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博物院」應如何正名

王仲孚(退休教授)


披著民主外衣從事台獨的「台灣民主進步黨」,自從2016年選舉,讓蔡英文攫取總統大位後,一副小人得勢的嘴臉,充分表現出來。許多綠色投機小政客,也紛紛跑出來鑽求官位,一旦求得個一官半職,馬上表態要「去中國化」,以示叩頭謝恩,效忠台獨。

「故宮博物院」在行政院各部會中,位階甚高。院長一職,比其他部會官僚,給予人的印象是比較清高,更需具有文物鑑別的修養與博物院「專業」的背景,但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時,任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杜正勝為「故宮博物院」院長,打破了故宮博物院長任命的慣例,表面上看似「學術任命」,實際上是不折不扣的「政治任命」,因為杜正勝雖然是歷史專業,後來還當選了「院士」,但並不具備「故宮文物」或「博物館」專業。

杜就任後,發表管理故宮的政策談話,表示要把故宮定位為「世界格局」朝「世界級及本土化的收藏方向發展」。杜正勝的談話引起各界強烈質疑,當時的國民黨籍立委劉光華,特舉辦一場「故宮國寶監督管理法治化」的公聽會,與會人士有大學文史教授、立法委員、博物館學專家、當時民進黨籍立委林濁水也全程參與,大家都不同意杜正勝的說法。(參王仲孚,《故宮博物院何去何從》《海峽評論》2000年7月號)與會人士並不擔心故宮朝「世界級」方向發展,倒是普遍擔心故宮在杜正勝主持下,如何往「本土化」方向發展。

回顧杜在主持故宮期間,除辦了一場「福爾摩沙」大展,對於「故宮本土化」,連一絲的具體成果也沒有,只有讓「故宮國寶」蒙受屈辱而已。

這次民進黨二次執政,普遍推動「正名」之際,蔡英文政府任命陳其南為院長,陳其南叩頭謝恩,立即向台獨表態,高喊「要做台灣人的故宮」,陳某原是台灣師大地理系教授,後以人類學「專業」混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作研究員,對於故宮文物所知有限,杜正勝尚知用含蓄的語言「故宮本土化」,陳其南驟得高官厚祿,超越杜正勝,喊出「台灣人的故宮」,語出驚人,不過是表態「政治正確」罷了,但應還沒有想到如何達成「台灣人的故宮」這個目標的步驟,所以輿論評其「心胸狹窄,論調空洞」。將來大概也只能在「去中國化」的政治氛圍下,胡搞一陣,讓國寶含悲,文物垂淚而已。

現在民進黨既正在進行各方面的「正名」,陳其南再無知,總還應該知道「故宮」二字的意義吧?所謂「故宮」,具體的說,就是指明清兩代在北京紫禁城內的宮殿,宮殿內收藏的文物,任何一件都是「價值連城」,世稱「國寶」,台灣歷史沒有出現過「國家」,所以也就沒有什麼「故宮」,現在位於台北市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只是中國「故宮文物」陳列展覽之地,並不是「故宮」,稱之為「故宮」,本來就是「名不正,言不順」,目前民進黨政府,進行的「正名」運動,應該順手把「故宮」就地先「正名」起來才是。

「正名」不是「改名」,前已言之,台灣沒有「故宮」,只有「故宮文物」,這些「文物」是中國歷史遺留下的「無價之寶」,中國人不是把他看著一堆「古董」,而是充滿溫情的歷史文物。這些「文物」是屬於中國的,由於上個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在大陸的中國人反而看不到,兩岸開放交流,大陸客到「台北故宮」參觀的人潮,擠的水洩不通,台灣南部民眾,抱怨來北部參觀「故宮」不便,特設立「故宮南院」,分一部分文物去,供南部民眾參觀。

「台北故宮博物院」陳其南「要做台灣人的故宮」,這首先必須「正名」,「正名」必須符合歷史事實,台灣沒有「故宮」,只有「故宮文物」,這些「文物」是屬於中國的。上個世紀中國內憂外患,「故宮文物」歷盡滄桑才於1949年播遷來台,得到一個暫時安定的處所,他們最後的歸宿,當然是回到原來的家--北京故宮。

所以,「台北故宮博物院」應正名為:「中國故宮文物台北保管處」。「正名」之後的「故宮文物」可以繼續展覽,也可以打包儲放,等待時機運回北京。助文物返鄉,誠一大功德!

到那時,民進黨不必再為「去中國化」或不合理的「故宮」名稱傷神,集中精力成立「台灣人博物館」就是了,這館應完全本土化,無一絲島外文物混入,一旦完成,創辦人與台灣人博物館,將同時載入史冊,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