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戰略來看日媒為何「助謝打馬」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台灣今年有兩項重要選舉,海內外皆認為「2008是台灣命運大轉變的一年」,1月12日的立委選舉結果已經出爐,距離3月22日的總統大選則是越來越近了,美國、日本尤其關切,只是關切的方式和背景不一樣。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國大陸的國家主席、共黨總書記胡錦濤在台灣問題上和前一任較強硬的江澤民作風不同,對台政策似乎沒有緊抱著僵硬的「時間表」,基本路線是一邊維持台海現狀,一邊透過美國等國家,施壓阻止台灣獨立。今年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30週年,已實現了大幅的經濟發展,卻也拉大了亟待修正的貧富差距,中國為了持續發展、辦奧運,自然不會在台海乃至東亞製造緊張而對台灣進行大動作。

中美講好,台海不起波瀾

2004年11月,胡錦濤前往巴西訪問,在會見包括台灣人在內的華僑時,說「(中國)發展第一,統一第二」,顯示經濟發展優於統一台灣的政策順序。可知,如果不是台灣政府有邁向分裂、獨立的作為,大陸並不急於解決台灣問題。另一方面,由於美國在伊拉克陷入泥沼,無餘力再在別處點燃新的火苗,面對伊朗、北韓的核武問題又極需要中國的合作,因此當作一種回饋,美國也積極支持胡錦濤的彈性路線。

美國政府願意配合中國的「阻止獨立」,去年夏天,陳水扁剛打出公投,美國即請英、法等國公開表示反對台灣政府的作法;布希總統自己表示反對「台灣海峽單方面嘗試更改現狀」,牽制大陸動用武力的同時,也反對台灣的「公投入聯」;賴斯國務卿批評公投是「挑釁的政策」,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也說那是「走後門闖台獨」。

日本雖然沒有和美國同一口徑,但安倍前首相及其麻生外相避免對台灣「公投入聯」發言,福田首相去年訪問中國時,則表示「不希望公投升高台海緊張,不支持一方片面改變現狀」〔注〕。大體看來,中美講好了「維持現狀」,台灣現政府的意圖沒有美國撐腰,海峽就「不會起波瀾」。

日本在台灣問題上之所以會采較不同於美歐的立場,而且不同的政治勢力會有強弱不等的主張,是因為不少日本人士認為與台灣之間「有很深的聯繫(日本殖民統治過台灣,嘗盡甜頭,至今不能忘情)」,台灣又對日本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日本謀劃深遠,先預想到這一步--大陸連續19年軍力呈兩位數成長,2007年公佈的國防預算開始超越日本,就算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宣稱這是為了統一台灣做準備,但是日本基於「一旦中國完成統一,強大的軍事力就會運用在確保東海、南海的海洋權利上」這樣的顧慮,以致一直對台海兩岸的和解頗具戒心。

日右翼論:兩岸分離有利日本安全

所以戰後至今,日本對台灣仍保持著5種因應態勢:(1)如「甲午戰爭」,再次吃掉台灣,但現今的日本恐怕只能心裡想,而不敢說、不敢做了--既沒軍事條件,也沒那樣的國際環境。於是,依序退而求其次。(2)促成台灣獨立,這是日本承襲戰前軍國主義的保守右翼勢力,始終公開或暗地運作的目標,也是日本右翼最支持台獨,而台獨會和全亞洲人民都唾棄的日本右翼走得最近、甚至甘心聽命的原因。(3)台灣有個親日反中的政府,這是比不上(1)和(2)項,但還算滿意的情況。(4)台灣維持(不統、不獨的)現狀,則是勉勉強強尚可接受。(5)是最不願見到的,就是台灣與大陸統一。

但是,1月12日台灣立委選舉民進黨重挫,等於打翻了日本(1)~(3)項的如意算盤,特別是保守勢力備感震驚,紛紛為文促請日本政府採取行動。譬如:右翼的中國軍事專家平松茂雄在《正論》發表文章論說,先前的立委選舉,主張和中國大陸改善關係的國民黨獲得三分之二以上席次壓倒性的勝利,志在台獨的民進黨大敗,即便3月的總統選舉民進黨的謝長廷選上,也很難掌舵。

接著意在炒作、誇大「中國威脅論」的羅列歷年中美的軍事力較量、大陸在台灣四周、日本近海的潛艇活動等。他強調,台灣位在日本重要的海上航路上,如果台灣被中國統一,「南海」就會變成「中國海」,日本到中東的海上航路和東南亞國家都會納入中國強大的影響下。中國對日本西南島嶼、東海的影響也會增強。更近一步,平松將南北韓也扯進來並挑撥說,假使東海進入中國的影響下,黃海就會失去進出口而成為「中國的內海」,朝鮮半島會歸入中國的支配下吧!最後他呼籲日本應該要和美國航空母艦合作,防守台灣周邊海域。這豈不是將台灣當成美日的「保護國」?

日本右翼視「台灣是日本的生命線」。換言之,要把台灣當作「囊中物」或者台灣親日本,才會有安全感。所以他們的論說是:台灣傾向與中國大陸分離(台獨),不管會不會發生戰爭,都有利於日本。而台灣有個主張和大陸改善關係的政府、兩岸對話或台海和平反而不利於區域穩定和安全。這種論述完全是出於要利用和大陸分離的台灣以牽制中國崛起的戰略,根本不在乎台灣若與大陸對峙乃至搞台獨,台灣人民本身所要付出的昂貴代價!

由日本這種根深柢固的「對台企圖」戰略來看,就不難瞭解日本媒體為何老是對台灣的政黨有如此大的好惡。

不中立、不平衡

2005年8月中旬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該年12月台灣的縣市長選舉馬首次領軍,是民進黨自2004年陳水扁保住政權後的首次挫敗,日本媒體很失望;2006年底北高兩市市長選舉,民進黨靠著選前操弄「走路工」新聞,僥倖贏得高雄市長選舉,馬英九在此戰役一勝一敗,日媒立刻說「馬英九選舉必勝的神話成了夕陽」(關於民進黨操弄「走路工」及選後的官司,日媒一概不提)。

2007年2月起,馬英九受困於「市長特別費案」,日媒有一種終於逮到機會看好戲的心態,詳細追蹤報導,而且研判馬英九、謝長廷民調支持率差距會縮小,可是一、二審判決出爐還馬英九清白,日媒報了事實但皆引述民進黨的不滿和對司法的質疑。

日本媒體在報導外國選舉時,遇有狀況,如歐巴馬、希拉蕊的觸碰種族議題等,大致都能堅持客觀、中立、平衡、正義的原則,然而,一到了台灣,由於前述「對台意圖」的作祟,那些新聞的基本信念就會自動消失殆盡,而向民進黨「一邊倒」,當然,它們的「一邊倒」還是帶點技巧的。

替扁、謝劃清界線 批扁抬謝

日媒報導台灣選舉時,採用綠營候選人造勢的場合、陳水扁、謝長廷及群眾揮旗、喊口號的照片遠比藍營的多,又大都陳述藍營的「壞」、綠營的「好」。如果是日本讀者,應該會覺得綠營選情較佳。1月12日立委選舉民進黨重挫,日媒儘管甚為震驚,卻也沒有放棄「挺綠」,轉而將希望都寄托在謝長廷身上。

民進黨陳水扁政府執政8年來,日媒絕大多數都在讚揚陳水扁、護著陳水扁,即使陳水扁家人、親信及政府高官的貪腐曝光,紅衫軍倒扁最盛期,日媒均是蜻蜓點水幾句,甚至「遺漏」不報,那些時候幾乎忘了謝長廷的存在。

但經過了1月12日,證明陳水扁在台灣已失去民心,日媒很現實地立刻落井下石,將民進黨施政的敗筆全推給陳水扁--在一些政論雜誌出現批扁論:企業投資、進軍大陸熱絡,卻把來自大陸的投資、觀光客拒於門外;外交上,第二任的布希政府改變政策,重視與中國安定的路線,而陳水扁提出以台灣名義進入聯合國的「入聯公投」,使華府認為陳水扁是「麻煩製造者」,陳水扁跟傳統的友好國家新加坡等也不融洽了,大陸政府也「不以陳水扁為對像」;在國防上,大陸軍力逐漸增強,而台灣向美國軍購,因立法院朝野對立,軍購預算迄今呈凍結狀態,「台灣軍事優勢到2010年」,華府、東京的分析認為,兩岸軍事平衡,已向大陸傾斜等等。以前這樣的說法是不曾出現的,不過,其目的是要將謝長廷與陳水扁劃清界線,強調謝與扁完全不同,淡化謝長廷擔任過陳水扁政府的行政院長。

談到扁、謝時,刻意說陳水扁和謝長廷雖同是美麗島的辯護律師,但彼此是近30年的競爭對手,有「長扁之爭」一說,陳水扁很會用易懂的語言煽動群眾,謝長廷則性格慎重,擅長智略。

報馬「綠卡」,不報謝「抓耙仔」

1月26日,確定這次總統大選僅有兩組人馬登記參選後,27日《讀賣新聞》有不小的篇幅再次介紹馬、謝兩人。然而,光從標題就可嗅出日方主觀的好惡--謝長廷是很會唱演歌(從明治末期至昭和初期日本街頭的流行歌曲)的「知日派」,馬英九則是有著甜甜面具的「美國通」。說謝長廷喜歡日本演歌就認定了謝長廷是「親日的自己人」,只是用「親日派」一詞可能太露骨,遂改用較高雅的「知日派」來抬高謝長廷;說馬英九「有著甜甜面具」是暗指馬表裡不一等的負面表述,去(2007)年11月下旬馬英九訪日時,表示自己會努力以「知日派」為目標,而此處將他定位為「美國通」,明擺是對馬英九的努力和誠意不領情。

馬、謝分屬國民黨、民進黨,日媒提到國民黨就是「從大陸來的」、「獨裁」、「白色恐怖」,民進黨則是「本土」、「台灣主體」。馬英九是外省人、是國民黨菁英而留學美國、台語講不好,謝長廷比馬英九「像台灣人的總統」。

1月下旬,謝長廷對馬英九發動「綠卡攻擊」,猛轟馬英九及其家人曾有綠卡一事,日本媒體有報,並引用謝陣營對馬的批評、質疑和指控。可是,當台灣媒體報謝長廷80年代做過國民黨政府調查局的線民、諮詢委員(即抓耙仔)一事時,日媒竟隻字不提。

期待謝再來大驚奇而掌政

至於現在台灣的司法被民進黨操控,特偵組用猶如電子顯微鏡的苛刻標準對付馬英九,想方設法羅織罪名,而對謝長廷在高雄市長任內發生的諸多弊案,視若無睹或束之高閣,要不就是采不同的標準「放水」;中央選舉委員會稟承民進黨的意旨,「幫忙」查馬英九的綠卡等不公平的現象,這些跟謝長廷的「抓耙仔」身份一樣,日本媒體都不會報。

過去台灣三次總統直選,1996年中國大陸發射飛彈飛越台灣海峽;2000年國民黨分裂,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取得政權;2004年投票日前夕發生迄今真相未明的槍擊案(另稱「兩顆子彈」)等,都出現「戲劇性」的變化且有利於傾向台獨、反中親日的政治勢力,因此鑒於目前選情馬英九稍佔了一點點優勢,日方心底實希望再來一次「戲劇性」的驚奇。

也就是說,陳水扁執政8年,帶來的是台灣政治、外交、國防、經濟、社會生活等所有領域的停滯和混亂,為了台灣的生存,人民皆知現今的政治情況必須徹底地改變。日媒深知這一點,可是它們僅要「陳總統」換成同為民進黨的「謝總統」就好。

無論如何,日本會依台灣內部的現實情況以及國際政治的消長來佈陣,保守右翼固然有其「主觀的期望」,但也有中道政論建議日本政府要為謀求台灣海峽長期「維持現狀」而展開外交佈局了。

〔注〕日本媒體對台灣當局搞公投的目的知之甚詳:台灣的「入聯公投」就算通過,因中國大陸是擁有否決權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根本不可能實現。陳水扁政府只是想訴諸台獨,以激怒中國採取強烈的態度,再反過來挑起台灣民眾的反彈,用以扳回居劣勢的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