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可能出劃時代偉人

勉馬英九主席

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台灣要變成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

台灣政治明星馬英九最近在歐洲道出了統一中國的願望以後回到自己的政治領域發現有必要反應台灣人民開拓獨立自主空間的願望,因此五月初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講演時道出了「台灣新思維」。他說:「現在談統一問題還太早,因為條件和狀況都不對,不只是台灣,中國大陸也還未準備好」。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講演中和隨後回答問題時,馬英九既要立足於台灣,又要通過新加坡的媒介作用在十三億中國人民面前和「台獨」劃清界限。他還接過當今最時髦的話薦而保證在二○○八年他當選總統以後使台灣變成「responsible stakeholder」(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

作為政治家,馬英九可以說是三大元素組成的化合物:(1)中華民族悠久文明,(2)孫中山創立的國民黨傳統,(3)台灣時下的統治精英。他這三大元素是台灣前總統和現總統不具備的、因而也不能流芳百世的根本原因。馬英九如果當了下屆總統,把三大因素充分發揮起來,必然變成創造時勢的英雄。他必須在立足於第三點上理直氣壯、光明磊落地把第一、第二點發揚光大,要有湖南人那一身正氣和一股蠻勁兒--祖先是「湖南牛」,自己更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湖南牛呀!

關於第一點,中華民族的悠久文明,這是世界上成千上萬不懂中文的現代知識分子都承認的,如果在大陸、台灣或海外有哪個懂中文、講中國話(包括閩南話)的人看不到這一點,或者不和它認同,那就不可思議了。你說你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你的祖先是哪個文明培育出來的呢?你現在生存、生活、思想、行動用的是什麼傳達工具與媒介呢?如果你看的東西、寫的東西、聽的東西、說的東西都跟它有最直接、最密切的關係,你怎麼能不認同中華民族的悠久文明呢?我看馬英九的「台灣情結」以及他年輕時在國外所受的教育絕對沒有把他從中華民族的悠久文明隔絕開來。即使他在新加坡用英文講演,他也提到十多年前回到母校哈佛大學時,不忘和台灣到哈佛留學的「學弟學妹」交談,瞭解他們和大陸留學生的關係。他所舉的兩岸學子之間生活方面關係融洽,獨有在談到「獨統」問題上「氣氛有些僵」。這使我們想起孔夫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話。「同文同種」使他們「相近」,台灣和大陸如何才能「統一」使他們「相遠」。但是他們的政治主張離得再遠也沒有超越中華悠久文明的範圍。

生存與歸屬 相輔相成

關於第二點,孫中山創立的國民黨傳統,馬英九自己也以此標榜。孫中山是現代中國的「國父」,大陸的毛澤東敬仰者也有所承認,毛自己也稱他為「革命先行者」。香港《中國評論》今年五月號刊載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學院教授李家泉的文章說:「兩岸紅、藍、綠三個政黨圍繞台灣前途去向角逐」。「紅」黨是中國共產黨,它的黨旗是「鐮刀斧頭紅旗」,國民黨的黨旗是「青天白日旗」(「青」比「藍」更能代表國民黨)。台灣現在的國旗(是一九二二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就開始用的)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是孫中山確認的標誌。「青天白日」是孫中山的治國理想,但這「滿地紅」卻和共產黨的紅旗對上號了。這國共兩黨之間的恩恩怨怨是一筆罄竹難書的糊塗賬。從本質上說,兩黨都是「革命」黨,都是為了振興中華,都有旺盛的、帶點排外性的民族主義氣色。現在兩黨又合作了,這一方面是必然的,另一方面也說明這兩個黨基本上都沒有變質,都是弘揚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政黨組織。連戰在這一點上比馬英九表現得更突出,馬英九也必然會朝這個目標邁進,除非他放棄當創造時勢的英雄的雄心壯志。

關於第三點,馬英九的台灣情結,這是他特別敏感而且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的。在現代社會政治生活中,「生存」(existence)與「歸屬」(identity)是相輔相成的--生存就是歸屬,歸屬就是生存。「每個人都會死,但不是每個人都真正生存。」柏拉圖說過,光點亮了以後,牆上出現影子。如果你不轉過身來,世界就只是影子,真理就會與你無緣。作為一位台灣領袖,馬英九和他那兩位當了總統的先行者一樣,都不能沒有「台灣」屬性,這一點他看得明白。但也要看到,正是這台灣屬性使得兩位先行者轉不過身來,因此與真正「英雄」式的生存無緣。

在中美關係中起「梗塞」作用

馬英九在新加坡說,他認為,台灣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政治主張,包括台灣獨立,這是言論自由。有人批評說,這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我覺得批評有道理。最近芝加哥大學舉行了「中國和世界的未來」學術討論會。在討論中牽涉到台灣時,來自台灣的與會者一如既往地從台灣本地居民的角度出發,來自大陸的與會者卻有不從台灣本地居民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傾向,倒是美國學者比較平衡,認為台灣前途是一個必須由海峽兩岸全體人民共同解決的問題。伊利諾伊州共和黨眾議員克爾克(Mark Kirk)在會上講話時說,他擔任兩主席之一的美國國會議員「美中工作組」越來越影響擴大,曾經非常活躍的「台灣核心」(Taiwan caucus)已經聲勢低落。現在美國政界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台灣是美國的累贅。五月三日芝加哥外交協會請《外交事務》雜誌編者侯格(James Hoge)講演「中國和印度崛起:對美國有何風險?」,侯格在回答問題時,同意一位年輕提問者的看法:美國應該「放棄」對保衛台灣的一切承諾,當然不能做得太「不近人情」,更不能因此而引發台灣海峽大戰。

凡是有自知之明的台灣政治家都應該看到:台灣之所以在世界政治中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主要不是因為台灣是生產晶體的超級大國,也不是因為台灣的「民主」政治(台灣立法院大打出手的鏡頭在全世界都是笑柄),而是因為它在中美關係中起著梗塞作用。過去,李登輝和陳水扁都利用過這一梗塞作用而使自己路過美國時成為「上賓」--美國政府曾經不惜犧牲中國人民的友情來成全他們。今天,陳水扁想再玩一次這張「梗塞」牌而碰得頭破血流。馬英九卻是作為在野的「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領袖而得到美國統治精英的青睞。將來馬英九真的當上台灣總統又將如何來擺平台灣在中美之間這張「梗塞」牌呢?(五月十日晚停筆)

次日早晨我繼續寫這篇文章時,美國C-SPAN2電視台播出五月十日副國務卿佐立克在國會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作證的辯論實況。看完以後,我有三點體會。第一,由於國共交戰、國民黨移師台灣、毛澤東政權初期把反蔣與反美攪在一起等種種原因,使得美國民間一百多年對華的友誼轉移,「台灣」變成美國的「中國朋友」的代名詞,「中國」只代表「中共政權」,這種象徵符號的扭曲在許多美國眾議員的發言中明顯表露。第二,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美國和中國之間就只有美台之間的密切往來,大批優秀台灣學子(包括馬英九在內)接受美國教育,甚至還有個別人在美國研究時得到諾貝爾獎金。台灣和美國之間的文化與貿易關係越來越深。但是這個台灣是由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代表的,不是今天被「綠」黨搞得烏煙瘴氣的群體。第三,當今台灣民進黨政權暗地裡搞「去中國化」,使得美國各地的高掛青天白日旗的「中華會館」等華裔社群大為反感,這種反對情緒也傳達給國會議員和政府官員了。佐立克在回答眾議員所謂「不讓」陳水扁過境的問題時說,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境」問題,而是台灣領袖(指陳水扁)就職時說了話(不搞台灣獨立)又不當真,暗地裡搞別的「agenda」(計謀)。他說,美國在陳水扁「過境」問題上根本沒有、也不需要和北京商討,但從美國本身的考慮,不能讓某些「計謀」利用「過境」而得到宣揚。他說,馬英九最近在美國各地大受歡迎,因為美國鼓勵台灣精英和美國人士交流。將來他當了台灣總統,情況就不一樣了。

政治就是「交流力量」(communicative power),就是有政治力量者把力量傳達給沒有政治力量者。「民主」就是對權威的顛覆。馬英九今天在野,手中有著巨大的「交流力量」,將來進了總統府或將別論。人說馬英九是「君子」式的政客,說話有分寸,不搞小動作,如果繼續發揚光大,日後他在台灣政治中享譽是會前景美好的,大陸人民和海外的華裔、華人也會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的。

鞏固中美關係的「膠劑」

差不多半個世紀以前,海外曾有關於國共談判和平統一的傳言,我見過一則報導。有人問周恩來總理,和平統一後是不是會給蔣介石當一個部長。周的回答是:部長對他來說是太小了。任何台灣政治家雄心勃勃,應該不止想坐台北總統府的交椅,而是去追求北京中南海的更顯耀的寶座。我看有可能做到。前面談到台灣現在是中美關係的「梗塞」,但它也可以變成鞏固中美關係的「膠劑」。我們可以設想到這從「梗塞」到「膠劑」的三道程式:(1)交心,(2)政改,(3)和解。

第一道程式:交心。中國領導人由於他們長期受到階級鬥爭的陶冶,和美國領導人之間的交往只能是外交技巧,絕不能心心相印。台灣領導人卻完全不同。舉連戰和宋楚瑜為例,他們一方面可以和胡溫領導層交心,另一方面又能和美國領導人這樣做。馬英九也一樣,他如果穿梭於北京與華盛頓之間,可能會比連宋兩位更為傑出。第二道程式:政改。這二十餘年來,海峽兩岸從牛郎織女的隔洋興歎而變成經濟發展的合作夥伴。兩地的經濟能夠結合,政治上又何嘗不能走近、更走近呢?可以分幾步走。第一步是化戾氣為祥和,學者與學者之間、官員與官員之間自由互訪,交換意見。第二步是相互學習,大陸可以倣傚台灣在政治改革上軟著陸的經驗,台灣也可以參考大陸「以民為本」的精神以及懲治貪污腐敗的效率。如果這樣走下去,第三步就可能到達或接近和平統一的地步。無論是走到哪一步,這發展的過程必然會贏得美國開明人士的讚賞,中美關係就會有長足的進步。第三道程式:和解。馬英九如果上台,可以立即展開「破冰之旅」,兩岸之間達成和平共處的協定,撤退沿海的武裝對陣,雙方軍警攜手打擊走私、販毒等不法行為。這樣「三通」就變成「五通」、「十通」,台灣海峽就變成繁榮通道,高雄就變成國際營運中心,整個亞太地區都會環繞以上海、台灣、香港兼深圳、珠海、澳門的金三角為樞紐的陸海空空間空前繁榮起來,日本、東盟國家、澳洲、新西蘭、印度、巴基斯坦都會加入,一個類似「歐盟」的「亞盟」就會逐漸出現。再在這一基礎上展開和平統一的談判,改變國名、國旗、國歌,制定新憲法等都會不費吹灰之力。

龍騰虎躍之地莫過於台灣

這是白日做夢嗎?現在看起來好像是,但夢想也是可以實現的。孫中山曾經提倡「地文上」、「物理上」、「精神上」、「心理上」的「光明」,並「以此光明」去「照臨破除」舊的「迷妄偏執」,「障礙既除,然後此所謂互助者,可得實現。」在他說這話的當年,在他臨終前喊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時刻,他怎麼能想像到中國會變成今天這樣強大,他哪兒知道國民黨會經過這麼大滄海桑田的變化。過去夢想不到的今天實現了,今天的夢想不也同樣可以在明天實現嗎?筆者到過中國(包括台灣)、日本、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和所有北歐各國,但是覺得在所有這些地方,最有可能立志當偉人而志躊的龍騰虎躍之地莫過於台灣了。謹以此信念送給有心之人。最後補充一句:我也是個固執己見的湖南人呀!

(二○○六年五月十一日於芝加哥海德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