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雙贏

《新聞週刊》
美國仍然具有優勢,但是我們不能鬆懈。
麥克.彭博(Michael R. Bloomberg)


中國過去二十年來的經濟轉換過程,令人著迷又讓人難於充份理解。美國有許多政客為了吸引選民而將經濟的不安歸咎於中國,認為中國人是我們的問題根源也是對我們繁榮的威脅。但是根據我三十五年來在私人機構的經驗,以及六年來在中國最大城市的經營,我相信中國並不是美國的威脅,而是一個機會。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當然我們必須認知到中國和美國是處於競爭的關係,但是我們也必須瞭解地緣政治與全球經濟並不是一種零和賽局。就像美國經濟成長有利於中國,中國的經濟成長也同樣有利於美國。這表示我們雙方同樣具有共同合作解決彼此問題的利基,而不是用恫嚇或脅迫的方式來對待彼此。而這也代表我們應該積極尋求能夠瞭解對方的機會。

2007年12月初我會見了北京與上海的政商領袖。這並不是我第一次拜訪這些城市:二十五年前我創辦公司時,就在130個城市設立了辦事處,其中就包含了北京、上海以及香港。這些年過去,我看到了中國的興起就像個經濟發電廠一樣,但是我也看到了在她經濟體系底下的脆弱。在七千英哩的距離下,我們並不難想像中國處處充滿了成功。但是這個繁榮的景象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我最近訪問了一次中國,當我降落在上海近郊的浦東機場後,我搭乘接駁機場與市區之間的高速磁浮列車:它的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268英哩,這比美國所有的火車都快得多了。這個高科技的未來列車象徵了上海,這個有著高聳摩天大廈與快速膨脹的金融市場的城市,已經啟動準備要在未來與紐約一決雌雄了。

然而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像是日本--興建磁浮列車的最主要原因,是為了紓解逐漸壅塞的道路交通以及日漸增加的空氣污染。當你身處在北京或上海時,就不難想像這些問題深深困擾著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中國人民。城市的發展同時也突顯了中國在長期經濟發展所要面對的基本課題。例如,中國的教育體系無法培養出足夠的技術勞力--工程師、醫師、科學家以及管理者--來滿足它的經濟成長需求。同時,醫療照護的支出節節上漲,這成了中國家庭越來越大的隱憂。

塞車、污染、教育問題、增加醫療支出,這些對我們來說應該很熟悉。無論是在紐約或是美國各地,我們面對的是同樣的問題,但是聽多了誇大中國成就的言論後,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還是保持領先地位的。我們仍然擁有一個更廉潔、更穩定的政府體系,這歸功於我們的民主政治、言論自由以及開放透明的市場。

我們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如何阻止中國超越我們,而是在於我們怎樣防止自己鬆懈下來。這表示我們必須克服行政怠惰的問題,那使我們二十一世紀的公共建設停滯下來;我們需要的不只是高速鐵路,而是更大的港口、更多的大眾運輸系統、更乾淨的能源替代方案以及更大範圍的寬頻網路。

防止自己的鬆懈也表示我們應該除去其他沈痾,努力增進醫療的普及與教育的品質。在紐約,我們證明了興學與培養學生責任感可以讓學生成就獲得極大的進展。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最完整的大學教育,在各個領域都處於創新領導的地位。但是要保持這個優勢,我們需要讓我們的公共教育系統 像這些大學院校一樣優秀,而那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在新經濟時代獲得勝利。

今夏的奧運會讓中國有機會向世界展示它的經濟發展成果。但同時也讓世界看到,中國與一個健全的社會還有一段距離,在這個健全的社會裡,政治、思想、以及信仰上不同的意見的都被視為基本人權。在紐約,這是生活的一部份,中國何時走到這一步還是個問題,這或是我們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最大優勢。

(吳宗霖譯)

(譯自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2007年12月31日-2008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