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抗日的反思:該投降還是抵抗

陳映真先生《文明和野蠻的辯證》讀後感

張健豐
(台灣史民間學者)


觀察甲午戰爭的英國人海關稅務司赫德慨歎寫道:「中國並沒有觸怒任何人,它沒有任何過失,從來不希望戰爭而寧願忍受犧牲。它只是一個老大的病夫。過了若干世紀的太平歲月,無形消失了活力。現在正當它慢慢復甦的時候,卻被這短小精悍、全副武裝的日本撲到身上。」

當日軍攻佔中國大陸戰場--大連,緊接著旅順淪陷之後,日本著名的自由主義思想家福澤諭吉領導的慶應義塾的學生們,聽到此消息時,興奮得跑上大街遊行歌唱:「文明與野蠻如同雪與碳,實無長久融合的希望。遲早要降一場血雨,雨後天空才能放晴。正當如此思慮的時候,懲罰野蠻的時機到來,文明軍隊所向無敵,旄頭直指陸地大海……。」

也就在這歌聲中,震驚世界的旅順大屠殺開始了。這場大屠殺持續了整整四天三夜,在旅順口未及逃離的中國人幾乎被斬盡殺絕。保守的估計男女老幼被殺了兩萬多人。英國學者胡蘭德博士記載:「全市僅存三十六人!」而這三十六人,還是日方為埋葬屍體而殘留的,每個人的帽子上寫著「此人不可殺戮」的標記。

福澤諭吉也以美麗的辭藻宣說人的自由與不可侵奪的平等。但這同一個福澤公開說不服教化的殖民地台灣「土著」(指的是「台灣人民」,而不是原住民),日本又可得而趕盡殺絕之。而也是同一個福澤至今有肖像印在日本紙鈔上,表達日本對這個偽善的帝國主義者的崇敬。

日軍「旅順大屠殺的證據」

根據喜安幸夫指出,日本大本營派這批登陸台灣接收的日軍(近衛師團),原本要去中國東北打仗,戰鬥意念高,造成在台灣燒殺劫掠,反而燃起台人復仇意念。

在帝國主義無情侵侮的時代,當封建王朝無計可施,當台灣已成棄地,不甘屈膝的中國農民起而抗擊外侮的思想和行動只能是自由派百般嘲笑的形式:落後的武器、封建迷信和一顆不屈的民族驕傲心。

而歷史上一切被征服民族抵抗強權時,不依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仇」恨「外」侮的思想與行動,難道依靠民族自蔑主義和投降媚外主義?一八九五年吳湯興招募義軍抗日告示中,有「……天朝赤子,須知義之所在,誓不向夷」;胡阿錦起義告示以「倭奴」稱日本佔領者。

柯鐵虎征倭檄文中以「倭」、「賊」稱據台日軍……難道只能換來後人鄙夷其主張「中華文化至高無上」、主張侵略者「邪惡」,在反對日帝佔領台灣的鬥爭中「暗藏仇外情緒」的評價?

當時台灣缺乏軍備,只能以鐵鍬、竹槍、木棍,以及義勇精神來與現代化的日軍裝備來搏鬥。黃昭堂教授指出,日軍士兵,個個都操弄村田槍,這種連髮式火器最遠射程可達三千多公尺,還有海上的艦隊發炮射擊:「台灣民軍可說是奮勇地投入一場沒有勝算希望的戰鬥。」

已過世的前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委林衡道先生,他曾翻閱一位曾參加乙未戰役日軍士兵的日記,裡面提到北白川宮曾告訴士兵征台戰役可在三個月內結束,但當他看見倒下的義軍屍體很多是婦女時,才知道他講的是神話。

另外一位日本駐台戰地記者也記錄下當時台灣人民不分男女老幼參與戰鬥的景象:「我們從潛伏處暗中窺視敵人的動靜。只見每二十人或三十人成群集在那裡,其中還有婦女執槍的,糧餉多由婦女在搬運。」

而當生產方式「先進」的社會壓迫和掠奪生產方式滯後的社會,印第安人和中國人只能以刀箭和槍矛抵抗白人的現代化槍炮,在精神上印第安人只能求助於深信不疑的傳統「祖靈」、「巫術」和各種薩滿教的神靈巫師和儀式,而中國農民只能寄托於民間符咒,相信能刀槍不入、魂鬼附身的方術。

義和團運動被「現代文明」和「理性」的「八國聯軍」殘酷鎮壓後十五年的一九一五年,台灣農民的噍吧哖抗日起義,就宣傳「玉皇大帝九天玄女」可以「隱身」、「避子彈」、「避刀槍的符法」以抗擊據台日軍。

而今日的「台灣人民」能不能據而嘲笑其「愚昧」、「反理性」、噍吧哖的農民起義「藏有仇視東洋人的情緒」?問題是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