的權力,而一般的學者、專家和行政人員反而十分保守,十分謹慎,這樣的體制運作起,必然沒有創意,也必然使政治的新意大打折扣,是以中共處理對台問題,必須發掘自身體制中的優點,加以發揮,否則就必須以與時俱進的勇氣加以改革,才能真正符合大陸「和平崛起」的戰略部署,完全和平到最終「統一」的政治任務,總之,兩岸領導人如果真正立足在為兩岸中國人民的福祉之上,就能找到化解岐見,增加共識的辦法。2004年5月17日初稿2004年5月21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