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勝追擊」與「背水一戰」

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選情局勢
楊志誠
(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民進黨「屋漏偏逢連夜雨」

台灣經歷了民進黨八年的失敗執政,再受到第二次美伊戰爭的全球化效應之下,可以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簡直近乎「民生凋敝」的境地。隨著陳水扁政府貪腐弊案的連鎖效應,確實!台灣已有民心思變的高度傾向。這次立委的選舉結果在在顯示出了這一個社會心理的情境;這個結果也同時激起了國民黨重掌執政權的期待與士氣。照理來說,國民黨應該可以「乘勝追擊」,進行「割喉」戰略,持氣壯勢,一舉拿下執政權。然而,由於國民黨在慣性思維的影響下,組織文化未能完全轉型,本可以壓倒性優勢,一路追殺到底,卻不料陷入糾葛不清的戰略模糊狀態。

猶記2004年大選的選情也曾有類似的情景,筆者也於當年二月《海峽評論》的文章中,針對藍營的卡位鬥爭提出警訊:卡位之爭下,根本無位可卡。總統大選的選戰理應是總體戰,而不能靠拼湊本位主義的鬆散戰鬥來取得勝利;就算取得超過半數的戰鬥勝利,也不必然會得到最後全面性的勝利。以兩黨陣營的鬥爭模式來比較,國民黨素來慣於進行「單打獨鬥」的英雄戰,把希望和鬥爭動力大量集中在個人的權威、道德或形象上;而民進黨則習慣於打「群架」,常常出其不意,由不同角色的政治派系,從不同的方位,在不同的時間,以「分兵合擊」的方式攻擊對方,讓對方在驚慌之中措手不及。

其實,這二種模式各有其優劣。英雄戰模式有利於組織的凝聚力,但是這個凝聚力卻有賴於核心個人的權威、道德或形象,一旦動搖,很可能全盤崩解,如2000年宋楚瑜的選局。所以,領導核心對外只能做整體性的「仁政」號召,而關於「兵不厭詐」的鬥爭工作上,就必須由第二線的「仕」與「將」來操盤,但仍必須在核心的戰略領導下維繫全盤的整體性。而「分兵合擊」模式則在戰術上比較具有彈性,有利於「正兵」與「奇兵」的交互運作,其成敗的關鍵在於組織凝聚力及團隊士氣的維繫,運行的動力則在於對鬥爭形勢的充分掌握,包括對社會各領域的瞭解、主客觀條件的掌握、有效的資源部署及行動效能的估算等。如果稍有不慎,一旦士氣崩解,或是錯估社會各領域的優劣形勢,分兵必會導致戰略失靈,很可能全軍覆沒。

國民黨「卡位」心態難改

由此可知,國民黨選情的喉頭就在領導核心的形象與能力,亦即「仁政願景」的「號召」及其對鬆散戰鬥的整合能力,依此方能激發「風起雲湧」及「乘勝追擊」的革命形勢;割斷國民黨喉頭的利刃就在族群的矛盾與情結。而民進黨的喉頭則在組織凝聚力、團隊士氣、整體戰略的規劃及執行,否則一旦分兵而不能合擊,必然全盤皆失;割斷民進黨喉頭的利刃就是民生問題。

從國民黨當前的選局及策略來看,有了2004年挫敗的教訓,從馬英九到國民黨的「仕」及「將」的層級,確實個個不敢大意,不再敢認為勝利是自然的事;只可惜,在一般基層及支持選民認定穩贏的氛圍之下,相關的幹部難免又興起了「卡位」的盤算,甚至連一些學者也激起了「卡位」的想像。因為有了「卡位」的聯想,不管是學者或幹部就遠離「民溺己溺、民饑己饑」的慈悲胸襟,所謂「慈悲智慧無盡藏」,一旦缺乏慈悲心,必然缺乏整體性的智慧,只會看到該「位」相關的問題及策略,其感受與人民的感受產生落差,無法激起人民的迴響,也就發揮不了「號召」的效能。

從國民黨的網站上,吾人可以看到一大堆的政策方案,卻仍然停留在「有夢最美」的逐夢境界,而尚未邁入「願景建構」(應證明其有利性、可行性及可成性)的「號召情境」;台灣選民在經過陳水扁的逐夢虛幻之後,夢境的虛擬政策已逐漸失去了「號召」效能。也因此,儘管形勢上國民黨可依循「願景建構」的主軸擴大選民的認同度及認同層面,揮軍「乘勝追擊」,一舉擊垮民進黨的團隊士氣,割喉割到斷(只能做不能說)。但從當前的局勢發展上來看,國民黨不僅未能「乘勝追擊」,反而陷入膠著混戰。

另一方面,吾人也來檢視民進黨的選局及策略。民進黨大部分菁英份子出身草莽,精於戰鬥及戰術,比較缺乏大格局的眼光及戰略思維,尤其是執政之後,爭相淫於富貴,更不知「民溺民饑」為何物。經過2004年機會主義得逞的「忘形」,問鬼神不問蒼生的意識更為明顯,因而常把戰略歸宿命,把戰術及戰鬥擺在短利的爭奪及消滅敵對立場。這次立委選舉的結果正顯現出執政後民進黨的這項特質;民進黨在立委席次上的全面挫敗,其實只是戰略失誤導致形式現象的崩盤,而非實質選民結構的重組。也因為如此認知,民進黨大部分黨員在選前總認為就算再怎麼失政,頂多「小輸」嘛!那裡會如此「大輸」!殊不知,戰術失誤可以「小輸」,戰略失誤則必「大輸」。

選制的變革是政治大事

事實上,從選民結構上來看,綠營與藍營依然是4成與5成的範圍比例,所差別的是42%未投票選民當中(此次選舉的投票率為58%),由於阿扁政府的貪腐及失政,可能有偏多「含淚不投票」的綠營選民。另外,最嚴重影響選局者是新選制的選區劃分,在歐美國家,選制的變革是政治大事,絕不敢輕易啟動,因為政治利益的分配結構很可能產生重大改變,所以儘管美國總統選舉制度確實證明有其缺陷,時而會有當選人的公民得票數少於落選人的得票數,一百多年來雖倡言改革,卻都不敢輕易啟動。選區劃分在美國的政治研究中屬於選務管理(campaign management)的領域,是選戰的戰略層面,一旦失誤,非全面性的戰術或戰鬥勝利,無法彌補。

以下就舉實際的例證來說明:假如根據舊的多選區選制,藍綠雙方選民結構的比例,將可分別分配到3席及2席的立委,隨著單一選區的選制變革,該大選區將被縮減為3席,亦即將被劃分為3個選區。如果選區依行政區域平均劃分,很可能的結果是藍3席、綠0席;而如果選區依選民結構劃分,就有可能是藍1席、綠2席。其具體劃分模式之比較如下表:

原選區選民結構比例為

藍 50%; 綠 40%;政黨認同模糊 10%

立委席次

藍 3席; 綠 2席

當然,選區劃分的規劃也有多種可能性,但基本原則是相當明確的,民進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經營,才奮力掌握了40%的選民,姑且不論民進黨執政失敗的效應,就以台灣社會發展的成熟度來看,想再透過過去選戰技術擴大支持選民的層面,殊屬不易;換句話說,台灣的選民結構漸趨穩定,其移動變項的效能不會太大,所以,除非特殊的激盪因素,想透過選舉戰術改變基本的選民結構確實不容易。總之,此次立委選舉中民進黨在席次上的挫敗乃是「策之誤而非戰之罪也」。

事實上,在立委選舉開戰之前,民進黨上下對新選制的效應,直覺上已有情勢不妙的認知,只是不知那裡不對勁而已;也因此,都有「小輸」的預期心理,只是沒料到會如此慘敗。謝長廷當然也知道,所以才放手讓陳水扁為所欲為,準備等到立委選完之後,歸責於阿扁,並藉以拔權,進而完全掌控總統選舉的選務;這也就是一般會以「奸巧」一語評論謝長廷的原委。只可惜,事實結果的顯現,這次「奸」得很「不巧」。

民進黨「置之死地而後生」?

本來,理論上來看,綠營依然掌握了40%的選民,再加上42%不投票的選民中有較大比例「含淚不投票」的綠營選民,只要把整個綠營逼上「死地」,謝長廷的總統選戰應仍大有可為。但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略前提是必須讓戰士們隱約可以見到「生機」,才會激起全體求生的巨大意志力,進而才能爆發強大的戰鬥力。謝長廷的如意算盤是「小輸」,頂多陷入「中輸」,卻是沒想到會「大輸」,輸到幾乎崩盤;「背水之戰」的戰略運用就不能不謹慎,否則將「全軍覆沒」,連未來都會犧牲掉。

「背水之戰」的戰略要點是必須明確地點出「共同威脅」,以凝聚同仇敵愾的求生意志力,但是在民主體制的選戰尚不至於到生死攸關的境地,就算「威權再現」,國民黨也不可能再推行「白色恐怖」,了不起是政治生命的結束;而政治生命確實關係著他們的重大利益,所以威脅的內涵其實是利益本質。總之,處於民進黨團隊士氣瀕臨崩解之境,欲「背水之戰」的戰略能運行,則必須同時結合「共同威脅」及「共同利益」二大情境,方能再激起共同求生的意志力,以凝聚整體士氣。有了這個凝聚的團隊士氣,才能進一步推動「分兵合擊」的策略。顯然,謝長廷並未能完成此項戰略基礎的工作,此其失誤一!

其次,「背水」之後,就必須再有「分兵」的佈署。為了凝聚整體士氣,謝長廷沒有選擇,不能不逼阿扁退位,以掌握完整的主控權。但是,一旦完成該項工作,就應盡速做「分兵」的部署:大方向應兵分二路,一為正兵,由總統競選總部領軍;另一路為奇兵,由民進黨黨部領軍。正兵則需研究部署全球化體系的經濟發展政策,以防國民黨的割喉之刃;攻勢運用則需觸動選民對「一黨獨大」,統攬行政及立法兩權的憂慮,自然會搔起「族群矛盾」,祭起攻擊對方的割喉之刃。

奇兵則可搭配正兵,採取出其不意的攻擊,擴大對選民的影響層面,最主要的二大群體必須特別關注,即客家族群必須守住既有的底盤,年輕族群應設法以政策導向穩住支持面。謝長廷繼續兼任民進黨主席,顯然不符合「分兵合擊」的戰略原則,此其失誤二也!

不管如何,謝長廷基於多年的選戰經驗,在戰術及戰鬥層面上的「奸巧」還是多少平衡了既有的不利形勢。由於立委選舉在席次上的全面挫敗,總統選舉的募款也必然遭到強大的衝擊,競選糧草大量缺乏,再加上阿扁把大量行政資源挹注在「公投入聯」的宣導工作上,使得行政後援也幾乎斷絕。

其次,在眼看大勢將去的情況下,大部分學者也因而與之疏離。凡此種種,謝長廷對政策政見的提出及文宣的規劃自然會有其困難。然而,謝長廷猶能轉不利為有利;他深知一般選民不會在初期就去關注政策政見,尤其是書面的政見。

謝的選局「可為」不一定「能為」

事實上,很多學者寫的政策政見,對大部分選民來說,不是「曲高和寡」就是「隔靴搔癢」,更嚴重的是「不知所云」;謝長廷也知道,會上網去看政策政見者,大部分都屬藍營支持者,轉化不易。而且想要打動選民,最佳的方式就是採取生動的語言,包括造勢活動及辯論。

另外,太早把政策政見提出,一來很容易成為將來在辯論時被批判或攻擊的目標;二來,一旦形勢改變或在辯論時遭到批判,會使政見的轉圜空間縮小而失去彈性。更關鍵的是,謝長廷缺乏經費到全省各地去徵詢學者,也無法盡早把政見透過文宣傳達給選民。於是乎,最省錢又有效的方法就是逼馬英九同意擴大政策辯論的場次,讓政府及社會買單;這次是「奸」得有夠「巧」了。

總之,謝長廷的選局是「可為」,但不一定「能為」。就如這次的立委選舉,戰術及戰鬥的「長」無法補戰略的「短」,此乃知識之價值;「棋子」再多也無法勝過「局勢」的緊逼。草莽只能得逞於一時,無法僥倖於一世,知識是用、治國有功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