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探討美國大選民主 祝願台灣前途無量

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台灣大選民主全照美國模式設計

我遠隔大洋,祝願本月台灣總統大選勝利完成。從整體來說,國民黨勝選或者民進黨勝選都是台灣的勝利。社會進步是一個「試驗與交學費」的過程,台灣大選民主推行已經十多年了,可以說,社會一次比一次進步,選民一次比一次成熟。我想藉中山先生的詞彙來申述大選民主的兩大作用,即伸張「政權」與健全「治權」。具體地說就是:(一)象徵性地宣揚作為「眾人之事」的政治必須由眾人來操縱,要用眾人的意志去壓倒少數人的安排;(二)一方面對未來執政者進行選擇,另一方面也讓未來執政者知道民意的歸向,避免未來政府政策與民意背道而馳。當然,這只是從理論上來說,在實踐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缺點與偏向,需要不斷糾正克服。台灣正在這樣的糾偏過程中,吃一塹、長一智。

台灣大選民主可以說是完全按照美國模式來設計的,這美國模式本身根本就不是很理想的。美國進步知識分子,像麻省理工學院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就一直認為美國競選根本沒有實質上的政策辯論,只是花樣多端地在「明星」中兜圈圈。每次大選結果都是換湯不換藥。當然,美國社會喜歡熱鬧,競選季節熱鬧無比,也算一種樂趣,還等於給選民上政治課,但這一切都太昂貴了。

前馬薩諸塞州長羅摩尼是個億萬富翁,他參加總統競選將近一年,在贏了二百九十三個代表以後自知無法擁有一千一百餘代表的多數出線,中途於二月七日退出競選,冤枉花掉三億多美元,等於付出一百多萬美元才買到一個支持他的黨代表。如果按照這個價格計算,民主黨候選人需要贏得兩千多代表才能出線,那就不知要花多少錢了。怪不得有強大「克林頓機器」支持的紐約州國會參議員、前第一夫人希拉莉‧克林頓在二月初也公開承認競選耗費巨大,入不敷出,她自掏腰包「借」給競選總部五百萬美元度過危機,許多競選工作人員一度自願無薪奉獻。

伊利諾伊州黑人國會參議員奧巴馬一開始就強調自己是「無產階級」,批評希拉莉是「既得利益」的候選人,要調查她競選經費的來源。後來他籌的錢比希拉莉多得多就不再吭聲了。在公開辯論時希拉莉譴責奧巴馬拿了大公司的錢,他假惺惺地說,捐款的人那麼多,他哪兒有閒去清查錢是哪兒來的,如果有在大公司工作的人員捐錢給他是可能的,但他將來當了總統以後不會被「既得利益」所利用——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奧巴馬可謂既得了「既得利益」的好處,又落得個自身清白。有個美國人對C-SPAN電視台寫信說:「奧巴馬這樣會籌款競選,一定會是好總統。」美國人這樣天真幼稚,真令人啼笑皆非。

美國是個無奇不有的國家,奧巴馬的崛起也可算是奇中之奇。三個月前,人們(包括筆者在內)還認為:如果像奧巴馬這樣的黑人能夠變成美國總統,那美國的民主真了不起,但他當選的機會不多。現在看起來,他是滿懷信心大踏步地朝白宮前進,似乎難以阻擋了。關於美國的民主是不是了不起的問題,可以深入探討。

由於共和黨即將出線的候選人麥凱因年老並且得不到許多極端保守者的擁戴,下屆美國總統就很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希拉莉,或者是有史以來第一位黑人奧巴馬,表面上看來兩者都是了不起的。實際分析兩者卻有很大不同。

奧巴馬後面有股看不見的勢力

希拉莉想當美國總統是她在白宮當第一夫人時就立下的志願。她離開白宮以後就競選國會參議員,當時人們說,參議院只是她向白宮邁步的跳板。四年前總統大選時有人催促她出面競選,她卻韜光養晦,並且向人暗示將在二零零八或二零一二年出山。這都是有計劃、按部就班的發展,也的確是代表了美國女權爭勝、想搞個陰盛陽衰。可是奧巴馬的情況卻不是黑人爭勝、想搞出個黑人翻身領導美國。我這麼說是有根據的,是和黑人研究權威討論過的。

希拉莉有志於白宮時,奧巴馬還沒有到達國會。大概在希拉莉準備出山的同時,就有人敦促奧巴馬出來競選,可以肯定地說:他是諸葛孔明,被請出茅廬的。當初的民主黨候選人中還有參議員拜登、新墨西哥州長理查遜,他們出來角逐時,一無錢、二無機構,從無到有。奧巴馬可不是什麼從無到有,他一同意出山,錢也有了,機構也有了,都從天而降。美國人喜歡說:「There』s no free lunch(免費午餐是吃不到的)」。那就是說,奧巴馬這種「萬事俱備、獨缺東風」式的出山、水到渠成,是一股勢力操作的陰謀/陽謀。這股勢力的後台老闆是誰,現在很難說,可能永遠不會水落石出。可以肯定地說,這和民主黨內一大批不喜歡克林頓的權勢者有關。這次民主黨內競選的一大特點是:美國傳媒(只有保守派的FO電視台例外)清一色地傾向於奧巴馬,「給奧巴馬搭免費車」,而對前總統克林頓競選活動的報導,四分之三是消極的。

人們說,希拉莉和奧巴馬競選所代表的是女性主權和「misogyny(虐女症)」之間以及黑人主權和「racism(種族歧視)」之間的鬥爭。前者確有其事,後者卻是無中生有。我們先來看前者。婦女從屬於男性是一種全球現象,世界上絕大多數優秀婦女同時又是賢妻良母型,她們要想爭奪女權真是難上加難,希拉莉正是這一類型。很多人不喜歡希拉莉是因為她沒有反抗曾經水性楊花的丈夫。也有人認為:她有了當過總統的丈夫,她自己當總統的資格就打折扣了。這屬於什麼樣的邏輯呢?美國很多知名女性對男性可能拜倒,但容不得其他知名女性。許多婦女說:「我希望美國有個女總統,但不是這位(希拉莉)。」這兒反映出的美國社會現象是:空洞的爭取女權是美國女性所絕對擁護的,爭奪人物具體化了,美國婦女就難有統一的意志。如果這一規律永遠不變,美國幾百年也莫想出個女總統。

進一步來看美國的「虐女症」

再進一步看美國的「虐女症」。二零零七年四月,MSNBC電視台早間節目主持人艾默斯(Don Imus)在評論一個大學女籃球隊員時引了一句帶侮辱性的黑人中流行的歌謠(用「妓女」形容女運動員),因為觸犯了黑人而引起巨大社會抗議運動,艾默斯被撤職。二月七日該電視台晚間節目談大選時,主要評論員舒斯特爾(David Shuster)把希拉莉的女兒切爾希‧克林頓積極為母親拉票形容為妓女拉客,卻沒有引起公憤,舒斯特爾暫停露面,卻沒被撤職。這MSNBC電視台是思想進步、傾向於民主黨的。該台每次討論希拉莉競選時,男女評論員冷嘲熱諷、露於形色,明顯地反映出美國社會「虐女症」(不然的話,也不會有舒斯特爾那樣下流無恥的評語出現的)。後來因為希拉莉表示要杯葛該台組織的活動才稍有收斂。

公眾客觀的評論是:「虐女症」在美國是可以容忍的,但侮辱黑人的「種族歧視」卻不可容忍。艾默斯事件以後,人們不禁感歎美國「black power(黑強力)」的強大,誰想到政府或法庭去對抗它都討不到公道。美國「黑強力」被利用的例子也出現在這次競選中,希拉莉在和選民談話時說到黑人人權領袖馬丁路得‧金時,也指出當時總統約翰遜支持黑人人權的重要性。奧巴馬競選大本營就抓住她的話在南卡羅利納州黑人中大肆宣揚希拉莉「侮辱」馬丁路得‧金,以MSNBC電視台為首的媒體也大肆炒作,至使希拉莉在該州的初選中慘敗。有人說:「馬丁路得‧金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試想如果奧巴馬不是黑人而是白人,任憑他如何口若懸河是不會造成如今這樣大的聲勢的。這就是說,那些把奧巴馬請出山來、水到渠成地讓他造勢是一個十分周密的計劃。這個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一月初民主黨初選打響之前請黑人電視女明星奧普拉(Oprah Winfrey,她被視為美國第二位最有名的女人,第一位是希拉莉‧克林頓)出來到愛荷華州、新罕布希爾州和南卡羅利納州幫奧巴馬造勢,在上萬聽眾前大捧奧巴馬、給希拉莉來個下馬威,果真奏效。如果不是前總統克林頓挺身而出、到新罕布希爾州公開批評奧巴馬口是心非,以及傳媒把希拉莉在和婦女談話時禁不住流淚的鏡頭播放而使希拉莉扳回一城的話,奧巴馬那雷霆萬鈞之勢早已無法阻擋了。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這個周密的計劃是針對希拉莉的,是希拉莉的政敵利用「黑強力」來阻止希拉莉進入白宮的。

「奧巴馬在利用黑人強力」

二月十二日在芝加哥大學的一次學術座談會上,我把這一想法說出來向黑人研究權威、芝加哥大學柯恩(Cathy Cohen)教授(她自己也是黑人)請教,她完全同意,甚至說:「奧巴馬在利用黑人強力」。她還透露:奧巴馬競選集團說,凡是支持希拉莉的黑人婦女都是叛徒。她說,這也做得太過分了,會引起反彈的。她自己並沒有決定支持希拉莉,但這種勢頭有可能逼她作此決策。

根據柯恩的實際調查,對美國社會「是否機會均等」表示滿意的:白人的比率是百分之五十(即一半人不滿),黑人是百分之五十六,拉丁裔是百分之五十九。非裔爭權意志不強,奧巴馬作為第二代非裔本身更不會有這種意志。這就更證明了奧巴馬不是代表黑人爭取權利的現象。柯恩教授說,黑人支持奧巴馬只是表示與自己的身份對號入座,並不奢望奧巴馬會特別照顧黑人的利益。她特別批評奧巴馬所說的「沒有黑人的國和白人的國,只有美利堅合眾國」這樣的大話。她多年研究的就是黑人社會被「異化」的課題。她說,美國小孩一般最早認同的崇拜對象是總統,但她四歲的女兒最早認同的是警察,她一聽到警車的聲音,反映就特別強烈。柯恩教授說,她屬於美國中產階級的上層尚且如此,普通的黑人老百姓與警察之間的對立情緒就可想而知了。國際知名的人權領袖、兩度在民主黨內競選過總統候選人資格的芝加哥黑人牧師傑克遜(Jesse Jackson)說,警察街頭開槍擊傷、擊斃黑人的事件可謂家常便飯,只是不見報而已。客觀上的原因是:一方面,警察在街頭和黑人嫌疑罪犯遭遇心情也最緊張(因為黑人罪犯最危險),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報復心理(很多警察死於黑人罪犯之手)。

奧巴馬的出現可以說是美國大選民主的一種規律(只不過這次比較特殊而已),那就是當美國政治局面出現停滯與衰退現象時就會刮起一股風暴來,過去有威爾遜、小羅斯福、肯尼迪、克林頓現象,當前是「奧巴馬現象」。著名保守派政治評論家戈爾德勃(Jonah Jacob Goldberg)說,他研究了奧巴馬講演的內容,只有一個觀點,就是說:你們選我當總統,我保證為美國帶來「改變」,這是一種煽起自由主義理想激情的手段。戈爾德勃的這種分析很深刻,當然,他認為威爾遜、小羅斯福、肯尼迪、克林頓、奧巴馬都是一種「自由法西斯主義」現象(戈爾德勃的新著是《自由法西斯主義:從墨索里尼到有意義的政治的美國左翼秘史》Liberal Fascism: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Left, from Mussolini to the Politics of Meaning)是帶有色眼鏡的觀點。

奧巴馬現在可謂紅得發紫。他每到一處講演,總是人山人海。聽眾像著了迷似地高喊「Yes, we can(對,我們能!)」能什麼呢?能「改變美國」。怎麼改變呢?空空洞洞。現在是美國「人心思變」達到瘋狂地步。當然,很多成熟、老練的美國選民是擔憂的。如果是靠這種激情產生下屆白宮主人,萬一發生緊急事故,一時很難應對。行家認為在奧巴馬這樣轟轟烈烈走向白宮的路上還有兩大障礙:一是民主黨內的七百九十六位「超級代表」的多數站出來阻止,不讓奧巴馬當正式候選人;另一是即使奧巴馬出線在兩黨候選人最後決勝負時,選民把票投給穩重的共和黨參議員麥凱因。按照戈爾德勃的看法:美國是最穩定的個人主義社會,因此從來不會出現法西斯式政權。他說,美國人最積極在政府和個人之間擴大空間,這就是「公民社會」。我們從他的邏輯引申,美國終將冷靜下來,會有些老練、穩重的人們出來應付今後美國所面臨的國際、國內複雜局面。

美國大選有被民粹主義利用的危險

剛才我們說戈爾德勃帶著有色眼鏡看美國政治,實際上他道出了美國大選民主有被民粹主義利用的危險性。陳水扁的「入聯公投綁大選」正是看中了這一可利用性。但是我想,中國社會和美國有所不同,從台灣總統競選造勢來看,好像沒有美國那種狂呼「對,我們能!」的「奧巴馬現象」。一場不搞民粹主義的台灣總統大選就比美國政治表現更成熟、更穩健。我們慇切盼望這樣的成績。

美國人是玩弄政治陰謀/陽謀的高手。上次總統大選,布希的威信不高,「人心思變」的情緒也強烈。民主黨捧出的候選人凱利在越南戰爭中是「快艇長」、立過功,得過勳章,民主黨人以為民意會更信得過他當「非常時期四軍統帥」的。但共和黨競選總部用了卑鄙手段,收買了一些在越南戰爭中服役過的軍人出來「揭露」凱利是假立功。共和黨製作了廣告片,花了巨款宣傳,許多人信以為真,最後是布希贏得多數票。現在人們擔心,如果奧巴馬變成民主黨候選人,共和黨又會故伎重演來「快艇」他(即用廣告對他造謠中傷)。現在社會上已經有了流言,說奧巴馬是穆斯林,說他過去是把手放在《古蘭經》上宣誓的。將來共和黨強調基督教和伊斯蘭「文明衝突」,奧巴馬和伊斯蘭的任何瓜葛都會可能使他在曾經在越南戰爭中當過俘虜、受過拷打的麥凱因面前相形見絀而輸的。

這又使我們想起上次台灣總統大選的「兩顆子彈」扭轉乾坤的經過。現在離台灣投票時日越來越近,希望過去那種見不得人的卑鄙勾當不再重演,也希望台灣廣大選民不再會被任何伎倆所迷惑欺騙。

最後再回到前面戈爾德勃說的「公民社會」是要「在政府和個人之間擴大空間」的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小政府」和「大社會」。我認為這正是台灣大選民主不斷進步的寫照。十多年來,台灣社會力量越來越強大,台灣個人和社會空間越來越廣闊,越來越把政府想強姦民意的進攻打退。立法委員的選舉結果就是例證。我看本月總統大選將會是這一進步的繼續向前,台灣的政治前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