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官員為何參拜靖國神社?

賀沖
(中通社記者)


《產經新聞》鼓動閣員正式參拜

 今年八月十五日,是日本戰敗投降五十五週年。如往年一樣,日本又有一批內閣官員前往靖國神社參拜。儘管首相森喜朗日前表示不會參拜靖國神社,但他沒有約束內閣大臣參拜。因此,法務相保岡興治、運輸相森田一、財政重組委員會主席相澤英之、防衛廳長官虎島和夫,以及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等十多名官員,大搖大擺地公然到靖國神社,為東條英機等十四名甲級戰犯和一千多名各級戰犯招魂。

 眾所周知,靖國神社是日本歷史上對外侵略擴張的象徵,日本政要是否參拜靖國神社,是檢驗他們怎樣對待侵略戰爭的試金石。八月十五日,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敗投降日,日本官員理應該抱著謝罪的心情,悼念在日本鐵蹄下死亡的數千萬亞洲人,以及無辜受累的日本死難者,並深刻反省那段罪惡歷史,從中吸取有益的教訓,堅持今後走和平發展之路。然而,日本的右翼政客,卻置亞洲人民的感情於不顧,又違背日本善良群眾的願望,每年均選擇在八月十五日前往靖國神社,向戰爭罪犯頂禮膜拜。很明顯,他們是向亞洲鄰國示威,向國際社會示威,表明他們沒有忘記軍國主義,沒有丟掉對外侵略的意圖!

 早在八月初,被視為日本右翼輿論陣地的《產經新聞》發表題為《要求閣僚正式參拜》的社論,鼓動政府內閣官員要正式參拜靖國神社,認為這是從首相到大臣的「義務」,因為這是「日本國的文化」,甚至嘲笑森喜朗首相顧慮鄰國的反應不去參拜是缺乏勇氣。該報如此明目張膽鼓吹為日本戰犯招魂,是近年罕見的。

 靖國神社什麼時候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它是怎樣形成和發展起來呢?

 其實日本共有八萬多個神社,東京的靖國神社最為特殊。因為它不僅是祭祀明治維新以來歷次戰爭死亡軍人的場所,也是日本推行「神道國家」和宣揚軍國主義的陣地。儘管時代幾經變化,但靖國神社的性質沒有變化。

神社是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

 靖國神社坐落在東京千代田區九段。初時叫做「東京招魂社」,包括「鳥居」、「神門」、「拜殿」、「本殿」等建築物,祭祀日本歷次戰爭中陣亡的軍人,最突出的就是在二戰中殺人無數的一千零六十八名戰犯,東條英機被說成是「昭和殉道者」。跨進稱為「鳥居」的牌坊,順「參道」而上,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矗立在「參道」中央的大村益次郎塑像。大村益次郎不僅是日本陸軍的創建者,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早期代表人物。在「神門」通道前的右側,一座銅製「獻燈台」特別引人注目,「獻燈台」各個側面的浮雕都是日本在各次侵略戰爭中「獲勝」的主要場面。穿過「神門」走近「拜殿」再右拐,就進入神社的庭院,但這裡卻沒有一般神社庭院的幽靜,遍地陳列的都是機槍、大炮以及戰馬和軍犬的塑像,而與庭院毗鄰的「游就館」實際上就是「戰爭博物館」。

 在「游就館」展出的,既有日本國內戰爭武器,又有對外侵略戰爭武器,包括在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等不同時期,日本軍人穿過的軍服、使用過的軍刀以及照片、戰地日記和遺書等。此外,在展覽館中央大廳還陳列著日本在侵略戰爭中曾經使用過的坦克、飛機、魚雷、軍艦等實物或模型。「游就館」既是曾經經歷戰爭的一代人「懷舊」的場所,也是「肩負未來」的日本青少年「景仰」陣亡軍人「遺德」,學習「英靈」「克己獻身」精神的據點。

 靖國神社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戰前一直由陸軍省和海軍省共管,受到特殊重視。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投降後不久,駐日聯合國總司令部就發佈指令,禁止「國家神道」,實行「政教分離」的原則規定,國家和政府機關不得參與宗教活動。然而,自六○年代以來,靖國神社的參拜活動逐漸恢復。

 從一九七五年起,日本一些在任首相雖然參拜了靖國神社,但都不同程度地強調是以「私人身份」參拜的。一九八○年十一月,當時的鈴木內閣還發表了「尚不能否認正式參拜有違反憲法之嫌疑」的政府統一見解。然而,中曾根康弘就任首相後,在大力鼓吹「新國家主義」的同時,又明確提出了所謂「戰後政治總決算」,對正式參拜靖國神社顯示出了異常的「熱情」和「積極性」。中曾根先指示自民黨設立「靖國神社小組委員會」,為閣僚正式參拜靖國神社尋找法律依據,接著又在內閣設立「關於閣僚正式參拜靖國神社懇談會」,在此基礎上,內閣官房長官籐波孝生於一九八五年八月十四日宣佈「變更」以前的「政府統一見解」,中曾根第二天就以內閣總理大臣身份正式前往參拜。當時中曾根的這種嚴重傷害日本國民和亞洲人民感情的行為,不僅在日本國內受到嚴厲譴責,也引起亞洲國家的強烈抗議。一九九六年,橋本龍太朗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也曾引起日本及亞洲國家強烈抗議浪潮。

甘為美國反共反華的「防波提」

 鑒於亞洲人民的抗議,從小淵惠三到森喜朗兩位首相,被迫停止參拜靖國神社。但是他們在國內卻受到右翼政客的抨擊,參拜神社的官員卻受到吹捧。

 中國分析家指出,日本官員參拜靖國神社的怪現象絕非偶然。日本戰敗投降後,美國作為佔領國,出於冷戰需要,處心積慮要把日本搞成反華反共的「防波堤」、「橋頭堡」,竭力扶植右翼勢力執政。在這種政治形勢下,舊的國家機器沒有完全打碎,對戰爭犯罪沒有進行過清理,軍國主義思想沒有受到觸動,不少被整肅的戰犯無需重新包裝,旋即躋身政壇。日本沒有也不可能對鼓吹侵略擴張的歷史觀、戰爭觀進行清算。結果,相當一部分戰犯逍遙法外,不少右翼團體公開為戰爭翻案竟不受追究。

 近年來,向海外派兵的禁忌已被打破,同美國的軍事同盟體制得到加強。有的政黨公然向憲法第九條挑戰,要求修改「不保持陸海空軍和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的重要條款,放棄「專守防衛」。還有些冥頑不化的老政客公然叫嚷,說當年國際法庭對日本國戰爭犯罪的審判,是「勝者對敗者的審判」,拒絕承認對戰爭罪犯的判決,為侵略戰爭翻案的氣焰囂張。這表明,日本至今還有人妄圖有朝一日重溫「大東亞共榮圈」舊夢。日本右翼政客參拜靖國神社,暴露軍國主義死而不僵,還有復活可能性,亞洲人民不能不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