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重要趨勢

中國文化大學第八屆多國籍企業會議開幕致詞

張鏡湖
(董事長,中國文化大學)


雖然在過去幾年世界經濟快速成長,仍有三個值得重視的重要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全球化並不能使得世界上大多數的窮人受惠。依據去年12月26日的《商業週刊》,世界上500大企業中,美國佔有227家(45.2%),歐盟有147家(29.4%),而日本則有56家(11.2%),總計共佔有全部的85.8%。反之,非洲沒有一家企業而南美洲只有5家(1.0%)列入500大之列。失衡的投資與貿易是政治動亂的主要根源,在開發中國家,大多數的跨國直接投資只集中在12個國家;全球多於60億人口中,所得最高的10億人口擁有全球80%的財富,然而最貧窮的10億人口則以每日不到一美元的花費辛苦度日,近年來每天賺不到二美元的人口也逐漸增加,而少數的幸運者獲取了全球化的最大利益,即使在富裕的國家,貧富差距也已更為擴大。

非洲的布基那法索、查德、馬利、貝南等貧窮國家依賴棉花賺取少量的外匯。它們指責美國政府對其農民的大量補助壓低了棉花在國際市場的價格。2003年9月世界貿易組織在墨西哥肯康(Cancun)舉行的會議中,美國與開發中國家的代表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最後會議不歡而散。此外,富有國家給予貧窮國家的援助也遠低於國內年生產毛額0.7%的目標,尤其是美國敬陪末座,只提供國內生產毛額的0.1%。

第二個趨勢是中國的興起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體。從1978年起,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年平均成長率達到9.6%。雖然不比先前一些亞洲新興的經濟體高,但是因其人口眾多影響力極大。2005年,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達到2.26兆,成為僅次於美國、日本及德國的第四大經濟體。

對於低所得國家,國內生產毛額往往低估了它們的實際財富,經過購買力評調整後,世界銀行發現在1995到2000年間,中國佔有全球25%的成長,高於美國。

2004年中國的外來直接投資有550億美元而貿易順差為330億美元。過去10年,約有三分二中國的出口成長來自於日本、美國、歐洲的多國籍公司在中國的子公司及他們的合資公司。

中國經濟已經由紡織、鞋、塑膠等簡單加工工業提升到精密的電子產業。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資訊及通訊產品,包含筆記型電腦、手機及數位相機的最大供應國。最近,中國公開一部世界上運算最快的超級電腦,其運算速度達每秒11兆的計算次數。

相對美國的60,000人,中國每年培養大約250,000位工程師與科學家。並且擁有豐沛的低技術勞力。雖然如此,中國仍然面臨三大問題:(1)脆弱的金融體系,(2)缺少足夠的油、天然氣、鐵、銅、鋁及水(在中國北方地區)等自然資源,(3)城鄉間的所得差距持續擴大。

第三個趨勢是,油價對於世界經濟的影響。從1960年開始,石油便成為世界主要的能源,油價的波動一直影響著世界經濟。1973-1974,1978-1980以及1989-1990的三次油價大漲都造成了隨後的全球性經濟衰退及通貨膨脹。1980及1990年代油價相對平穩,每桶平均約在30美元,然而2005年油價每桶已超過60美元。油價高漲的主要原因在於需求的增加。原油的消費由1995年的每天7億桶增加到近年來的每天8.2億桶。從2000年起,中國就消費了全球需求成長的三分之一。未來的5年新興的經濟體將消費全球石油需求成長的四分之三。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所發展的模式,每桶油價每上升10美元,將使全球生產減少五分之三個百分點。國際能源總署則估計,若每桶油價增加20美元,2006年的經濟成長,美國將減少1.0%,歐洲1.6%,印度3.2%而非洲的一些開發中國家將減少5.1%。油價對於不同經濟體有此不同程度影響的一個原因,是先進的經濟體依賴腦力及微型晶片更勝於石油。此外已開發國家在能源的使用上也更有效率。

美國及中國從全世界十個以上的國家進口它們40-50%的石油消費量。地緣的政治和地緣經濟是密不可分的。由於世界原油的生產量即將達到高峰隨後逐漸減少,因此油價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在未來將更為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