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統政策與反制報告

「後真相」式的反制報告無挽救台灣的頹勢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


一、北京著手解決台灣問題

台灣從國民黨轉為民進黨執政,最大差別在是否承認兩岸具有共同的政治基礎,若「有」北京不得不耐心的「共同」處理兩岸關係;一旦台灣當局不承認兩岸具有共同的政治基礎,則北京在心態上、本質上就只是處理台灣問題,而非維護兩岸關係的發展,兩者比較:前者取決於互動,北京任何對台政策都訴諸協商,有結果後間接落實,代理執行;後者則是主動出手,主動作為。「十九大」後,北京確認了蔡英文無意改善兩岸關係,從而確定「反獨」和「融合」並重的解決台灣問題方針:

●在「融合」方面的作為有:

1.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月28日宣布31條「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擴大吸引台灣企業、社團、藝文業者等領域人士前往大陸發展。

2.3月,北京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微信公眾號「京采台灣」發文指出,中國銀行上海、江蘇等五家分行將少量招聘在大陸的畢業台生,別於以往在陸台生只能進外商銀行服務。

3.大陸8月3日宣布取消台灣、香港、澳門民眾在中國工作的需要申請「就業證」的規定,未來這三地民眾在大陸各城市換工作、換居住地會更方便。

4.中國移動8月3日推出「全國(含港澳台)不限量套餐」,每月只需288元人民幣,將港澳台地區納入「流量不限量」適用範圍,大陸手機號在台灣的通話不再收取跨境漫遊費,瞄準的是頻繁往來兩岸的台商或台灣青年,乃至短暫赴台旅遊的陸客等客群。

5.中國國務院8月19日發布「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請發放辦法,台灣人民只要在大陸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其中一項,9月1日開始就可申請「港澳台居民居住證」,此證首次將在陸台灣人民公民化,在「居住證」上將會是和大陸身分證一樣是18位號碼。

6.在海外的救援措施上,採取了台胞與大陸人民一體化的原則。

●在「反獨」部分,2017年以來北京對台作為如下:

1.派遣軍機繞台:中共「十九大」結束,截至2018年4月20日共機繞台至少13次。其中有若干次刻意利用網路媒體公布照片,宣示主權的意味十分明確。

2.打擊台灣的對外關係:

2016年12月21日聖多美普林西比;2017年6月13日巴拿馬;2018年5月1日多明尼加;5月24日布吉納法索;8月21日薩爾瓦多。

3.施壓國際,要求在國際經貿層面,亦需體現「一個中國」原則:

●要求飯店業者「萬豪國際」在發給中國會員的活動信件中,不得把西藏、香港、澳門、台灣列為「國家」。

●中國民航網2018年5月25日通報,2018年4月25日,中國民用航空局致函44家外國航空公司,要求在信函發出之日起30日內糾正其官網相關內容中違反中國法律、違背一個中國政策的錯誤做法。結果44家外國航空公司相繼於7月25日將網頁上的「台灣」改為「台北」。

●加拿大最大的銀行--皇家銀行(RBC)網上使用跨國轉帳的網友發現,不知何時起,該行「不聲不響」地將台灣標註為「中國的省分」。

●西班牙時尚品牌ZARA也被點名,中國官網在「哪些國家可以在線購買」、「回收說明」把台灣列名其中。

●美國醫療集團美敦力(Medtronic)被檢舉,其中國官網的國家選項包含「中華民國Taiwan」。

●施壓台灣參與國際藝文活動主辦單位:

1.英國曼布克國際獎:台灣作家吳明益的《單車失竊記》英文版The Stolen Bicycle入圍本屆曼布克國際獎,起初入圍名單上國籍寫的是Taiwan,其後改名「中國 台灣」。

2.法國坎城影展:第71屆法國坎城影展5月8-19日舉行,主辦單位4月18日公布競賽片評審團名單,台灣演員張震的國籍被列為中國。

3.第14屆國際城市節:駐約旦代表處受邀於4月28日參加「第14屆國際城市節」,活動共有20多國參展。主辦單位當天要求移除展區內大、小幅中華民國國旗,蔡政府駐約旦代表楊心怡向主辦單位表達強烈抗議,現場雙方並一度互有拉扯,大幅國旗終遭移除。

4.今年7月24日,原訂在台中舉辦之「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遭停辦;東亞奧林匹克委員會(EAOC)全數8個會員在臨時理事會中發起表決,決定(7贊成、1棄權、1反對結果)停辦賽事。

以上看似矛盾的對台工作,從北京「推動國家完全統一」的政治目標而言,完全合理。

「十九大」迄今,中共雖然在崛起之路遇上瘋狂的美國不斷耍橫、挑釁,日子不太好過,但在國家統一的進程上,今年的作法反而是呈現漸有起色的狀態。

二、陸委會的「反制」策略成果報告

今年9月6日大陸委員會公布「壯大台灣 畏挑戰--『對台31項措施』之因應策略」報告,總結論是「實施迄今逾半年,依據各機關相關統計及客觀調查或評估,目前『對台31項措施』對我方經濟、教育、文化及醫療等各面向之實際影響,並不明顯。」按陸委會的反制成果報告,台灣可以大大放心,但陸委會又加了個尾巴,特別指出「『中國大陸對台31項措施』對我可能產生國安風險,並對赴陸企業及國人產生諸多不確定及風險。」

1.在台商赴大陸投資方面,經濟部投審會統計,今年1至7月台灣對大陸投資核准金額為52.2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77%。

2.在台灣人赴陸工作方面,較104年減少13,000人。最新統計將在今年底完成後公布,惟依今年台商赴陸投資趨勢,台灣赴大陸工作人數可能持續減少。

3.在教師赴陸任教方面,經教育部初步查證,公立大學與頂尖大學並無教師赴陸任教。至於私立學校教師或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生赴陸任教,經大致瞭解,目前亦無特殊異常狀況。

4.在學生赴陸就學方面,近年統計資料顯示,大多數台灣學生仍優先選擇赴美國、英國、澳洲及日本等國留學,赴大陸就學僅是青年學生眾多選項之一,去年赴大陸就學2,567人,約佔赴國外就學37,149人的6.5%,評估陸方放寬措施對赴陸就學人數之影響不大。

5.醫師赴陸行醫方面,近幾年向衛福部申請良醫證聲明而有意至大陸行醫者,平均每年約200人;105年及106年分別為204人及234人。今年1-8月申請良醫證僅108人,有降溫情況。

6.在文化輸陸方面,文化界普遍反映,陸方文化方面之措施,迄今多是「口惠實不至」,尤其放寬台灣藝人及引進台灣影劇電影等,大陸各省市均無實際放寬措施。

三、對陸委會「報告」之評議

從媒體報導陸委會這份「反制策略成果報告」看來,既不是針對中共「融合作為」(陸委會的報告稱「融台」)的影響評估,也沒有對所謂「四大面向及八大強台策略」的效果評估,通篇報告只為說兩句話:即北京「惠台政策實際影響並不顯著」和「然而卻已對台灣國安構成威脅」,而兩句又是相互矛盾,如果「影響並不顯著」又如何「對台灣構成威脅」?反之如果「對台灣構成威脅」,那就不可能是「影響並不顯著」,可見這是服務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報告,目的在顯示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可以保衛台灣的安全,此其一。

其次、北京「融統」的作為是戰術性的策略,而陸委會則提供戰鬥性的評估報告,所謂戰術性的策略是指此一策略是中、長期的作為,而陸委會在半年就迫不及待的提出評估,就是在策略見效之前作出「效果並不顯著」的結論。可見報告是著眼今年年底的選舉,以便抵銷前一陣子台灣高中生赴陸就讀引發的熱潮,或「證明」北京對台政策的無效。

其三、陸委會的報告提及「台灣國安構成威脅」,這有兩種可能:一是陸委會其實完全知道中共的「惠台政策」仍在發酵階段,長期而言,對台灣民眾是有誘惑力的,因此,官僚主義的情結下,為了自保,必須留下一句話為自己留個退路。另一種可能是為未來進一步阻止兩岸交流、交往留下潛在「正當性」與「合理性」的理由。而這兩方面又是相通的。

其四、其實陸委會提及的數據是很技巧的,幾乎所有的數據都在減少,台商投資、赴陸工作、教師任教、醫師行醫,甚至學生留學,陸委會都能以少於他國而自我合理化,其實這是「後真相」時代的強辯手法(以部分事實為全部真相,以自己的認定為真相,甚而以雄辯代替真相)。他們列舉若干數據證明自己想要或否定自己不想要的「真相」。形式上有理有據,事實上,兩者之間未必相關,如上述陸委會所舉的數據,一定是中共惠台31條的結果嗎?台商投資、赴陸工作是否帶路經濟、中美貿易糾紛等其他因素造成的結果?陸委會顯然只有數據沒有證據,是後真相的雄辯術而已。

在當今自媒體時代類似的「後真相」論辯已屢見不鮮,因此,大家都活在自己設定的「真相」之中,關鍵是個人可以,政府不宜;政府的宣傳部門可以,因為大家未必會信,決策執行部門不行,那是誤民。

今天的「後真相」時代,我們看問題已不能只看「真相」,更重要是瞭解「大趨勢」,不瞭解「趨勢」,肯定只能在焦慮中被淘汰,在一次次的「真相」中被拋棄。如今兩岸之間的趨勢走向如何,其實大家都很清楚。

最近國台辦劉結一主任在「2018浙江.台灣合作周」上致辭,指出「浙江省已有數百家台企獲得高新技術研發等各類補貼;台灣文創企業在政府採購中脫穎而出,成為浙江文化名片之一『印象西湖』大型燈光秀的中標者;報考浙江大學的台生人數同比增長三倍以上;15名台胞入選浙江省『千人計畫』;近百名台灣博士在浙江工作;百餘名在浙台胞獲得大陸行醫資格;在浙江長期從事幼教工作的台胞幾天前光榮出席省婦代會。國家和浙江省相關政策措施受到廣大台胞台企的熱烈歡迎。」他又說「三天內就有近萬名台胞申領,一些台胞拿到居住證後已開始中秋假期出行網上預訂,享受居住證帶來的諸多權益和便利。」他呼籲「兩岸同胞應攜起手來,堅決反對和遏制各種『台獨』分裂活動,共擔民族大義,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個人最近參與福建省的和諧兩岸論壇,有機會和近年在閩省各大學、學院任教的與會台籍教師一齊,傾聽他們對大陸涉台工作建議,如他們認為在對象上,當前的惠台措施如何讓基層仍有三分之二的台灣人受惠,在宣傳上如何深入台灣,可以思考「精準惠台」的宣傳;他們建議讓台灣更多人認識真正大陸,才是保障兩岸關係和諧的有效之道;兩岸青年交流也應從青年的「現實需求」和「未來願景」作為突破口,才是有效建立中國共識的切入點。他們認為大陸培養的台灣留學生無法回台貢獻所學,對台灣是一大損失,建議大陸在這方面可公平選用留台陸生和在陸台生,相互參照下,台生可感知雙方執政者心態,使大陸的台灣學生、學者不僅享有優待,而且建立歸屬感。

台灣青年在大陸就業而願提供上述建議,心態應已沒分彼此,這是在福建省一次論壇上的部分真相,指出兩岸大趨勢之所向,陸委會的「真相」是無法挽回台灣民心的。

四、結 論

回顧何以「十九大」後,台灣的民意出現了變化,例如根據旺旺中時今年7月1日、2日最新電話民調,52.3%的民意不分顏色,贊成各黨提出愛台灣的政策,也就是讓台灣人民日子過得更好,大家都歡迎,其中泛藍民眾67.9%支持,泛綠57.5%支持。

BBC在惠台31條後創造了「脫台者」一詞,脫台最重要的因素是民進黨政權自己造成的敗局、敗象,逼得台灣人只能自求多福,而北京適時拋出「惠台」之策,必然引起關注,正如中共不斷自我警惕,中國的崛起、統一的關鍵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如今蔡英文領導無方,幹部只能以「後真相」手法加以粉飾,知情又不得誠實以對,最終也只能矛盾描述,以減少質疑,但最終無挽救民進黨造成的台灣頹勢。

(2018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