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崛起與台灣總統選舉
論中國崛起與台灣總統選舉
二○○八年,有兩場正在上演的總統大選關係著世界大局,也不能不令我們關注。一場是三月二十二日即將舉行的台灣總統大選,一場是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這兩場大選的規模並不相襯,看似無關,卻甚相關。
二戰後的台海關係,從國共內戰到統獨對峙,無不與美國的對華(台)政策有相關。台灣的地位,從美國「不沉航空母艦」到「以台制中」的「西太平洋鏈島防線的中央環節」,貫穿了六十年的美國戰略思想則是「遏制中國」。
二戰後,美國取得西方國家盟主的地位,至美蘇爭鋒,二分天下,到蘇聯瓦解而成唯一超強,國勢如日中天,但亦物極必反。
中共則在一九四九年取得大陸政權後,在二戰和內戰的廢墟中,跌跌撞撞,從一窮二白,「小米加步槍」,到今日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到「神舟六號」、「嫦娥奔月」,已非當年吳下阿蒙,而是中國崛起。
去(二○○七)年十二月,美國《新聞週刊》歲末文章即謂:「對美國人來說,二○○八年的大事是總統大選。但對世上大多數人而言,這一年的大事或許是中國邁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期待已久的奧運會充當了它登場的盛會。中國這個世界大國的出現,如今已不是預言,而是現實。不管怎麼看,中國都已成世上第二大強國。就以過去這一年看,二○○七年中國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超過美國,在食衣住行用五大基本消費中有四項趕上美國,能源、工業用品消費也把美國比了下去。不過幾個月前,中國已超過美國成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無論貿易、全球暖化、非洲達爾富爾(Darfur)或北韓問題,沒有中國都解決不了,中國已成新『因數』」(new x factor),沒了它,什麼問題都無法好好解決。」(譯文見《海峽評論》二○○八年二月號)
今年一月一日,英國《獨立報》以《二○○八:一個新的超級大國誕生之年》為題的文章亦言:
「世界上最新的超級大國來了,世界其他國家正對經濟增長放慢甚至衰退一籌莫展,北京卻是另一番景象。中國決心要使二○○八年成為確立其作為一個全球大國地位之年,在國際市場上一展其令人生畏的經濟實力,國內消費達到史無前例的高水平,並向世界展現一次光彩奪目的、花費高達二○○億英鎊的奧運會。
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今後的十二個月將向世人證實其三十年改革的成就,從二十世紀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轉變為全球第三大經齊體,需求量最大的消費國和經濟增長的動力。」(譯文見北京《參考消息》二○○八年一月二日)
《獨立報》另一篇文章還預言:
「二○○八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美國。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中國的話,世界即將瞠目於一場經濟衰退。中國未受到信譽危機的困擾,中國經濟二○○八年仍將以大約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長。按照這一增長率計算,中國經濟將在七年後再翻一番,並將超過德國和日本繼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後,中國或許僅用十年時間就可以趕上美國。
但無論如何,就今年而言,我們應心存感謝的是,中國可能將挽救我們免遭經濟衰退。中美兩國已互為對方的最大貿易夥伴國。由於美元的大幅貶值和人民幣更為適度的升值,中國對美國的巨額貿易順差或許將開始進行自我調整。如果這能壓制住美國有關要求增加貿易保護措施的廣泛呼聲的話,那不僅有助於解決經濟領域中最為嚴重的一個『全球失衡問題』,還有助於地緣政治領域緩和有關緊張態勢。」(同上)
法國《世界報》一月四日亦有文章《如果沒有中國,我們該怎麼辦》言:
「誰能阻止世界經濟增長低於百分之四.五呢?不是美國,它在今年年初幾乎出現經濟衰退,也不是歐洲,其百分之二的經濟增長率顯得軟弱無力,而是中國,其百分之十一的經濟增長率將會持續。
如果不是中國因其巨額外匯準備一.四萬億美元中的百分之七十投資美國國庫券,誰能阻止美元大幅貶值?誰向美國的貝爾斯登公司或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提供流動資金使得它們克服了因自己的管理失誤而造成的巨額虧損呢?不是在華爾街或倫敦上市的各托管基金,而是北京主權基金。
迄今為止,中國低廉的價格在西方有助於維持一種有節制的通貨膨脹,從而保護了工業化國家居民的購買力,中國從非洲大量購買原材料,促使各種金屬和農產品價格上漲。
它不僅向一些經濟脆弱的國家支付外匯,同時也在那裡出售價格更低廉且往往比富裕國家產品更適用的製成品。
最後,中國提供貸款和饋贈用於修建待解決的港口、學校、醫院,在這方面,它還填補了西方的空白,因為它宣佈從二○○七年至二○○九年間提供五十億美元援助,這將很受歡迎,因為七國集團成員已表示無力向非洲提供它在二○○五年許諾的二五○億美元援助。是的,一切都經過深思熟慮,感謝中國!」(譯文見《參考消息》二○○八年一月五日)
布希總統上台之初,共和黨內的新保守派佔據美國政府要津,曾企圖以軍事攤牌遏制中國經濟崛起,而鼓動陳水扁政府台獨冒險,後因「九一一」而遭布希制止,並遭撤換有關官員,遂未能得逞。但新保守派思想家羅伯特‧卡根仍認為中美間爆發戰爭是可能的,而主張「輸出民主遏制中國」,他在接受德國《時代》週報訪問時稱:
「如果人們注視一下中國,美國和美國在東亞地區的盟國,那麼我們就會發現,我們雖然不處在撞擊軌道上,這也許是一種太強烈的表述,但我們處於一種在大國崛起和世界其他國家必須面對時出現的典形狀態。從歷史的角度看,世界其他國家通常通過輸掉一場戰爭或贏得一場戰爭來應對崛起的大國,怎樣能夠避免這種自然的衝突?我認應採用使中國變得更加民主的方法。」
「我希望這不僅是一種長期的危險,台灣問題隨時都有可能引發衝突,我們來談談中期的危險吧,不能保證我們能夠避免衝突,但如果中國變得更加民主,那麼衝突更容易避免。」(譯文見《參考消息》二○○八年一月二十四日)
中國必然要崛起,中國亦必須走向民主。近代中國民族自救運動因「社會主義救中國」而選擇了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能救中國而有改革開放。中國要選擇的民主必須是中國能和平崛起的民主,而不是遏制中國和平崛起的民主。卡根的美國霸權主義民主輸出,不但不能促進中國民主,而只能威脅世界和平。
其實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不具侵略性的,美國國家情報局主管分析的副主任費格,在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即言:「中國須要一個和平的外在環境以發展經濟,目前中國雖積極進行軍事現代化,但沒有意圖採取侵略行動挑戰美國。」(《自由時報》二○○八年二月十五日)
其實,中國的崛起與歷史上的大國崛起有所不同,近代西方大國崛起之所以發生戰爭,或取決於一場大戰,主要是由於對海外殖民地市場及資源的爭奪,和今日中國崛起的情況並不相同。中國崛起並無意挑戰美國,但「樹欲靜,而風不止」。
卡根或言「台灣問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一月二十一日新加坡《聯合早報》的文章中稱,「原則上,台灣問題並不一定導致衝突。中國日益變革,海峽兩岸經濟和社會交往增多,應該有可能找到一種台灣在沒有聯合國席位的情況下,保持其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的方式。」
「沒有聯合國席位」,就是台灣未能在法理上獨立。奈的意思也就是在不台獨的情形下,台灣保持其政治經濟的獨立性。其實這種方式,奈應該知道老早就有了,那就是「一國兩制」,維持現狀。
「一國兩制」有三種型態;一是內戰或敵對的「一國兩制」,是由國共內戰產生,從一九四九年至今,兩岸從未「兩國」,也從未「一制」。二是和平或友善的「一國兩制」,即「江八點」所言,在兩岸統一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促進兩岸人民充分交流,終止敵對狀態,待條件成熟再進行統一談判。三是鄧小平所言,統一後,還是實行「一國兩制」,即統一的「一國兩制」。
美國真的只是要尋找奈所說的方式嗎?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在其新著《給總統當選人的備忘錄》中指出:
「目前中國軍力雖然遠落於美國之後,但其急起直追的速度令人側目。美國不怕一個強大的中國,但美國也不希望中國控制東亞,威迫台灣投降,威脅日本的安全,恐嚇許多鄰邦。
中國現在已經可以展開區域性會談,將美國排除在外,非洲高峰會議,東亞會議和上海合作組織都是明顯的例子。」
「美中的國際地位差距已顯著拉近。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幾十年間,大部分亞洲國家都唯美國馬首是瞻,但今天中國竟然已被越來越多的合法或非法移民視為機會之地。
美國一向自認為是全世界如何治理國家的範本,但現在越來越多國家的人民,對中國比對美國更有好感。」(中央社華盛頓二○○八年一月二十日電)
由於預期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打壓,英國《金融時報》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文章即出:「相比之下,二○○八年可能是充滿變數的一年,就目前來看,最大的危險還是中美之間的互動。美國大選會不會選出一位對華採取保護主義的總統?如果這樣的話,中國又將作何反應?在我們看來,這似乎是二○○八年全球投資者最應該擔心的問題」(譯文見《參考消息》二○○八年一月二日)
老實說,美國真正在乎並不是什麼台灣的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而是以台灣問題來牽制中國的崛起,所以,奧爾布賴特預言:美國新總統上任後,只要國家間不彼此挑釁,東亞可望維持穩定。不預期未來幾年裡,美中會爆發衝突。「緊張將像溫火,但不會沸騰。台灣將繼續面對在自我克制和挑釁北京的危險中作一抉擇。」(同前引中央社電)
「緊張像溫火,但不會沸騰」,這即是「不戰不和」。「不會沸騰」就必須「不獨」,要保留「溫火」就必須「不統」和「不和」,並且必須是台獨執政才能「不和」,才能有「溫火」。北京今天的對台政策只有《反國家分裂法》,而沒有統一時間表,並且其歷屆領導人多次言「只要不是台獨,什麼都可以談」;因此,只有台獨政權才有「自我克制」需要,也只有台獨政權才能以台獨挑釁北京。奧爾布賴特所指正是「不台獨的台獨政權」。所以,奧爾布賴特所言,正證實了美國目前對台政策是「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而能為美國在台執行這項政策的唯「不台獨的台獨政權」,即民進黨政權。
民進黨執政八年,加上李登輝主政十二年,除了黑金政治和貪污腐敗外,所作所為那一條不是在執行「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時左時右,以致台灣政黨惡鬥、政府空轉,兩岸關係惡化,經濟衰頹,社會分裂。
雖然我們期望美國政府能改變其霸權主義的對台政策,但看樣子,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並不能改變美國霸權主義,也不能改變其「遏制中國」的既定方針。但是,三月份的台灣總統大選,如能讓民進黨台獨政權下台,廢除台獨政權的「鎖國政策」,開放兩岸交流,促進兩岸和解,不但台灣經濟得以復甦和發展,並且,能讓兩岸中國人團結起來共同為復興民族而努力,中國崛起之勢必不可擋,美國「以台制中」的策略勢必落空,或如美國《未來學家》的文章所言:「人們將許多不平等現象歸咎於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全世界對這些不平等現象的不滿,可能會將人們的注意力更多的轉向像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模式,從而結束美國的霸權地位。」(譯文見《參考消息》二○○八年一月十三日)
戰後,亞洲和平的破壞,從中東到遠東,從韓戰、越戰,到兩岸對峙,那一項不是美國霸權主義主導的。故唯有美國結束其霸權主義,包括「遏制中國」,才能確保東亞的和平與安全。
在美國意識型態和對台灣政策的桎梏下,台灣人民若能用選票結束戰後美國霸權主義精心設計所推上台的民進黨台獨政權,打破美國六十年來「遏制中國」的政策。台灣不僅能從經濟衰頹、社會分裂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並且為中華復興、中國崛起移開了美國對台政策的絆馬索。有和解的兩岸關係,也就能確保台海的和平及東亞的和平。這才將是真正的台灣民主政治的奇跡和成就。◆
社論
國際視野
中國崛起
台灣總統大選
拒領公投票
台灣史與二二八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