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於五月間赴新加坡訪問,發表演說並答覆記者詢問。新華社記者問馬英九,身為2008年可能的總統人選,如何在08年之前防止台灣獨立及在2008年後防止一些政黨推動台獨?馬英九回答說,國民黨相信在台灣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政治主張,包括台灣獨立的主張,因為這屬於言論自由的範疇,所以無法阻止。他表示,他知道中國非常擔心台灣會走向獨立,但這只是言論自由而已,台灣不可能走向獨立,因為大多數的台灣人民,都支援維持現狀,大陸方面不用太操心。
馬英九以上的談話,如果僅是為了應付記者敷衍一番,尚無不可,如果真的認為目前島內的台獨活動「只是言論自由而已」,則不是故意「視而不見」,就是完全在狀況之外,兩者任一,都不能不令人「非常擔心」。
「台灣獨立」運動原在島內沉潛的、隱性的默默進行,從李登輝執政後期則是大張旗鼓的幹了起來,由於現實環境還不允許改國號、換國旗、制定新憲法,正式掛牌運作,於是以原來的國旗國號作為遮蓋傘,大搞「文化台獨」的工程。這一工程從1993年4月30日由日本《朝日週刊》發表李登輝與日本人司馬遼太郎的談話《生為台灣人的悲哀》一文開始,吹響了啟動的號角,它的「總路線」是「去中國化」,推動方式之一是:透過教育行政的系統,修改各級學校的歷史教科書,切割台灣史與中國史的聯繫、改變青少年的歷史認同,使青少年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如此則無形中也從根本上切開了台灣與中國的聯繫,再配合「母語」教學」(實際上是閩南語教學)、鄉土教學、減少文言文教材,增加台灣文學教材、甚至改變校園環境如拆除「作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標語等,以改變台灣青少年的人格特質,從小時候就消滅其「中國人意識」。
文化台獨近年來的「努力」大致已收到了預期的效果。2004年11月14日教育部在台師大舉辦高中歷史「九五課綱」公聽會,有一位中年女性小學教師爭取發言說,十多年前他問小朋友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小朋友都說是中國人,十年後的今天再問,小朋友都說自己是台灣人,沒有人說自己是中國人。台北縣某國中一位石姓歷史教師於今年一月調查其自己任教的一個國二班級38位男生,問卷:你認為自己是:一、中國人,二、台灣人,三、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結果38人都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也不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我們沒有經費作大規模的問卷,現在究竟有多少人自認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是不是如馬英九所說「大多數台灣人民都支援維持現狀」不過李登輝曾說希望努力使全台人口四分之三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則獨立建國自然水到渠成。目前就青少年及兒童這一年齡層而言,或許已超過了李登輝的期待。營建台獨的高樓目前雖遭到「限建」,但是他們向下扎根,先打造堅實的地基,待時機來臨,一夜起高樓就是輕而易舉的事。就教育文化這一「陣線」而言,文化台獨實已取得了島內教育的主導和掌控權。
或許有人認為,文化台獨的動作不過是耍弄一些小技巧罷了,修改教科書沒甚麼了不起,統一後或政權輪替後再改回來。然而現在似乎還沒有人能夠確實預料何時能完成統一,就算是統一了,教科書也改回來了,請問受到文化台獨洗腦的這些青少年們,已經離開校園、且已長大為成人了,他們的歷史認同會隨著教科書的改回而改回嗎?墨子見染絲而泣,曰:「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墨子之「泣」,就是見到那潔白的素絲,再也回不到它原來純潔的本色了。
今天文化台獨所作的許多工作,將發生何種作用或影響,來日自有答案,那是另一回事,但不能說島內台獨活動僅止於「言論自由」的層面而已。◆
社論
放眼世界
國際與外交
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文明與野蠻
認識台灣史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