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台灣」應從「認識日本」開始(下)

許介鱗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所長)


兒玉與後籐不履行約定援助中國革命,乃因日方企圖佔領廈門的謀略受挫,哪裡還有什麼援助中國革命的「道義」呢?因此,廈門事件過後,台灣總督府即放棄行使武力佔領廈門的計畫,改變以經濟侵略的型態,組織「三五公司」對福建省經濟進出了。

義和團事變日本又分得賠款

在義和團事變時,日本加入歐美列強的八國聯軍進攻中國,日本派兵最多,但所得到的賠款名列後面。當時估計中國的人口4億5000萬人,每1個人賠1兩,中國共付4億5000萬兩賠款給列強,俄國分得130,371,120兩(占28.97%),德國90,0700,515兩(占20.02%),法國70,878,240兩(15.75%),英國50,620,545兩(11.25%),日本34,793,100兩(7.73%),美國32,939,055兩(7.32%),義大利26,617,005兩(5.92%)。列強之中,只有美國對中國示好,扣除美國軍民所遭受的損害賠償額,退還中國1078萬餘美元,充當中國學生留學美國的獎助金。前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就是用這一筆錢去美國留學的,追根究柢還是中國人民的血汗錢,中國命運真是苦難!

霧社事件日軍警放毒氣

對於日本的無情殖民統治,台灣的原住民在1930年10月27日興起震驚世界的「霧社抗暴事件」,日本軍警無法鎮壓,即進行毒瓦斯和活體實驗鎮壓。日本的統治者掩蓋投下毒氣的事實,說你能夠拿出證據嗎?台灣原住民是被毒殺、被宰殺的人,怎麼叫死人拿出證據呢?但是逃過死亡線的原住民證實說,日本是如何卑怯的放毒氣,還解剖原住民的軀體取出肝臟來烘烤。當時也有日本人拍照而留下照片,現在照片保存在東京大學中央圖書館特藏室,有原住民忍受不了毒氣之苦而上吊自殺的,還有日軍解剖原住民的照片等,慘不忍睹。日本對其統治的子民,竟如此殘酷的對待。而且,霧社事件的殘酷實驗,成為日本「731細菌部隊」在中國大陸進行活體實驗和毒瓦斯作戰殘酷行為的先鞭。

歧視台灣人的教育政策

日本的殖民統治,完全的歧視台灣人,而沒有培養殖民地台灣的人才。以日據時期的高等大學教育來說,日本人與本省人學生的比率懸殊。就是日本統治末期,台北帝國大學的在學生,1940年本省人85名、日本人235名;1941年本省人61名、日本人196名;1942年本省人69名、日本人388名;1943年本省人69名、日本人384名;1944年本省人85名、日本人268名。其中,文政學部的學生本省人更少,1940年本省人只有5名(日本人81名)、1941年只有3名(日本人68名)、1942年3名(日本人166名)、1943年3名(日本人164名)、1944年只有2名(日本人30名)。台北帝國大學等台灣的高等教育,皆是以台灣人的稅金經營的,卻大部分收日本學生,而嚴格限制本省學生入學。蔣介石獨裁,也沒有像日本那樣在高等教育上采歧視政策。

依1940年10月1日戶口調查,當時台灣總人口數未達600萬乃5,872,084人。本省人佔絕大多數5,510,259人,日本人不到1成,為312,386人,其他為外省人46,944人,韓國人2,376人,外國人119人。當時台灣的高等教育,從統計可以看出,是專為人口少的日本人而設立。並且不設法律學部,怕台灣人學了法律,會依法來抵抗日本統治,當時台灣學生要學法律的,不得不出國留學去。

日據時期的初等教育比較普及,但這是「奴才教育」,也是差別待遇,日本人念小學校,台灣人念公學校,後來改為國民學校,教材內容不同。台灣人的國民學校,每天在上課之前,先要背誦「私は大日本帝國の臣民として心から感謝いたします」(我們為大日本帝國之臣民,誠心感謝)之類的奴化教育,還有「鬼畜米英」一類的思想教育,說美、英有如鬼畜那樣不人道。

戰前的日本帝國,稱美國為米國,德國為獨國,法國為佛國,俄國為露國,不像中國給外國「美麗之國」、「有德之國」、「法治之國」的美稱,而給「食米之國」、「孤獨之國」、「佛教之國」、「露宿之國」的錯誤印象。日式教育,教學生肚子痛吃「征露丸」最有效,說這是日軍征服俄國必備的藥丸。日本投降後,藥名改「正露丸」,去掉邊旁,尚留下日本侵略的影子。

當時國民政府的首都設在南京,日本式教育指著花生說,這是「南京豆」,只要攻進南京,就可以盡量吃了。又指著掛圖的臭蟲說,這是「南京蟲」,在南京最多,必須趕盡殺絕。的確日軍在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殺」,把中國人趕盡殺絕。日本人學生仗著統治者心態,時常欺負台灣人學生,動口就罵台灣人學生是「支那人」、「清國奴」(chankoro),如果打架,不分青紅皂白,一定痛痛地修理台灣人一番。

日據時期大學教育本省人與日本人學生之比率
 
台北帝國大學
台中農林專校
台南工業專校
台北經濟專校
本省人
日本人
本省人
日本人
本省人
日本人
本省人
日本人
1940
85
235
4
204
49
204
31
288
1941
61
196
1
160
51
319
73
284
1942
69
388
3
180
51
359
82
408
1943
69
384
6
274
68
566
108
399
1944
85
268
14
249
109
643
643
313

台灣省51年來統計提要,頁1214-1217。
日本以中國賠款「殖產興業」

其實日本近代的「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是從中國奪取龐大的賠款而來的。中日甲午戰爭的賠款2億3000萬兩(3000萬兩是歸還遼東半島所追加的),必須在馬關條約後3年內以金元支,其值超過中國全年歲收的2倍,強迫戰敗的中國在民窮財盡、舉借外債的情況下支付。此筆賠款,換算成日幣為3億6451萬圓。在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時,日本的國家預算只不過9000萬圓,可見這筆賠款的數目是多麼的大,對日本的「殖產興業」有莫大的幫助。

從明治維新到日俄戰爭的期間,有85%的企業是在甲午戰爭之後設立的。日本著名的「八幡制鐵所」就是從賠款中抽出58萬圓創立的,其原料的鐵礦也是長期仰賴中國與朝鮮進口,在盧溝橋事變後的1938年轉變為「日本制鐵」,戰後再轉變為「新日鐵」而稱霸世界。

日本以中國賠款「富國強兵」

賠款的半數是用作日本海軍與陸軍的擴張費,這也是日本能夠「富國強兵」的本錢。其他賠款多方面利用為發展實業,充實運輸、通信等建設費用。因此,日本帝國的興起,是靠「一將功成萬骨枯」,中國大陸人民的血淚錢而來。

日本在當時能確立金本位制,躋身於列強之林,也應該是拜中國賠款之賜。1870年代,英、美、法等經濟先進國家建立了金本位制,不以白銀而以黃金作為國際間商品與資金的計算標準。這時亞洲各國仍然採用銀本位制,隨時因銀價波動而冒匯率差價之險。日本即要求中國以金元(poundssterlingingold)償付賠款,以此鉅額黃金為準備金,才能夠實施金本位制。日本從此跳出亞洲國家,進入世界核心經濟體系,在商品與資金的交易上,與西方列強並駕齊驅。然而,日本人感激提供賠款的弱鄰嗎?

「台灣經營買費補足費」1200萬圓

賠款之中,有「台灣經營費補足費」1200萬(日)圓,換言之,日本據台後的經營,除了在台的稅收之外,還要靠從中國來的賠款補助。受日本教育的「老台灣人」,有人在感激日本中央政府對台灣經營給予補助,而不知這些錢是來自中國的賠款,跟日本右翼同調羞辱中國,真是悲哀。日本經營台灣,就算是投資,也是在殖民地「養雞取蛋」,被取蛋的老母雞,難道還要感激嗎?

其實日本近代的工業化,如果沒有殖民地台灣和朝鮮的提供米糧,也是很難迅速達成。日本山多田少,歷代都曾經發生缺乏米糧而引起大眾騷動的所謂「米騷動」事件。江戶時代的德川吉宗將軍,為了防「米騷動」,苦心於調節米價,增產米谷,被稱為「米將軍」。明治維新以後,「米騷動」不止,米價暴漲,生活困苦的大眾,要求廉價米糧,群起襲擊米店、富豪邸、警察等,時有所聞。

台灣的米糖援助日本工業化

明治政府實行「殖產興業」的工業化政策之後,產業人口移動,農業人口大量移入都市充當勞工,造成糧食更形短缺,如果仰賴糧食進口,當時又沒有足夠的外匯購買。這時殖民地台灣和朝鮮的米,解救了日本實行工業化時糧食短缺的危機,並節省了日本不少的外匯。台灣產蔗糖從1896年起95%以上輸往日本,台灣產米在盧溝橋事變前後的1935年到38年達50%以上輸往日本。只台灣產砂糖一項,在日本銷售所課徵的消費稅,在1910年代初期,每年對日本中央政府有4500萬圓的稅收貢獻。日本因為擁有殖民地台灣來供應廉價米糧,才可以抑低國內的工資和勞動所得,加速資本的累積與工業的擴充,以較低的國際行銷價格,形成外銷工業的競爭優勢。日本帝國的工業化,與其殖民地經營息息相關,日本殖民台灣的目的,在於掠奪台灣的財富。受日本教育的「老台灣人」,如果對台灣的歷史認識不清,而一味歌頌日本的帝國統治,才是真正的民族悲哀。

(本文節錄自《台灣史記(續)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