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防部在2017年12月26日推出蔡英文上任後第一份《國防報告書》;2018年8月31日又推出《中共軍力報告書》。綜觀兩份檔案,內容還是展現了頗多專業知識和相關的思考,而且提出一些戰略和舉措以因應兩岸軍力對比有利於大陸的趨勢。《國防報告書》談到「防衛固守、重層嚇阻」防衛戰略;「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建軍戰略;發展不對稱戰力與戰法;新建資通電軍力、防空與反飛彈力量;購置潛艦、反潛飛機等武器系統;還列出美國對台軍售流程、加強美台軍事交流等。《中共軍力報告書》認為大陸方面將在2020年完備其全面對台用武作戰準備;列舉了一些大陸可能發起武力攻台的時機。
「戰力防護」擺在建軍戰略的第一位是合乎邏輯的,否則戰力若受損到某種程度,再好的戰法也沒用。但是台灣在地理上難以改變的根本弱點就是縱深太淺。為了彌補這個弱點,於是有人提出「濱海決勝、灘岸殲敵」。表面上看起來增加了縱深,但是以大陸現在具備的遠攻能力而言,台灣仍然縱深太淺,使得「戰力防護」成為很困難的事情。姑且不說成本較高的彈道飛彈,大陸方面擁有的(相對於彈道飛彈)廉價的有導引火箭型號之中射程能夠覆蓋台灣全境的有衛士-2丁(480公里);能夠覆蓋台灣大部分地區的有神鷹-400(400公里)、衛士-2丙(350公里)、自用型的A-300(至少300公里)。如果不攔截這些廉價火箭,台灣的防空戰力有可能被削弱很多,於是更沒能力對抗隨後可能來到的彈道飛彈還有多用途戰鬥機、轟炸機等武器的攻擊。如果要攔截那些廉價火箭,台灣現在根本沒有夠多的攔截彈。因為攔截彈的成本高於有導引火箭也高於彈道飛彈,再加上台灣已經喪失經濟優勢,合理預測台灣未來也不會有夠多的攔截彈。所以大概率情況是台灣將會迅速失去制空,然後其他的戰力都很難發揮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實戰表明,戰車(包括台灣想要購買的M-1A1在內)、水面艦艇、潛艦都不是空中平台的對手,而且直升機必須在己方享有制空的前提之下才能有效戰鬥。至於台灣使用飛彈攻擊大陸,那只有文宣效用。台灣全境在大陸的遠程火箭和飛彈覆蓋之下,然而大陸只有小部分處於台灣的飛彈射程之內,何況大陸擁有的對地攻擊火箭/飛彈數量遠遠大於台灣,互攻的結果仍然是不利於台灣的。大陸擁有的陸基防空飛彈已經能夠覆蓋整個台海甚至台灣北部的空軍基地,台灣方面除非先動手偷襲,否則使用戰機攜帶對地武器攻擊大陸地面目標也是成功率非常低的。
美國的軍界和戰略研究界近來認為中國的各式(彈道、巡弋)飛彈數量龐大是個嚴重的挑戰。最引起美軍注意的是東風-21丁和東風-26這兩種彈道飛彈。自從世界第一款彈道飛彈,納粹德國的V-2問世以來,直到東風-21丁和東風-26出現之前,服役的彈道飛彈都是打擊固定目標。東風-21丁和東風-26是全世界最先服役的能夠打擊水面移動大型目標的彈道飛彈,而且東風-26也能夠打擊地面固定目標。一般推測東風-21丁最大射程在1,500到2,000公里之間,東風-26大約3,500公里到4,000公里之間。也就是說,前述兩種彈道飛彈有可能阻止美國航母靠近大陸海岸到艦載機作戰半徑之內,而且關島基地有可能遭到攻擊。於是美國千方百計要解決反飛彈問題,否則她很難在亞太任意行動。能夠低成本高效率解決反飛彈問題之前,距離大陸很近的台灣不可能獲得有效的「戰力防護」,於是其他的戰略構想實用的概率很低,而且美國馳援台灣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進入21世紀以來,台灣有人寄希望於潛艦的「威懾力」,但是現在和2000年時的情況大大不同,甚至和10年前也大大不同。2010年之前,中國大陸只有052C級驅逐艦配備了拖曳陣列聲納系統(TASS),其他的艦載聲納都是有效距離較短的艦殼聲納。中國大陸2010年之後下水的包括輕型巡防艦以上的作戰艦隻都有TASS。到了2014年之後,新下水的都有TASS加上可變深度聲納(Variable Depth Sonar, VDS),西方情報界稱之為「兩條尾巴」,這是除了解放軍海軍之外全世界罕見的反潛偵搜配置。前述艦船全都仍然配備了艦殼聲納。054A巡防艦已完工30艘,其中12艘是「兩條尾巴」的。056系列輕型巡防艦目前已服役42艘,外界估計至少建造60艘。前述42艘之中最新的22艘都是「兩條尾巴」,西方情報界稱之為056A。056A抬高直升機甲板而且沒有機庫,顯然是為了擴大艦艉內部空間來容納與054A同樣的聲納系統。中國大陸可能推出更先進的054B配合055、052D一同伴隨航母巡弋第一島鏈以外的大洋,第一島鏈以內的水面反潛主力很可能是至少30艘054A和60艘056系列軍艦。再加上中國大陸迅速發展中的固定翼反潛飛機和反潛直升機,台灣的潛艦在第一島鏈之內是很難有效作戰的。這還沒算上大陸可能大量服役的(美方情報估計現已約有20艘)不依靠空氣的(AIP)靜音潛艦也可以執行反潛任務。
筆者早在1997年出版的《笑傲國防》已經預測,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發展擴大以及科技進步,將會導致台灣不可能依靠軍事力量來支持台灣獨立。前述經濟實力的預測現在基本成為事實--1990年台灣GDP相當於大陸GDP的43.8%,2017年則是4.5%左右,何況中國大陸這些年以來獲得多方面的科技進步。展望未來,大陸的軍力對台灣的優勢將會越來越大。此種優勢不只是規模,而且是性質。簡言之,大陸的軍力將是一個能力更多樣化的由眾多系統構成的體系,於是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此一體系能力的體現包括,但不只是《中共軍力報告書》提到的「聯合軍事威懾、聯合封鎖作戰、聯合火力打擊、聯合登島作戰」。美國曾經炫耀其雷達匿蹤戰機,然而現在除了美國之外,只有中國大陸已經部署完全自主設計、自主製造的雷達匿蹤戰機。美國曾經自豪的全球衛星定位能力,現在在西太和中亞地區已經被中國大陸的北斗系統追平。美國近來還增加預算以免美國在高超音速武器研製方面喪失優勢。台灣受限於經濟規模太小、科技人才門類欠缺而且數量太少,以至於不可能發展出類似的體系,甚至不能運行外界提供的類似體系,頂多只能扮演外國體系之中的扈從者的角色,而且地位低於其他的扈從者,例如日本。
軍事行動的主體仍然是人,台灣軍方現在招募人員困難。台灣不論人力、物力、財力都不可能依靠軍事手段保障安全。台灣最合理的安全戰略是:回歸並積極實踐一中憲法。否則,軍事方面縱使起孫吳於地下亦無善策。◆
社論
國際視窗
中美貿易戰
中國與世界
兩岸關係
台獨批判
台灣事情
胡秋原回歸原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