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政權上台與兩岸關係的反思

劉進慶
(東京經濟大學教授)


一、兩岸關係走到「兵戎相見」邊緣──代序

台灣問題是戰後國共內戰、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所遺留下來的中國內政問題、兩岸敵對狀態迄今尚未正式結束、台灣問題遲遲未決。在這一段期間,包括冷戰期和冷戰結束後,由於美國霸權主義不斷介入台灣問題、台灣島內分裂主義勾結美日反華勢力有恃無恐、一再拖延台灣問題的解決、抗拒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

這20年來,大陸一再向台灣方面呼籲改善兩岸關係,早日結束敵對狀態、解決台灣問題、共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台灣方面自從解嚴之後十餘年來,放寬民間人民往來,兩岸經濟交流快速發展,兩岸關係逐步有所改善。近年,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兩岸透過談判達成和平統一,照說應該在望。

可是事與願違,兩岸關係的改善一進一退,實際上其難度有增無減。非常遺憾的是李登輝口是心非,在改善兩岸關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竟冒出1999年7月9日的「兩國論」,給兩岸關係和亞太地區的和平安定帶來很大危機,給國際社會製造很大麻煩。繼後,這一次台灣選舉的結果,國民黨下台、政黨輪替,擁有「台獨條款」,離「一個中國」立場最遠的民進黨陳水扁上台,兩岸關係可以說走到不可再壞下去的「戰爭」邊緣。事關兩岸同胞兵戎相見問題,非常嚴重。這裡不禁要問,兩岸關係走向為何演變到這個地步,非從嚴加予檢討不可。

為何改善兩岸關係推動不前,這個問題,以下將分大陸對台政策和外國勢力問題兩方面來檢討。

二、大陸對台政策的反思

這裡要來徹底反省過去大陸對台政策的短處。問題要訣在於爭取台灣民心工作有所偏差。試問,台灣民眾大多數不支持「台獨」,這是客觀事實,不可否認。可是為何這一次台灣民眾選出離「一個中國」立場最遠的民進黨陳水扁為新的領導人?為何擁有「台獨綱領」的民進黨乃有一定的民意基礎?依本文後面評析,民眾投票給陳主要並不是要他搞「台獨」而要他掃黑,這也是事實。可是我們要再問,為何在台灣贊成兩岸統一的聲音和願望,或者反對「台獨」,反對「兩國論」的聲音都很微弱?

本人這20年來,為改善兩岸關係,為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大陸和台灣兩邊跑,不斷在探討這個問題。在這一段過程中,親身體會到即使經濟交流擴大,即使人民往來增加,台灣一般民眾對大陸的認識,沒有改善多少,兩岸的互信沒有加深多少,尤其是經濟交流對政治敵對關係的緩和沒有多大貢獻。其原因當然很多,大陸的因素和台灣的因素都有。其中在此特地要反省的一點,就是大陸對台灣基層民眾爭取民心的工作做得不夠,功夫下得不多。

(1)1980年代對台政策的反思

回顧1980年代一段期間,台灣黨外民主自救運動蓬勃茁壯,它雖多少帶有「台獨」色彩,但主要是代表一股台灣基層民眾「出頭天」(當家作主)強烈願望的反蔣反獨裁進步勢力。大家知道,大陸對台基本政策長期以來建立在兩個「寄希望」之上,一個是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另一個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台灣當局在1980年代當然是指國民黨蔣經國政府。台灣人民的含意則比較抽像,不過其中的一個具體形態應該是上開黨外勢力。然而,大陸對台政策的實際重點則放在台灣當局、重視與國民黨蔣經國談判、著力追求「第三次國共合作」途徑來解決台灣問題。對「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這一層面卻沒有下很大功夫〔註1〕

在這一段時間,本人依據以下兩點理由,表示不贊同這個作法。第一、本人認為國民黨蔣經國絕對不會出來談,絕對不會有所謂的「第三次國共合作」。因為過去兩次國共合作,都是在中華民族面臨危急存亡時機為背景,國民黨拋棄階級利益而歸於民族大義才成立的。現在沒有中華民族面臨危急存亡的這種條件,而國民黨只有階級利益的考量。即使蔣經國有民族大義,也僅止於個人情義。其班底集團在台灣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買辦資產階級勢力,有一天台灣不行,統治階級則攜眷遷移到美日他國便了,民族大義遠矣!他們安有與中共合作的必要。換一句話說,國民黨的階級利益導向遠遠超過民族大義,這是客觀的事實,然而大陸方面,乃堅信蔣家「民族大義」不移,重視國共合作途徑來解決台灣問題。政策失准,不成氣候,現在反思,後悔莫及。

第二、著力國共合作之政策造成副作用,傷害台灣人民「二等公民」情結的問題。戰後台灣人民呻吟於國民黨專制獨裁統治之下,一直自卑於「二等公民」處境,與戰前日本殖民地統治下的「二等公民」相比沒有多大改善。若大陸對台政策只重視與統治者國民黨打交道,令被統治受壓迫的台灣人民感到委屈、解脫不了「二等公民」的悲情,甚至淪為「三等公民」的悲哀。這種政策只有擴大台灣人民對大陸的「離心力」,同時,不重視人民的這個姿勢又違背中共一貫堅持的大眾路線理念。歸根結蒂,雖然需要較長時間,基本上應該重視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同時應該重視黨外勢力動態,與黨外打交道。然而,當時台灣完全控制在國民黨之下,黨外勢力太小不起作用,大陸為權宜之計,非與國民黨談判解決不了問題,也是事實。可是沒有想到民進黨建黨14年就獲得政權。今天包括陳水扁、呂秀蓮在內一些新政權要員很多是當年受刑坐牢的人物。政策之失誤導致改善兩岸關係的難度更加一層,不能不深以為戒。

不過,話得說回來,1980年代後半一個時期,大陸改革開放有成,經濟快速成長,台人對大陸的看法顯然逐步在改善,兩岸關係露出一絲曙光。不料,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電視映像發揮巨大負面效果,大陸形象頓時極端惡劣化,兩岸人民互信的工作,前功盡去,10年難愈。

(2)1990年代對台政策的反思

這一段期間大要可舉出以下三點問題。第一、大陸沒有正面面對台灣政治本土化、民主化動態,沒有妥善處理這一股政治勢力與「台獨」關係的問題。台灣解嚴之後的民主化過程中,所謂「本省人」參與政治統治層的機會增加,表示一定的政治本土化。黨外,民進黨勢力化暗為明,有一定程度的擴大,但也露出其局限。本來政治民主化、本土化意識,根源來自於上開「二等公民」與「出頭天」歷史性情結。戰後台灣人為台灣光復=「出頭天」而歡欣鼓舞,二二八事件是人民反對國民黨「二等公民」待遇而抗爭,爭取「出頭天」的民眾革命運動,黨外民主運動也是抗拒「二等公民」爭取「出頭天」的民眾運動。這些都不等於「台獨」,而與「台獨」有別。其本質含意是台灣人要在台灣當家作主,這一點與祖國大陸的對台基本政策理念是一致的,本來應予鼓勵支持。然而由於繼續維持上開1980年代以來的對台政策,即以國民黨為主要談判對手的架構,致使大陸對此一動態感到「不好辦」,甚至看成與改善兩岸關係有對立關係,反而逼使「出頭天」的民眾運動與「台獨」運動結合在一起,更加「不好辦」。政策失誤的因果,擴大政治離心力的負面傷口。

第二、對李登輝的奸猾政治未作出有效措施,導致「兩國論」的禍害。李登輝從其特殊出身家庭和教育背景來看,是最具有濃厚「皇民精神」和媚日反華思想,是最痛恨外省人,痛恨蔣家和國民黨的本省人之老一代人。其政治生涯自始就左右搖擺不定、投機取巧。搖進國民黨,則面從腹背,掌權之後,口是心非,表統裡獨,搬用台獨分子的政治理念與理論,暗中拉攏在野黨民進黨、羽豐勢力基礎。然而,他上台時,大陸以為是蔣經國路線的適當繼承人,卻看不出其本質。姑不論蔣經國之用人以及國民黨本身的責任,且說大陸方面初期誤判其政權性格,當時未劍及履及加予有效阻止而造成兩岸關係的大步倒退。

第三、應該指出大陸在市場經濟化中一部分幹部的腐敗,給台人惡劣形象,影響對大陸的向心力。台灣人戰後飽受國民黨官僚欺搾老百姓的辛酸和痛苦。心裡非常痛恨當權者貪污腐敗。大陸社會風氣一切「向錢看」、一部分幹部授受賄賂腐化,使得往返大陸的台灣人看不慣,甚至受氣失望。不無遺憾,這也是兩岸互信不足,兩岸關係改善不前的一大社會原因,千萬輕視不得。

不過,這裡我們也應該指出,兩岸政治互信不足,主要來自台灣政治的可信性問題。台灣政治人物之言,巧言善辯、變化無常、輕如羽毛,實在令人難予置信。如李某人之流,從指向中國統一的國統會綱領到「兩國論」之豹變,太離譜了。台灣領導人的言行,到底信得過嗎?教人如何才能相信?老實說,十餘年來台灣領導人言行大奸巨猾,何談善意、互信之有?

綜合上述各節,我們要重新認識和徹底反省過去大陸對台政策之長短,今後正確針對頂門,大力「一推一拉」,即推開分離、反華勢力於中國領土主權之外,拉近台灣民心民意於兩岸互信敦親之中,促進兩岸和平統一。

今天,兩岸關係惡化到谷底,再壞下去就是兵戎相見,兩岸人民同是中國人,兩岸形勢除非外國勢力介入等萬不得已事體以外,要極力避開流血。難道台灣當局願意看同胞自相殘殺局面?難道新政權領導人不在意戰爭,不在意人民流血嗎?當前是兩岸關係的關鍵時刻,能不能否極泰來?其次來探討外國勢力介入台灣問題的要害所在。

三、美日反華勢力鼓舞台灣分主義的要害

首先,要徹底認識台灣分離主義的大後台美日的反華霸權本性。台灣與大陸,在政治上、軍事上的力量大小向來顯然非常不對稱。在經濟方面,大陸也已經比台灣佔優勢,兩岸經濟的不對稱正在逐步擴大。在這樣情況下,台灣分離主義之所以得以頑強拒統不談,莫非端賴美國為首的外國勢力庇護壯膽。試問,台灣政權如果沒有美國的軍事保護,則一天也不能存在,台灣實質上業已淪為美國的「保護區」,更何談「主權獨立的國家」之有。台灣分離主義挾洋天子自大。台灣當局就是依靠美國威武來抗拒兩岸統一,有恃無恐。可知兩岸關係背後的癥結就是中美關係〔註2〕

依我看法,美國的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的綜合國力確實是非常強大,無疑是當代世界唯一的單極超強國家。然而其作法,長期以來霸道成性,唯我獨尊。以歐美民主人權價值作為全球單一普遍準繩,在國際外交上,到處強加予他國。親疏雙重標準,實質上是自我利益至上,威武干涉他國的徹頭徹尾之霸權主義國家。就台灣問題而言,過去的是是非非不談,僅就1979年中美邦交正常化以後來說,中美雙方在建交公報上,明明記載承認(recognize)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認知(acknowledge)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可是美國這個國家對外說話不算數,建交公報發表不久,國會便貿然制定所謂的《台灣關係法》,裡面夾帶「兩個中國」或者「一中一台」之伏筆,規定武器軍售台灣,以便繼後隨時介入台灣問題。台灣分裂分子則依付此一《台灣關係法》所代表的國際反華勢力為後盾,時刻趁機策動兩岸分離〔註3〕

美國要在亞太地區稱霸,必要日本鼎力。日本自從戰敗不久的1950年代以來,對台灣問題暗中一直堅持「兩個中國」,或者「一中一台」立場,對舊殖民地台灣抱有死灰重燃的領土野心〔註4〕。近來,對大陸的快速發展,對中華民族的振興隆盛感到「威脅」。就台灣問題的利害而言,美日狼狽為奸、一拍即合。冷戰結束後,1996年的美日安全保障條約「再定義」卻竟然加強兩國軍事同盟關係,威嚇周鄰。1999年前半一段期間,日本與美國進一步締定TMD(Theater Missile Defence,戰區飛彈防禦)的共同開發計畫,聲東(北韓)擊西,目的在防杜「中國威脅」〔註5〕。同時候,日本國會又匆匆制定美日新防衛合作指針相關法案,其「周邊地域」範圍實質上包括台灣地區,是針對美軍在台海的軍事介入作支援準備的備戰法案,是一個露骨幹涉台灣問題的具體表現〔註6〕。接踵,李登輝便冒言「兩國論」來挑釁大陸。這是「蛇窟通鼠巢」的一系列有計畫之分離反華動作。

李某之如意算盤不外有二,一來是憑美日軍事護台體制進一步鞏固為屏障,冒賭大陸不敢輕意動武攻台,趁機鞏固「兩國論」的既成事實。二來當時中美之間以美國為首的NATO轟炸柯索沃和炸傷南聯中國大使館問題,兩國關係惡劣到極點,李某視為千載一遇的「良機」,想拖美國下水在台海打一仗,以期冷戰的再來而從中「保台」收漁翁之利。殊不知美國的亞洲以及世界戰略對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有必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兩國論」牴觸了美國的此一原則,李某誤算了,「兩國論」不得逞、弄巧成拙,被國際社會譏為「麻煩的製造者」。可要留意,唯有日本暗中叫好。在台灣問題上,美日之間暴露出戰略意圖的差異。

由是觀之,在台灣問題上,大陸如果沒有充實綜合國力,沒有具備強大軍事力量,沒有表示有充分力量自我解決台灣問題,則很難來抵制美日在亞太地區的霸權主義介入,很難粉碎台灣分離主義的陰謀詭計,很難以平和手段來完成中國統一大業。所以要解決台灣問題,不能放棄武力手段,是為要對付外國勢力干涉,擴軍備戰是外國反華勢力強加予我們的。以下將基於以上反思與認識,來探討台灣陳水扁政權上台對兩岸關係變化之初步看法。

四、陳水扁新政權的背景與意義

這一次台灣選舉結果,長期執政的國民黨政權下台,被弱勢民進黨所取代,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國民黨內部分裂。就是說,李登輝心胸狹隘,懷有陰謀,排斥異己,讓國民黨高層精英連戰和宋楚瑜自相殘殺,而令民進黨的陳水扁從中得到漁翁之利。第二、國民黨黑金政治,體質腐敗不堪,背離民心。第三,陳水扁爭取選票,大大修改政策訴求,淡化「台獨」色彩,走中間路線。不過即使這樣,陳水扁還不一定會當選。第四,李遠哲在最後關鍵,站出來挺扁,發揮李遠哲情結,讓相當一部分拿不定主意的浮動票流向陳陣營,才讓陳以微差勝宋。

在這過程中,宋陣營支持率的動態值得注意。綜觀民意調查的動向,宋支持率從開始一直領先。到後段,因興票案的打擊,從年底到年初,支持率逐漸滑下。但是,到最後階段宋陳之間乃旗鼓相當,難分上下。可見李遠哲情結所扮演的角色格外重要。李挺扁的理由有二,即第一,為要掃除黑金腐敗,非有政黨輪替難以辦到。第二、改善兩岸問題李願效勞。

由以上觀察,可知這一次台灣選民支持陳,主要是陳掃除黑金腐敗,對兩岸問題未必有多大期待。這一點主流民意很重要,就是說,陳若要搞台獨,則就背離台灣民意。陳水扁初步表示不願受制於民進黨「台獨綱領」,強調要當「全民總統」的意思表示,其背景之一,應該在於此。

雖然如此,這一次陳水扁當選和政黨輪替對今後台灣政治生態具有非常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其意義概略有以下四點。

第一、國民黨的下台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意義匪淺。就是說,國共鬥爭的歷史從此告一段落,同時,要透過國共合作來解決台灣問題的路徑幾乎完全消失。在可預見的未來,很難看出國民黨再執政的可能性。因為台灣民眾痛恨國民黨黑金腐敗的感情,從台灣光復以來,根深柢固。除非宋楚瑜復黨,連宋攜手重建國民黨,這個可能性並非完全沒有,但是就是因為宋深知民眾意向,短期間復黨未必有利。尚需觀看今後形勢的演變。

第二、具有「台獨綱領」的民進黨執政,帶來最大危機與轉機的新局面。民進黨到底獨不獨,形勢一下走到一個臨界邊緣。這是民進黨的頭一次搞「台獨」的機會,也幾乎是最後一次機會。今後一段時間,台灣將面臨「台獨」危機時刻存在的形勢。然而,民進黨這樣一個機會若又獨不起來,它的「台獨」招牌就不得不失靈,以後人民也不再相信民進黨唱「台獨」。台灣經過這一段過程,而後來談兩岸統一問題,比較有說服力而民眾心理也容易接收,人民心甘情願。

第三、領導人和領導層新舊年代交替,帶來新作風。李登輝個人「皇民精神」和媚日心態很重,那年代包括本人在內的老一代台灣人,多少都有這種日本情結,成為兩岸互相和善意瞭解的心理障礙。陳水扁一代人,完全接受戰後中國文化教育,其精神面貌和思考方式與老一代必不同,作法當然也會不一樣。至於李登輝路線的問題,未必會全面繼承,有待觀察其變與不變之別。

第四、陳水扁的當選,從其個人的身世背景和個性因素,給台灣民眾帶來一種「出頭天」的感受,受到廣泛的肯定。陳為貧農家庭出身,學優而反,坐過牢,具有義俠清流的形象。比起連和宋兩人上層家世,陳先天具有草根性、本土化和民粹性和親民的條件。不過,依據這一次選舉結果來說,他的這個優勢應該局限於南部地方,中北部民意對他保持距離。這一點事實,希望陳水扁要謙虛而切身體會民意主流的所在與民心的走向。

五、唯有一中原則台灣人才能真正實現「出頭天」,台灣才能長榮久安──結語

陳水扁新政權的班底中,諸多分離主義者和「兩國論」者登上政要當權。然而,一時人馬不足,也留用一些國民黨原有人才。看來是一個沒有理念共識的「雜牌」內閣。不過,「資政」「顧問」之類的外圍,則論功行賞,老牌台獨分子「群星雲集」,比比皆是,這一批人,處處將成為扁政權改善兩岸關係的絆腳石,同時,多頭失控或者趁機冒「獨」的危機性不能說不高。一方面,當權務實,傾聽民意,審時度勢,則一部分人也有修改意識形態,謀求進步,改善兩岸關係的空間和餘地。聽其言觀其行,提高警惕,而防患於未然。

總而言之,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中國人民絕不容台灣成為美日霸權主義為首的世界反華基地,也不容台灣分離主義出賣國家,背叛民族。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都是中華民族的骨肉親,我們要深深記住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所受的欺辱與苦難的歷史,不要忘記千萬先代先烈前仆後繼為國家民族的獨立自強所付出的血淚和犧牲之事跡。當今,儘管有多元的制度、價值、意識形態,但是中國人不應該再借用任何理由自己再搞分裂。即說,中國不應再分裂,不可再分裂,也不容再分裂。由是我們要與台灣分離主義劃清界線,要與外國反華勢力鬥爭到底。特此呼籲台灣新領導人認清大是大非,趕緊回到一個中國原則,不是未來而是現在。兩岸復談要有原則,堅持一中原則,才能解決問題,應早勿拖。

台灣的當權來自選舉,因此今後民心與民意的趨向格外重要。台灣人的最大願望一向是「出頭天」(當家作主),安全和繁榮。為要達到這個目的,本人在此要強調,第一,台灣人要「出頭天」,則一國兩制是最佳方式,實質上比聯邦制或者邦聯制更佳,更適合於中國的國情。一國兩制方式就是要保證台灣人自己管自己而當「一等公民」,保證在一個中國之下台灣人的真正「出頭天」。當今台灣處處附庸美日、台灣人依人籬下,仰人鼻息,實質上仍然是「二等公民」,台灣人沒有真正「出頭天」。

第二、台灣人要安全,則一個中國原則,和平統一,才是確保長久安全的唯一方向。今日台灣沒有美國的保護就感到沒有安全。依賴美日威武嚇阻與大陸敵對,而來獲得台灣安全、則台灣永遠沒有安全。因為美日不可能永遠武力保護台灣,所以這樣下去台灣人永遠得不到安寧。在一中之下,與大陸和平統一,台灣人才能真正久安無憂。

第三、台灣人要繁榮,則以大陸廣大市場為腹地,兩岸經貿分工合作,互補互惠,才是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的最佳架構,這個道理已有事實證明在先,勿庸贅述。現在兩岸應該立即三通,及時加入WTO,擴大互補合作關係,這才是台灣長久保持繁榮的最佳道路。

以上的道理非常明確、切實而可行。可是當今改善兩岸關係的核心障礙,除去外國勢力不談,則在於台灣人對大陸的「互信」不足。遺憾的是這些不信感,俱多來自過去台灣當權者和一小撮分離主義者危言聳聽,欺騙人民,有意製造出來的。難道大陸都沒有進步嗎?都沒有可取之處嗎?難道台灣人還想繼續聽信這些分離主義的話,而來拒絕一中原則、拒絕一國兩制,和平統一,非讓兩岸同胞兵戎相見不休嗎?

時代在變,形勢也在變,我們已經來到21世紀。台灣人應該拋棄反共意識、拋開冷戰思維,好好想一想自己的未來,想一想兩岸的未來和全體中國人的未來。同時,好好重新認識過去,展望未來。大陸不斷在發展,中華民族不斷在振興、祖國大陸欣欣向榮,未來前途光明似錦。進而,認同一個中國原則,推動兩岸和平統一,這才是台灣人百年來打拚爭取「出頭天」,確保安全與追求幸福的光明大道〔註7〕

〔註1〕蕭喜東《20年來的對台政策需要檢討》,《左翼》第7號。這一篇文章一段話,恰好描出了我的這一個反思久悶的感受。容我整段摘錄如下。「80年代台灣的民主運動、實際上是台灣民眾自己解放的努力,是二.二八台灣人民起義的繼承者,它具有發展出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人民運動那樣的潛力。缺少了必要的支持和配合,這個潛力就不能發揮出來。然而,當時我國(指大陸)領導人的對台政策,不但不是去支持和配合,而是在往相反的方向用力──」(同上,32頁)
〔註2〕請參閱拙文《中米關係の展開──台灣問題を中心に--》《現代中國》第74號,日本現代中國學會、2000年7月。
〔註3〕請參閱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744-482頁。本書為此一領域的代表著作。
〔註4〕陳肇斌《戰後日本の中國政策--1950年代東アシア國際政治文脈》東京大學出版會,2000年。本書為東京大學博士論文的刊印本,是具有高度水平的學術論著。其第二章主要在論述1950年代,在吉田內閣之下與台灣蔣介石政權締定的日華和約之性格,論定日本戰後的中國政策,自始一貫採取「兩個中國」或者「一中一台」的外交立場與戰略(77-79頁)。關於日本對華賠償問題,則認為日本當局的想法是以放棄在華日產來作賠抵消(82頁)、日本右翼人士一般所說的對蔣介石之「以德報怨」之「感恩論」,是表面文章,藉口對一般人說明日本擁護中華民國(台灣)之正當性,以便推行「兩個中國」政策之實(104頁)。進而,陳氏論證點出,吉田與其核心幕僚(松本重治)等人所策畫的「日台連合王國」構想。即日本堅持「兩個中國」政策的目的,在於將來蔣政權消失之後,與親日台灣人的新政權構建「日台連合王國」(94-107頁)。另者,此一陰謀與當時美國杜拉斯之「兩個中國」政策並不相關。吾人不禁發覺50年前,戰敗不久的日本之對台政策與野心,與最近的台灣政治動態,特別是「兩國論」或者「聯邦論」、「邦聯論」等有一脈相承,「臭氣相投」之處。
〔註5〕請參閱拙文《日美霸權主義的防盾TMD之虛實》,收錄於「跨世紀亞洲人民反對美日帝國主義運動」國際研討會議(台北)、1999年7月26日,9-14頁。
〔註6〕請參閱拙文《日美安保新指針的霸權本性》,《海峽評論》第105期,6-10頁。
〔註7〕請參閱拙文《一個中國的方向才是台灣長榮久安的大道》,《海峽評論》第112期,2000年4月,56-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