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


五月初陳水扁的「興揚」之旅遭媒體譏為迷航之旅,從他此行激起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在國會聽證會上的一席話來看,不管是「興揚」還是「迷航」,實際成果是幾乎把「台獨」玩完了。上期本刊社論指出美國對台獨的扶持正在消失,並表示是否如此,尚有待觀察。本期社論評佐立克的國會證詞,指出佐氏談話中的自相矛盾也是美國對台政策的自相矛盾,要能解決這樣的矛盾,關鍵在美國台海兩岸的「不戰不和」策略什麼時候能朝「寧和不戰」的方向調整。這雖是我們願意拭目以待的,但也尚待觀察。

張麟徵教授評胡布會後中美台關係的大作,介紹美國目前非主流的一些言論後,在美國面對中國崛起的現實下,從己身利益出發,是不是也會朝「寧和不戰」的方向調整,儘早從台灣問題中解套?張教授指出這也「值得觀察」。

張鏡湖教授大作《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重要趨勢》,指出「第一個趨勢是全球化並不能使得世界上大多數的窮人受惠。」「全球多於六十億人口中,所得最高的十億人口擁有全球百分之八十的財富,然而最貧窮的十億人口則以每日不到一美元的花費辛苦度日。這是一個值得全球注意的趨勢,更是兩岸應正視的一個趨勢。

美國震驚世界的虐囚惡行,一些人權團體稱「情況比人們知道的要嚴重得多」,然而要胡錦濤用文明說服她的龍應台及所謂自由派人士視若無睹,對此李壽林請龍應台用文明來說服他。「自由派」總不致成了「美國派」甚或「美帝派」的代名詞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