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上台後先後宣佈退出TPP、TTIP、TISA、巴黎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僅重修美墨間的邊境牆,而且為了推行美國優先、製造業重回美國的政策,在經貿領域高舉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對加拿大、墨西哥和歐盟的鋼鋁加徵關稅,並希望與這三個美國長期最親密盟友就貿易進行談判。此外,日本、阿根廷、澳大利亞和巴西等國也將面臨同樣的貿易談判壓力,但影響最大的是自今(2018)年年初以來,川普政府對中國掀起的貿易戰,不僅影響這兩大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後續發展將對全球資金的走向、產業鏈的佈局,以及現行的國際貿易體系帶來相當的衝擊。
一、美國掀起貿易戰的背景和政策調整
長期以來,在中美經貿關係迅速發展過程中,兩國便因諸多問題的不同立場而紛爭不斷。其中,在經貿領域除了眾所周知的貿易不平衡、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知識產權保護、高科技技術轉移等問題之外,進入21世紀後,隨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救濟措施形式層出不窮,若干新領域已成兩國經貿爭執的熱點,嚴重影響兩國間經貿關係的發展。
貿易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和國家發展的重要議題,而中國的龐大貿易盈餘導致中美貿易摩擦。美國經濟景氣不振、保護主義抬頭,華府便經常認為人民幣幣值偏低是導致中美貿易失衡,造成美國就業減少的最主要原因,並指責北京刻意壓低匯率以刺激出口貿易,進而威脅要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因此,在川普競選美國總統期間,對中國訴諸貿易保護的大旗便成為主要訴求,但是從選舉期間迄今,川普對中國的經貿政策也呈現出微妙的調整。
首先,在選舉期間至2017年3月,川普指責中國操縱匯率,並揚言要對進口商品課徵45%的關稅。川普上任後,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的《2017年度國別貿易壁壘評估報告》和《特別301報告》都對中國進行嚴厲的抨擊。但2017年4月6至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與川普會晤,隨後中美召開貿易談判「100天計劃」,緩和兩國經貿緊張關係。
其次,2017年8月14日,川普授權USTR,依據「301條款」就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進行審查。然而,2017年11月,川普訪問中國,簽訂了2,535億美元的經貿大單,中美經貿關係似乎回歸到「良性」的互動關係。惟2018年以來,川普政府持續強化對中國貿易政策,採取提高關稅、「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保護主義手段,同時援引美國貿易法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如「301調查」、「201調查」、「232調查」等。
二、年來中美貿易戰時序和政策對應
自今(2018)年年初以來美國開始對中國掀起貿易戰。美國商務部1月宣佈對進口大型洗衣機和太陽能面板分別採取為期四和三年的全球保障措施,分別徵收最高達30%和50%的關稅。2月,宣佈對進口中國的鑄鐵污水管道配件徵收109.95%的反傾銷關稅;對中國鋁箔產品廠商徵收48.64%至106.09%的反傾銷稅,以及17.14%至80.97%的反補貼稅。3月,美國總統川普宣佈計劃對鋼鐵和鋁進口徵收關稅。
3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基於「301條款」調查結果簽署《經濟侵略白皮書》,宣佈為回應中國對美國知識產權的侵犯,USTR隨即宣佈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祭出600億美元的進口關稅。隔日,中國商務部立即回應,預計對美國總計七類,共128項產品,包括鮮水果、乾果及堅果製品、葡萄酒、工業酒精、花旗蔘、無縫鋼管、豬肉等,課以15%到25%的關稅,估計金額為30億美元。
4月4日,華府發佈了加徵關稅的商品清單,將對從中國進口的1,333項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25%關稅;4月5日,美國總統川普、USTR依據「301調查」額外對1,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4月4日,中國對原產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等14類106項商品、涉及對等的500億美元美國進口產品加徵25%關稅。
4月16日,華府下令禁止美國企業七年內向中興通訊供應零件,主要因中興通訊違反制裁令,向朝鮮及伊朗出售美國產品及科技。在中興事件未結束,美國司法部又發起對華為違反制裁令的調查,將華為又推向風口上。
5月3至4日,中美雙方在北京舉行首次經貿磋商,美方提出中方應承諾到2020年,美中貿易逆差將比2018年下降至少2,000億美元,同時停止補貼「中國製造2025年工業計劃」產能過剩行業。中方則提出美國應放寬對中國的出口管制;調整中興公司出口禁止令;終止對中國知識產權301調查,不實施擬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25%關稅措施。
三、中美兩國貿易戰攻防的政策立場
5月初中美經貿磋商之後,經貿緊張關係曾現緩和跡象。5月13日川普對制裁中興通訊的立場軟化,指示商務部協助中興「盡快恢復業務」,外界相信是有意向中方釋出善意,其用意是要換取中國撤銷美國農產品進口的關稅,中方並可能放寬對美國農產品的品質檢查。5月26日,中興遭美罰款13億美元,禁令取消。
中美第二輪經貿磋商5月19日在華盛頓舉行,並發佈「經貿磋商聯合聲明」,在降低貿易失衡、擴大美國商品和能源進口、鼓勵雙向投資、增加服務貿易等達成六項共識,惟聲明中欠缺具體目標,相關細節也需進行後續磋商才能確認,畢竟兩大國間的結構性矛盾確實難以調和。
6月15日,美國向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隔日,中國宣佈等量課稅清單,對美國659項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7月6日,美國對340億美元中國產品課稅正式生效,中國同等回擊,貿易戰重啟。7月10日,川普下令啟動對總值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的程序;8月3日,中國公佈600億美元美國產品加稅清單,分5%至25%四批稅率。8月23日,美國對16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稅25%生效,中國同等回擊,貿易戰再升級。
9月17日美國宣佈從9月24日起向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2019年1月1日再調高至25%;9月18日,中國宣佈9月24日起向600億美元原產美國的商品加徵10%或5%關稅。在貿易戰逐漸升溫之際,初步訊息顯示,中美兩國將在華盛頓進行新一輪的經貿磋商。
貿易戰絕不可能有單獨的贏家。對中國而言,40年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已從一個貧困的農業國轉化成具有相當厚實工業基礎的經濟大國,加上龐大的內需市場和充裕的外匯儲備,確實俱備應對貿易戰的條件,但是從此次貿易戰的歷程,美國對中興及華為的打擊揭示了中國芯片生產技術薄弱,以及其對外依賴度高的缺點,而中國經濟又處於經濟增長下滑的「新常態」,使中國在應對貿易戰時必須採取審慎的態度。
對美國而言,開啟對中國貿易戰固然有川普個人的政治「理念」和今年年底美國期中選舉的政治考量,然而美方提出的清單遠遠超出貿易戰範疇,部分要求還涉及中國內政,如對目的在提升製造業質量和產業升級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不得補貼,但是也反映出美國對中國經貿崛起可能帶來的威脅的憂心。
四、貿易戰未來的發展和可能的影響
中美貿易戰反映現今國際政經格局的轉變,有學者認為,當前中美兩國間的戰略競爭關係正在發生本質性變化,處於由「接觸+遏制」向「競爭+遏制+少數互利點合作」戰略轉變的關鍵轉折期,而目前中美兩國的經貿摩擦也正從單純的貿易摩擦向涵蓋貿易、投資甚至規則的全面摩擦演化,涉及領域逐漸轉向高端製造業和金融服務業,而「去規則化」的單邊主義已成美國對中貿易摩擦的重要形式。明言之,在經濟層面的「全球經貿格局調整」和政治層面的「大國博弈」是中美貿易摩擦演變的根源。儘管如此,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仍然無法改變長期以來普遍運行的雙邊或多邊框架,短期間自由貿易體制仍是必須遵循的規範。
就年來中美貿易戰看,川普的策略具有如下特點:首先,此次貿易戰的規模是過去所有貿易衝突無法比擬的。以往的貿易或貿易爭端,涉及金額僅幾百億美元,川普掀起的貿易戰動輒數千億美元,目的在讓中國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第二,川普大規模動用301條款懲罰中國違反知識產權保護協議的行為。第三,川普利用美國掌握中國一些關鍵的生產供應鏈的能力,藉以主導或操控中美經貿關係走向。
面對此一形勢的發展,中國認為面對中美實力事實上的差距,一方面不妨通過讓渡一定的經貿利益,以期能求得中美雙邊關係階段性妥協,另一方面應為穩定中美關係積極尋找新的基礎。在具體經貿作為上,正如今年9月19日李克強在「2018年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致詞時所說,「人民幣匯率絕不會走貶值去刺激出口的路」。同時要採取穩槓桿、加大公共產品投資、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等政策和措施,同時,中國也將進一步降低關稅稅率,並提出一系列支持企業的政策,包括平等對待外國投資者,以推動對外經貿關係的發展。
中美貿易戰對世界經濟帶來相當衝擊,波及國際資本朝向新興經濟體的流向、全球產業鏈的調整,勢將改變亞太地區產業分工格局,對正在復蘇中世界經濟帶來新的不利變數,這是每一個經濟體都必須認真應對的新課題。◆
社論
國際視窗
中美貿易戰
中國與世界
兩岸關係
台獨批判
台灣事情
胡秋原回歸原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