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9年以來,中國大陸已經有三位領導人正式訪問美國,三位領導人訪美時的中美關係明顯各有不同,這情況主要是由於中共國力不斷上升,國際局勢大幅演進,與美國國力相形式微所導致。
鄧小平訪美時,中共才結束文化大革命,中國實力有限,但當時冷戰正炙,美國在聯中抗蘇的政策下,需要中國這個戰略盟友。1997年江澤民正式訪美時,冷戰早已結束,美國聯中制俄的戰略雖然變更,但是中國經濟實力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使美國不能忽視。今年四月胡錦濤訪美,中共更儼然崛起之大國,在國際政治與經濟上動見觀瞻,實力更不容輕估,與中國相對照,此時的美國卻陷身伊拉克泥淖,內外交困。也因此,現今的中美關係面臨的考驗更勝以往。
一 當前中美關係的糾結之處
胡錦濤的美國之行原訂在去年九月,結果為卡翠拉颶風所延宕,但是中美雙方反似都因此鬆了一口氣。所以如此,是因為當前中美歧見甚多,疏通困難,元首會面也難拍板解決。
首先,美國對節節升高的中美貿易赤字十分不滿,一再壓迫人民幣升值。去年七月人民幣雖然做了2%-3%左右小幅升值,但顯然無法令美國滿意,而中國基於本身經濟社會穩定的考慮,也沒有能力放手讓人民幣大升。2005年美國對中貿易逆差高達2,020億美元,美國會對中共更是磨刀霍霍,舒默和格雷厄姆兩位議員更提議,中國如無善意回應,將對中國進口品加征27.5%關稅。
其次,美國對中國崛起最大的疑慮在戰略方面,恐懼會因此危及美國在東亞,甚至世界的利益。今年二月出爐的美國「四年軍力報告」中也不諱言。去年美國自己軍費支出高達4,800億美元,反指同期國防預算只有350億美元左右的中國軍費大幅成長,隱藏,不透明。美國一再強化美日安保機制,從「周邊有事」到明指對台灣安全的「關切」,又拉攏印度,無視其公然發展核子武器,與其訂約提援,擺明了就是要圍堵中共。
再次,中共在國際問題上看法與美國不完全相同,雖然也盡量配合,如對美國出兵阿富汗隱忍不發,積極推動解決朝核的「六邊會談」是。但在涉及根本利益處,並不完全支持美國。無論是當初美國攻打伊拉克,或現在躍躍欲試的想制裁伊朗、恐嚇北韓,中共都有所保留。在朝核問題上,中共需要為自身與北韓利益著想;在伊朗核子問題上,中共更與俄羅斯站在同一立場,為伊朗撐腰,這都讓美國不滿。美國試圖圍堵中國,中國當然也要反制,所以「歐亞會議」、「上海合作組織」等都將美國拒於門外。為破解美國在南亞的圍堵,中共並與俄羅斯一起拉攏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加入「上海合作組織」。
更有進者,中共追求持續發展,自然要四處尋求資源,特別是能源。中共尋找能源的觸角不僅伸向亞洲的俄國、哈薩克、印尼,中東的伊朗、沙烏地阿拉伯,非洲的蘇丹、安哥拉、奈及利亞等國,甚至連美國的緊鄰,北美的加拿大,南美委內瑞拉與古巴的石油也都不放過,一度還想收購美國籍的石油公司,自然讓美國十分不快。
特別是拉丁美洲被美國視為其後院,不容他人染指,對中共的積極介入當然不滿。拉丁美洲國家已出現了一些「左傾」政府,讓正逐漸失去傳統影響力的美國非常擔心。古巴的卡斯楚政權、委內瑞拉的查維茲政權、玻利維亞新當選的總統莫拉雷斯等都反美親中。這三國在反美意識的導引下,先後組成「拉美玻利瓦選擇」、「人民貿易協定」,與美國領導的「泛美自由貿易協定」對抗,讓美國十分頭疼。針對中國涉足拉美地區,華盛頓決定向北京問個明白,所以國務院主管西半球事務的助理國務卿香濃(TomSannon),四月中旬趁訪問中國之便詢及此事,獲中國官員保證,中國只對拉丁美洲的經濟和商務感興趣,沒有政治目的。
總之,當前中美利益矛盾之處甚多,上述諸點不過其中較重要者。
二 胡布會的得失
這次胡錦濤訪美雙方都有一點勉強,但又不得不履踐。主要是雙方都有國內民意上的壓力,不得不會。所以從形式上的訪問性質的定位,到實質上中美雙方利益矛盾的解決,雙方都不願意輕易妥協。
在訪問性質上,美國說是「一般訪問」,中國則說是「國事訪問」;訪問行程上,白宮硬是不照「國事訪問」的規格,給予正式的白宮晚宴,胡錦濤也堅拒前往布希農莊。至於白宮草坪上的歡迎儀式狀況頻出,不是白宮有意疏忽,就是布希團隊能力下降,看起來前者的成分居多。
在實質問題的討論上,胡布會總共才一個半小時,顯然討論也是點到為止。其實在胡布會前,雙方立場上的南轅北轍,難以妥協,大家早已心知肚明。雖然在胡錦濤啟程前,中共聽任人民幣進一步「浮動」,一度升破一美元對八元人民幣;吳儀也已率團赴美,大手筆的採購了162億美元的物資,但是與2,020億美元的對中貿易逆差相比,美國自然不會因此滿意。在國際問題上,無論是朝核,還是伊朗核子,美中立場上的差異也很難拉近。倒是在一向著墨甚多的台灣問題上,這次並未引起太多討論。胡錦濤沒有施壓美國,只強調「反對台獨」,而布希也只重申「不支持台獨、三公報一法、和平解決」等老立場。看來由於陳水扁的「終統」,已經讓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上產生某種程度上的「邊緣化」。
這樣的訪問結果當然算不上成功,美中關係也沒法進一步改善。那麼早知有此結果的胡錦濤為何還要去?分析起來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是彰顯中共的大國外交。與以前正式訪問美國的中共領導人相比,胡錦濤領導下的中國已經不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胡布會中雙方所觸及的議題,除台灣問題外,無論是人民幣升值、中美貿易逆差、朝核問題、伊朗問題都是國際議題,美國都需要中共配合或是合作才能解決,這就大大彰顯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與其大國地位。
第二,美國的實力不容輕估,中美間的糾紛必須順利解決。最近美國民調顯示,美國人民對中國的好感下降。為建立中國在美國人民心目中健康正面的形象,除了讓人民幣微幅升值或吳儀大手筆採購外,還得在胡氏出訪行程上有所設計。胡錦濤訪美首站選在西雅圖便是精心規劃,因為西雅圖既是波音公司,也是微軟公司的所在地。這幾年中國向美國採購的波音客機為數300架以上,價值數百億美元,購買實力不容小覷。微軟更牽涉到美國抱怨最厲害的智慧財產權問題,吳儀一口氣向微軟購買了16億美元的軟體,表示中國政府使用正版軟體以及打假的決心。胡錦濤參觀微軟,到比爾蓋茲家中作客,展現其親和力,更是極盡籠絡人心的作為。
第三,藉此行推銷中國文化的「軟實力」。中美之間的「硬實力」還有相當差距,但是中國的「軟實力」如果能快速迎頭趕上,會使差距大幅縮小,特別是在現今國際關係上,中國的「不干涉原則」廣受各國歡迎,硬是彰顯了美國處處「干涉」的霸道。除了在世界各地廣建「孔子學院」彰顯中國文化的「王道」之外,胡錦濤到耶魯大學演講更有提升中國「軟實力」的標竿作用。胡錦濤在耶魯談「中華文明歷史流變和現實發展」,強調「以人為本」、秉持「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解決目前中國內部的各種差距。胡氏努力消除外界,特別是美國,認為中國將為發展而參與世界「資源掠奪」的疑慮。胡錦濤用「以民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傳統中國民主觀,回應美國對其「民主化」的呼籲。以「和為貴」,「協和萬邦」,強調中國注重國際社會和諧,親仁善鄰,化解美國對中國崛起之恐懼。以「文明多樣性」的人類社會客觀現實,來隱喻「獨霸」天下企圖之不當。
就胡錦濤此行而言,中國能給美國的不多,當然對美國的期待也不多。胡氏此行可以定位為「社交之旅」、「公關之旅」、「形象之旅」、「大國外交之旅」。若就此角度切入來看,胡氏的訪問堪稱成功,因為此行他成功展現了中國的經濟採購實力、國際政治影響力、文化的包容力,並以接受若干西方價值,如尊崇民主(中國式民主)、智財權來爭取美國人民接受崛起的中國。
至於中美兩國關係,顯然沒有因胡錦濤訪美而加分。中共在關鍵問題上的不鬆手,使美國雖然生氣而奈何不得。美國刻意降低規格,不給國宴的接待,以及形同放水的在歡迎儀式上的「鬧場與突槌」,使一向看重面子的中國人也窩囊在心裡。中美兩國間的嫌隙要化解可能更添困難。
三 經濟實力消長凸顯中美平等地位
無論從軍事、經濟、科技各方面來說,美國當前的實力還是中共所望塵莫及。但是中共這四分之一世紀的發展是以加速度前進,持續此一速度,美國所感受的威脅十分真實。
數字可以說話。鄧小平訪美前,即1978年時,中共的國民生產總值為1,473億美元,進出口總值206億美元,外匯存底才1.67億美元。胡錦濤正式訪美前,即2005年時,中共國民生產總值已達22,257億美元,進出口總值14,221億美元,外匯底存8,189億美元,全球第一,人均所得1700美元。中國在全球經濟體排名,從第六位躍升到第四位,超過了法國和英國,僅在美國、日本、德國之後。在國際貿易上,中國比上年增長了23.2%,排在美國和德國之後,維持世界第三的貿易大國地位。著名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倫敦《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預測,再過五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的貿易大國。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一直高於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如果這個趨勢繼續,15年內,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至少要高出美國兩倍,全球貿易總量中中國的比重將超過四分之一。
與中國相對照,美國的經常帳赤字在2004年時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外債的淨值高達國內生產總值的22%,都逼近歷史新高。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威廉.克萊恩在他的新書《債務國美國》裡說:「要解決美國的債務問題,美元必須大幅度貶值,財政赤字也要調整。美國經常帳的赤字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根據他的說法,1970到1975年間,美國國外淨資產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而到2004年,美國的國外負資產卻高達國內生產總值的22%。克萊恩說,如果美國不做財政調整,不讓美元貶值,那麼到2010年,美國的經常帳赤字將達到12,00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5%,而淨外債則高達80,00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
令美國所不能忍受的是,中共的經濟發展還在大幅前進,以過去25年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達9.5%來看,這次胡錦濤訪美時說,未來十五年,即到2020年時,要使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0,000億美元左右,人均達到3,000美元左右,應該沒有誇大。雖然美國今天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其經濟總量仍占世界30%左右,但是中國如果以現在的速度追趕,美國所承受的壓力無疑十分現實,難怪美國要寢食難安。
雖然在純數字上中美兩國差距還相當大,但是如果以購買力指數來看,兩國經濟實力已經大幅拉近,經濟與貿易上兩國間的互賴性,使她們彼此儘管不滿,還是得耐心周旋,而這種互賴性也創造了中美兩國國際地位上的平等性。
四 胡錦濤訪美對台美關係的影響
從胡錦濤這次訪美台灣問題所佔的份量可以看出,台灣即使仍然是中美關係上的重要議題,但是雙方對此一問題已經有相當共識,那就是:無論在維持台海現狀、對陳水扁的評價、對馬英九的期待上,雙方看法上的差距都不大。
中美兩國都明瞭,現階段維持台海現狀最為符合兩國利益。也因此,中美都對一再衝撞,想從現狀突圍的陳水扁十分不滿,雙方都將陳水扁與台灣做了切割。胡布會之前,連戰二度登陸,趁國共經貿會談之便,搭造了胡錦濤與馬英九之間的溝通之橋,使胡馬可以透過連戰,建立起碼的瞭解。雖然馬英九遠非連戰所能取信於大陸,也不像連戰與大陸之間有那麼多的共識,但是大陸目前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稍早,美國也高規格的接待了馬英九,試圖瞭解馬英九的政策取向。雖然美國對於馬英九未來的走向尚無完全的把握,也擔心馬英九親中遠美仇日,但是馬英九在美國受教育,與他們有共同的語言,相似的價值觀,較能取信於人的人格特質,在受夠了陳水扁的出爾反爾,誠信蕩然的交手之後,美國對馬英九(乃至於蘇貞昌)的期待是可以理解的。
台灣議題在中美上述共識之下,其實已經被邊緣化,胡布會既沒有拉近中美之間的差距,也沒有擴大美台或兩岸之間的距離,台美之間最近關係的變化基本上是陳水扁惡整所致。
最近因為「終統」與「過境風波」,美台關係確實跌到谷底,這可由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最近的談話中窺知。佐力克在國會作證時批評台獨政府,挑明了說:「台獨意謂戰爭」,「台灣不斷挑戰美國早已定調的『一個中國』政策,就是一直在撞牆」。指出陳水扁誠信不足,說:「在我這一行,不管立場是什麼,如果人承諾要做什麼,他們就得守承諾」。又糾正美國議員稱台灣為國家,直指「台灣不是國家,是經濟體」。
由於戰略考量,美國前此對台獨政府由寵愛有加,到百般容忍,陳水扁也許正是看透了美國這個「死穴」,所以吃定美國,肆意妄為,哪知道美國將陳與台灣一刀切割。「終統」加上「不過境美國」的負氣表演,使美國對其誠信評價更低。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楊蘇棣說,美台關係基本上仍堅實、健康,但不能把台美長年累積的友誼「視為理所當然」(takeitforgranted),大概就是此意。
眼前台美關係跌落谷底,雖然台灣未來換人換黨執政,關係可能恢復正常,但由於陳水扁的翻雲覆雨,出人意表,也讓美國興起兩岸關係可能失控的憂慮。美國學界最近所提「美國應該放棄台灣」的主張引起美國內部注意與討論,雖尚非美國主流看法,仍值得台灣關注。
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研究員卡本特,今年在他的新作《美國與中國將發生戰爭:為台灣爆發衝突》中剖析,中國大陸同台灣之間的衝突很難避免,一旦台灣宣佈獨立,將把美國拖入同中國的戰爭之中,美國將為此付出高昂代價。布希曾公開承諾「不惜一切代價保衛台灣」,屆時其結果不外乎兩種:一是美國食言而肥,顏面丟盡;另一是爆發中美核戰,結局悲慘。卡本特認為對美國而言,台灣只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台灣的存亡並不涉及美國的「生死攸關利益」,因此建議,美國可以向台灣出售更多武器,以換取從政治上宣佈放棄「武力協防台灣」的承諾。曾擔任國防部高級顧問的戰略學者托馬斯.巴奈特前不久也在其新書《行動藍圖:一個值得創造的未來》中表達了同樣觀點。他認為如果不宣佈「放棄台灣」,「保留戰略模糊將會讓台北在它自己選擇的時間、自己選擇的條件下,引發中美戰爭」。
上述主張目前雖仍不屬於主流,但美國政策是否會受其影響而逐漸轉變,值得觀察。如果台灣政府知所節制,以大局為重,讓美國相信台灣不會莽撞行事,轉變的可能性就相對較小。如果陳水扁不改其行事風格,其後繼者也讓美國沒有信心,則在中國大陸崛起已然成真的前提下,從美國利益出發,美國或會考量盡早從台灣問題中解套。
社論
放眼世界
國際與外交
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文明與野蠻
認識台灣史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