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國際組織最近的路要經過北京

錢復、陸以正、戴瑞明等外交老兵的建言

林明成


台灣資深退休外交官員前外交部長錢復、及戴瑞明、陸以正、國剛、寧紀坤等四位大使,於2月17日下午假台北市立圖書總館十樓會議廳舉行一場「外交老兵談我國退出聯合國真相」的公眾論壇講座。與會者有台大教授張麟徵、政大外交系主任姜家雄、前主任李明、趙國材、吳瓊恩、文化大學楊泰順、淡江大學李本京、輔仁大學龍寶麒、世新大學鄭向恆、佛光大學戚嘉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張力等學者。

老蔣接受「雙重代表權」

前外交部長錢復說明當年退出聯合國的時空背景與真相,當時蔣中正總統是接受「雙重代表權案」的,但因中國大陸反對而失敗。陸以正大使則回憶1971年10月25日力爭及退出會場情景,歷歷在目。期間,關於雙重代表權事,毛澤東早在1956年就已明示「如果聯合國裡有台灣代表,我們可以等一萬年也不進去」。斯時,1971年8月17日,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老)布希大使奉命向聯合國提出「一國兩席」的「雙重代表權案」,周恩來立即要求其外交部於次日發表立場堅定措辭嚴厲的聲明稱「只要在聯合國出現『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地位未定』或其他類似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堅決不同聯合國發生任何關係」。10月21日,毛澤東於獲悉美國為維護台灣代表權向聯大提出「雙重代表權案」後,立即指示周恩來稱「如果美國所提『雙重代表權案』獲得通過,我們絕不上『兩個中國』的賊船,今年不進聯合國」。

1960年代中期後,中國與蘇聯矛盾激化,甚至發生珍寶島軍事衝突,美國乃欲聯中制蘇。中國國力崛起,美國又欲求助中國助其解決越戰問題。雖然如此,美國仍以「雙重代表權案」助台灣維護代表權。但當中國大陸堅決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及「兩個中國」時,美國亦無能為力。因此,當年台灣的退出聯合國,絕非如民進黨抨擊的是因外交失策,而是國際形勢使然。

上世紀中葉二戰結束及東西冷戰開始後,世界出現四個分裂國家:德國、韓國、越南與中國。其中1945年德國分裂為東西德、韓國分裂為南北韓、1949年中國則以台灣海峽分隔、1954年越南分為南北越。

前述分裂政權各自背後雖有美蘇的支持,惟其分離情勢各異。前三者是列強透過國際條約分治,兩岸則是因國共內戰美國介入所致。前三者分裂雙方領土面積人口相若,但兩岸則因內戰國府敗遷台灣,兩岸實力懸殊。前三者分裂雙方人民有著共同的近代民族歷史記憶,故各自雖因國家暫時分裂,但各自人民均有著強烈共同文化歷史民族的認同,而無所謂的德獨、越獨或韓獨。但我國台灣曾遭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台灣與內地有著不同的近代歷史記憶,外加國府遷台所形成的族群內部矛盾,而有棘手的台獨政治問題。

因此,即使在冷戰期間,上述分裂國家因內部無分離主義運動,故最後能各以不同方式加入聯合國。越南是1976年7月,北越經由「武力統一」越南,1977年9月22日聯合國由「越南民主共和國」代表。德國則是經東西德雙方事先協商同意於1973年9月18日同時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及至冷戰結束後的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雙方同意「和平統一」,東德併入西德,在聯合國乃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代表。至於南北韓,則遲於1991年9月17日經雙方同意,同時加入聯合國成為「會員國」。就加入聯合國乙事而言,南北韓與昔日統一前的東西德,所以能同時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是各該分裂雙方自行協商的結果。

兩岸關係位階應高於外交政策

顯然,台灣要加入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或尋求更多國際空間必須與中國大陸對話。台大教授張麟徵就提及,1990年代初首次兩岸談判,大陸對台是寄予厚望,如果台灣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大陸會考量台灣國際空間,但至1995年6月李登輝訪美在康乃爾大學演講後,形勢為之一變。事實上,只要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與大陸對話,是可以有所謂的國際空間,例如台灣現在不就加入了APEC及可參加奧運。故張麟徵教授指出,參與任何國際組織最短之路,就是經由北京。錢復博士也指出,他很早就提出兩岸關係的位階應當高於外交政策的概念。

關於統一前的分裂關係,戴瑞明大使提出兩韓的案例供大家思索。例如南韓的立場是「在國家統一前,南韓採取『一個民族、兩個制度、兩個獨立的政府』的立場,亦即所謂『邦聯制』」。北韓的立場是「在國家統一前,北韓採取『兩個制度、兩個政府、一個國家』的立場,即所謂『聯邦制』」;吳瓊恩教授則指出,目前兩岸實質上是主權重疊,治權分離,這就是一國兩制。統一前的一國兩制,有兩個國號,一為中華民國,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後也可考慮改成一個國號。2001年10月27日他就曾聽江澤民說,統一後國號可考慮simplify(簡化),就稱「中國」。

適應權力世界

研究國際政治的學者都知道「大國制定政策,小國適應政策」的道理。蓋因大國採取行動,有其強大的綜合國力為後盾,而小國行動則受本身實力所限,只能適應權力世界。

基於數千年中國人的大一統民族意識,中國大陸不可能動搖其「一個中國」原則。就美國的國家利益而言,國務卿賴斯於上(2007)年12月22日其年終記者會中主動提及,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及「入聯公投」。她並詳細解說「在東南亞仍有各種挑戰與衝突,需要我們密切注意。舉台灣海峽為例,美國持續盡力維護該地區的和平與安全。我們反對任何一方威脅要使用武力,或片面採取改變現狀的行動。我們遵守一個中國政策,我們也不支持台灣獨立。……近幾月來我們已一再重申,我們認為辦理『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投』是一種挑釁的政策,既毫無必要的提高台海緊張情勢,又不會替台灣民眾在國際舞台帶來任何實質利益,這是我們反對入聯公投的原因」。

因此,戴瑞明大使語重心長地指出,就台海兩岸關係而論,連季辛吉都說美國要適應中國崛起的趨勢,而不能硬要對抗這種趨勢,我們身處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不應當以對抗的方式來面對美國與大陸。要知中國大陸為追求國家統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可能動搖。美國雖為超強,但為其國家利益考量,也不得不遷就中國大陸,採取「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惟仍堅持台海兩岸爭端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上世紀末冷戰結束後,全球經濟已一體化,國際新秩序更重視經濟體的發揮與合作,台灣可順勢著重經濟體的角色。為了台灣長遠的生存發展著想,我們應設法適應國際新秩序,在「中」美所制定的政策中,以務實的態度,設法與中共直接對話,找出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則擴大台灣的對外活動空間,始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