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對克林頓的矛盾心態

P‧沃斯尼普
(路透社記者) 


就在克林頓宣誓就任美國總統前夕,歐洲盟國給他送去了一份內容矛盾的信息:既希望美國能繼續承擔對歐洲的義務,又希望不要被美國人推著轉。

克林頓大選期間曾誓言要將注意力放在解決國內棘手難題上,而不是繼續充當國際政治角色,自克林頓去年11月總統大選取得壓倒性勝利以來,歐洲人一直放心不下的是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孤立主義。

憂孤立主義抬頭

上周美國帶頭的對伊拉克的轟炸是美國當前外交危機的一個典型例證。儘管克林頓的新領導班子承認,外交危機不會簡單地由於他接掌政權而煙消雲散,但歐洲人並未因此而放心。

瑞典隆德大學的傑尼稱:「對美國外交政策方面的最大期望是它能在經濟、政治和軍事方面繼續扮演一個國際角色。」

他指出,「人們擔心美國的孤立主義會進一步抬頭,並對歐洲事務越來越失去興趣。」

現在還很少有跡象顯示,克林頓的外交政策會與他的前任布希有重大變化。

克林頓曾警告伊拉克,不要期望華盛頓會改變在海灣問題上的強硬路線。但在談到對波斯尼亞塞族人「施壓」時,克林頓則繼續排除美國向那裡派出地面部隊的可能性。

這令英國政府猜疑,它和美國新政府的關係會否照常。倫敦的一位政府官員稱,「與即將上任的克林頓政府和睦相處,我們看不出會有任何問題。」

恐克林頓失去興趣

但另一些分析家則稱,英國和另一些歐洲國家還一直抱著過時的大西洋政策不放。因時過境遷,克林頓可能會對墨西哥、東亞等地區更具興趣。

牛津聖安東尼學院的華萊士稱,「與前二十年、十年、乃至五年相比,我們(歐洲人)對美國來說已不顯得那麼重要。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一件最痛苦的事實。」

對許多歐洲政府來說,這一事實被簡單地解釋為:泠戰結束後,美國還會在歐洲保留多少軍隊。克林頓的數字是十萬,比布希目標中的十五萬要少。

但並非所有的歐洲人都如此深信不疑。「北約」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的一位外交人士稱,「人們對美國的長期承諾有些擔心。」

期分挑重擔

根據華萊士的解釋,美國減少對歐洲的承諾,「將被視為美國更急切地要求與盟國分挑重擔。因此,美國人為首的軍事行動,我們得付錢」。

令人費解的是,在歐洲,一方面是對美國長遠的政策的擔憂;另一方面則是法國為首的建立一個更加獨立的歐洲「防衛實體」的企圖,和日益增長的對華盛頓在危機領域主宰西方政策的牴觸情緒。

在海灣危機中,法國政府官員已就上周美國巡航導彈襲擊伊拉克表示感到不安;義大利也指出,它未介入最近的轟炸;俄羅斯更表示,這些轟炸超出了應有範圍。

至於波斯尼亞,華盛頓極力唆使英、法兩國採取更為嚴厲的行動而自己卻一直不願派出地面部隊,因此收效甚微。

法國在波斯尼亞陳兵數千。倫敦和巴黎至今仍阻止美國企圖通過聯合國在波斯尼亞上空實施「禁航區」。

不希望被牽著鼻子走

有相當影響力的法國《世界報》發表評論稱:「法、英兩國希望不要被美國『領導層』牽著鼻子走,如今顯得有些急切。」

一些專家歡迎克林頓將計劃集中在美國經濟上,因為這對歐洲也有好處。

義大利博洛尼亞的霍普金斯大學的麥卡錫稱,「美國經濟疲軟正在拖歐洲國家的後腿,並令德國馬克繼續呈現強勢。就歐洲的利益來說,美國最好是能削減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