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及精神

奕父
(大學教授)


一、緣 起:

「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國和俄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六國在2001年6月正式組成的區域性組織,目的在維護和強化此一地區的經濟、安全和反恐等議題的合作,它的前身是在1996年成立的「上海五國」(上述國家中除烏茲別克斯坦),事緣於1991年8月前蘇聯解體之後,中國方面希望盡快解決中蘇邊境未定界的問題,以便為中國掌握戰略機遇期發展自己,營造中國周邊的和平環境,於是中共很積極地與周邊國家展開談判,結果是在短短的四年,中共就與周邊國家順利進行了艱難的劃界談判,1995年完成了劃界談判工作之後,大家都認為有必要延續此一良好的談判氣氛,以便成為長期性解決問題的有效機制,遂成立「上海五國」,其後烏茲別克斯坦要求參加而成為六國,在其後的幾年中六國的元首定期集會,達成了相關的多項協議,進一步強化彼此的合作,穩定了此一地區的安全,同時又能展現此一機制機動地處理彼此共同關切議題的時效。2000年7月,「上海五國」元首會議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舉行,連年受國內極端宗教活動禍患的烏茲別克斯坦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了此次會議。隨著國際大環境和本地區內局勢在幾年內發展與變化,「上海五國」領導人一致認為,現有的會晤機制已不能適應地區與多邊合作的需要,建立一個正式的地區性國際合作組織的需要開始提上議事日程。到了2001年7月,「上海五國」成立後的第六次國家元首會議再次於上海舉行,「上海五國」正式升級為上海合作組織,烏茲別克斯坦作為六個平等的成員國的一員加入了這一合作機制。在這次會議上,六國共同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將「上海五國」時期開始倡導的平等的國家關係、合作的安全形式、互利的協作目的等地區合作構想,提煉、濃縮為著名的「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其宗旨是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信任與睦鄰友好;鼓勵各成員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環保及其它領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於維護和保障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二、六年的努力和成就: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在上海正式成立迄今,其間主要的議程包括了以下的六次:

(一)2002年6月7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第二次首腦會議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會上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憲章》、《關於地區反恐怖機構的協定》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三個文件。

(二)2003年5月29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第二次首腦會議在俄羅斯莫斯科舉行,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德廣被任命為本組織首任秘書長。

(三)2003年8月6日上海合作組織舉行首次多國聯合軍事演習。

(四)2004年1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在中國首都北京舉行成立儀式。

(五)2004年6月17日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舉行。同日,設在塔什干的「上海合作組織地區反恐機構正式啟動。蒙古國被接納為觀察員。

(六)2005年7月4日,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舉行的首腦會議上,六國元首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呼籲美國等制定撤離駐中亞軍事基地的期限。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被接納為觀察員。白俄羅斯正在爭取加入。

(七)2006年4月26日「上合組織」成員國在北京舉行了國防部長會議,會後公報顯示「與會者一致認為,對安全的新挑戰和威脅(恐怖主義、分離主義、極端主義、流行病)現在表現得越來越尖銳。」因此公報中強調:「部長們認為,為確保地區和國際安全,上海合作組織應該成為聯合對抗這種挑戰和威脅的有效機制。」

除了國防部長的會議之外,今年四月份各國的議長、文化部長也分別在成員國不同的國家集會,再加上原有的經濟、安全、外長及元首的定期會議,應該說上合組織確時已經如俄國副總理伊凡諾夫(兼國防部長)所說該組織「已成為地區和全球政治體系的形成因素之一。」

另外,在今年五月上合組織又進一步和歐亞經濟共同體磋商彼此的經濟合作。消息來源稱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與歐亞經濟共同體一體化委員會秘書處在北京簽訂的諒解備忘錄中說,上海合作組織和歐亞經濟共同體打算在經濟相互協作領域交換資訊和進行磋商,首先是在貿易、能源和交通領域。

從以上的活動來看,「上合組織」是十分活躍的區域組織,活動的方式愈來愈多元,愈來愈定期,活動的內容也和原先的宗旨基本相符,換言之,中共確實利用上合此一新型的區域組織實踐了「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而且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組織,當然一個新型的組織必然仍有許多不健全之處,彼此也在摸索、調適的階段,假以時日如果能堅持「上海精神」的話,上合組織的作用與功能就有可能超越地區性的意義。

三、「上海精神」的意義:

從中共所揭示的「上合組織」的宗旨,個人以為中共是努力地將自己的新國際觀,以「上海精神」推銷出去,此一精神的本質就是中共在十六大的政治報告中所提出的主張「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主張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係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主張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在「上合組織」中有回教文明、東正教文明和儒家文明,體現了文明的多樣性;彼此之間平等、協商,互不干涉內政,特別在吉爾吉斯坦發生顏色革命,「上合組織」各國的保持中立,以待吉國的局勢穩定;在發展模式不輸出自己的模式;而彼此的共同敵人不是傳統安全觀之下的敵國,而是新安全觀所面對的國家威脅;所以在上海精神中特別強調彼此的合作,強調互利的合作,以便使得彼此的合作基礎更加穩固;強調不同文明間的互信的合作,以便不同文明以理解為基礎的合作,使得彼此的合作更長久。而中共在國際變動的大格局中,提出「上海精神」的論述,相對美國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單邊主義的論述,正好是中國傳統所謂的王道與霸道的天下觀的論述,所不同於中國傳統的是傳統的天下有一個「王」,如今的中共只想推動一個新秩序,此一秩序建立在經濟的互利,文化的互信的基礎之上,此一論述同時具有利益的務實考量,也有文化的理想期待,因而就具有實踐的意義,值此上合組織成立六週年之際,我們以為上合組織的成員有必要進一步體認「上海精神」的宗旨,以樹立新型的區域組織,為解決地區紛爭,促進區域和平探索出新的可能。特別對中共而言,更應該將「上海精神」所表現的王道精神,運用在解決其他地區的糾紛,才能使「上海精神」更具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