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難興邦

神州雪災的啟示
潘朝陽
(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院長)


戊子年(2008)的農曆春節前,北方勢力極強的高壓冷氣團急遽南下,在華中、華東、華南遭遇從印度洋湧升而來的西南濕熱季風,干冷氣團與濕熱氣流大規模且劇烈碰撞交會,產生了50年來罕見的酷寒冰封的超級冰雪暴災害。其面積廣佈中國東南區域的19個省市。

這個極大規模的冰雪暴,開始於1月中下旬,它壓垮了高壓電塔、電纜;冰封了公路、鐵道以及機場,此時趕春運而返鄉過年的千萬焦慮旅客,被阻斷了返家迢迢路。春運北歸的最重要彙集和始發點的廣州火車站,最嚴重時期擠了50萬名旅客上不了車、回不了家。很多汽車和火車被冰雪困在路上動彈不得,乘客被迫一連數天擠在車上,且無法與家人連繫,又缺熱水、缺熱食,情形十分艱危,有許多人因而凍餒生病,且在許多省市傳出傷亡的消息,截至今天的報導,有1億多人受雪災波及,近170萬人被迫撤離,直接的財物損失估達75億美元。

在冰雪暴持續肆虐的這些時日,以胡錦濤、溫家寶為首,中國國家領導階層,全部離京趕赴災區投入第一線指揮抗災和救難的工作,當然,地方領導也整體肩負起對抗自然災害的重擔,而大量軍警及相關人員亦動員起來,冒著大風雪展開抗拒雪災拯濟人民的行動。他們都與困頓在冰雪中的人民在一起而沒法與家人圍爐,胡溫兩人也是分別在災區與人民共同過年。

隨著冷氣團的衰退,冰雪暴規模消減,雪災才告緩解,旅人終於可以返鄉團聚,據報導,在家鄉過完春節返回工作和讀書城市的千萬人潮,在完善的運輸交通的調配安排下,出奇地井然有序地完成了。

神州大陸雪災何以發生,且特別是發生在偏東南之區域?一般人會納悶何以西北、華北、東北等緯度更高更內陸型的廣大地區,反而沒有遭逢那麼嚴重的冰雪暴?

網頁的相關資訊提供了如下的訊息:

據聯合國世界氣象專家柯裡(Rupa Kumar Kolli)表示,中國最近遭遇的罕見冰雪災與「反聖嬰現象」(La Nina)有密切關係。

反聖嬰現象又稱「聖女現象」或「拉尼娜現象」,這種現象尾隨聖嬰現象而來,出現在聖嬰現象的第二年,往往持續兩三年。柯裡認為反聖嬰現象是這一次中國東南廣大地區發生嚴酷冰雪暴之重要因素。他也提出警告:東亞季風區域可能出現更強烈的颱風和暴雨。聯合國還指出反聖嬰現象從2007年第三季出現,目前種種訊息顯示在2008年第二季將持續出現,可能會延伸到第三季。

聯合國專家也說明了反聖嬰現象將使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十分乾旱,澳洲、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則將異常大雨,而日、韓以及非洲西岸及東南岸卻十分寒冷。

反聖嬰現象較深入之性質為何?謹述如下:

如果赤道太平洋的水溫從29℃降到24℃,而且在赤道南北緯5度間、西經90度到150度間的區域,以5個月海面溫度的平均值作計算,若高於氣候標準平均值0.5度就是聖嬰現象,若低於0.5度,則是反聖嬰現象。

反聖嬰現象出現時,赤道太平洋上空的「沃克環流」 會明顯復原,其時,中太平洋海平面氣壓會較印尼及東印度洋的海平面氣壓高,「南方震盪」 指數為正值,也就是SOI大於零,於是印度洋、印尼、澳洲一帶的低氣壓場乃是沃克環流的上升氣流區,對流甚強,同時,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水溫度降低。

反聖嬰現象出現時,赤道太平洋上空東風盛行,將東太平洋的海水吹往西太平洋區,於是太平洋西區的水平面會較東區的水平面高,而位於太平洋東岸的秘魯附近的強大湧升流就將深海的冷水帶升到洋面,因而使東太平洋區形成為冷水域,相對地,原本在中赤道太平洋基督島一帶的太平洋「暖池」,就西移到太平洋西區的印尼、菲律賓附近海域。由東至西整個印度洋受到暖化,溫暖的海水蘊藏甚大熱能,促使印度洋季風給亞洲東南季風區帶來了超級的降水。

蘊蓄著巨量水氣的濕熱西南氣流,從印度洋和太平洋西南區吹入華中、華東、華南,恰好遭遇勢力特強的西北方往東南方長驅而下的寒冷氣團, 因此就在這個似乎不至於降雪的中國東南區急遽地降下了大規模的雪水,大量雪水一落地,立即凝凍為冰柱、冰條、冰塊,於是神州的大東南區很快成為冰封世界,冰雪冷凍的大地,甚至越過了南嶺,使世人驚駭莫名,以為中國的劫難來了。

此次發生在溫帶和亞熱帶神州大陸中、南部的冰雪暴,是半世紀以來首次出現的天候變異,因此引起世人驚愕,甚至還有國際及台獨反華者悻災樂禍起來,以為此種冰雪暴就是中國大肆破壞自然生態的大自然反撲,是上帝的懲罰。

氣候變異,應從長時期的氣候變遷史的脈絡加以探尋,依據經驗的累積就可發現某些短暫迅捷之氣候變異,在較長久的發展脈絡中,實則也是有其依據大自然循環線索的規則。

氣候變遷史家劉昭民指出, 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中,大氣溫度確有一系列的升降波動,有5個暖期以及4個冷期,包括6個小冰河期。關於冷期,見下:

冷期時間:

第一冷期周穆王2年(BC 1000年)~

東周平王東遷(BC 770年)。 第一次小冰河期。

第二冷期西漢成帝建始4年(BC 29年)~

隋文帝開皇20年(AD 1000年)。第二次小冰河期。

第三冷期北宋太宗雍熙2年(AD 985年)~南宋光宗紹熙3年(AD 1192年)。第三次小冰河期。

第四冷期明太祖洪武元年(AD 1368年)~清德宗光緒6年(AD 1880年)。第四、五、六次小冰河期。

如果就近代的元明兩朝而言,元朝冷期的下雪和大寒年數多達17年,春霜秋霜年數多達25年,夏霜夏雪年數多達15年,冬春無雪無冰年數是0年,在元祚91年間,多達57年基本上是趨向冰霜雪霰的寒冷氣候,且年年冬春必雪;明朝冷期的下雪和大寒年數,多達37年、春霜秋霜年數多達13年、夏霜夏雪年數多達15年、冬春無雪無冰年數是7年,在明祚276年間,計有65年基本上是趨向冰霜雪霰的寒冷氣候,而在276年的明朝時期,只有短暫的7年之冬春季節沒有霜雪,換言之,年年都是寒冬冷春。

上段所述,是較深入指出神州大陸本來每到一個階段就會遭逢一個明顯酷冷的冰雪氣候,也就是說「冰天雪地」、「大雪紛飛」,如《水滸傳》中林沖在草料場手刃大仇人陸虞侯的漫天蓋地的大風雪景觀,在中國,應該可視之為歷史上的常態。

或許會說縱許是小冰河期,酷冷的冰雪暴大概也是在華北高緯區,而不是在華中、東、南的溫暖地區。其實不然。

試就明朝的一些記錄觀之:

(一)太祖吳元年(1363)2月,昆明大雪,雪深7尺,人畜多斃。

(二)太祖洪武17年(1382)冬,南方大雪。《廣西通志》:梧州漫天大雪,不殊北方。

(三)英宗正統8年(1443)3月浙江台州(今臨海縣)三日霜。

(四)景宗景泰元年(1450)正月,嘉興大雪兩旬,深丈許,後雨黑雪。

(五)景泰4年(1453)春饒州廣信雪積40日,白封山谷,民絕樵采。

(六)景泰5年(1454)冬,揚州大雪,冰積3尺,東海海水亦凍。2月,淮、徐、蘇、松等府多積雪,小民凍餓死者甚多。

(七)武宗正德元年(1506)冬,廣東瓊州府萬州雨雪。

(八)正德4年(1509)冬,廣東潮州隕雪,厚尺許。

由以上8個明朝例證,看出在中國氣候的寒冷期,神州南方較溫暖區域,都會降下大冰雪,其嚴酷情形不下北國,甚至熱帶的潮州和海南島也會下雪。

清朝末葉,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象再度降臨中國,劉昭民指出其時華北固然奇冷,但是連華東、華中的冬季氣候也非常酷寒,上海冬月平均溫常在零度以下,太湖、洞庭湖和漢水的水面都會結冰。

依上所述指明純以中國氣候變遷史的波動而觀之,神州大陸較溫暖的東南區域,包括長江、珠江流域以及雲貴高原、東南沿海,雖然目前正處氣溫波動曲線的溫暖期,又再加上全球暖化,國人和世人往往會誤以為龐大冰雪暴冰封大地之酷寒景象,只存在於地球的高緯地帶,因而對於南方大降雪現象大驚小怪,其實,在長江流域甚至南嶺以南、武夷山以東的地區,發生大規模雪災,在中國天災史上,也被視為一個波動中的常態。

基於上言,這個襲捲神州大東南區域的冰雪暴,除了從反聖嬰現象的全球大氣變遷尺度上來看之外,也需從中國長期的氣候變遷脈絡尋求解答。

中國是一個多難興邦的國家,史家在史冊中多以五行志、災異志記載了神州大地上頻繁的各種天災地變;冰雪暴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在亂世時期,因為政治腐敗、人謀不臧,加深了天災地變加諸中國人民生命之脅迫。如果是在承平有為、總體向上的時代,則天災地變的威脅,就可因為政府和社會雙重的防患、對抗以及災後的復原,而將影響降到最低的程度。

大氣變異,在當代自然科學中,是一種變數較多、情形較複雜同時發展較具不確定性的自然現象,氣象預測和預警,由於大氣科學的年輕,在今天而言,也無法全然精準,所以不能太嚴苛地求全責備。大陸雪災的前後,世人和輿論有對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單位說風涼話、放馬後炮者,也多有偽君子地用高標準的道義加以譴責的,甚至說什麼這麼巨大嚴重的雪災,乃來自中國發展經濟時的環境污染以及破壞,譬如三峽大水壩是此災的原凶云云。這諸般種種,摻雜了許多反中、妒華的心態。事實上,中國政府和社會基本上是成功地對抗了戊子春節肆虐南中國大地的冰雪暴,歷經此次試煉,深信中華民族更能在新的世紀昂揚闊步,將華夏智慧貢獻於全球人類。

2008年2月17日 寫於台北三畏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