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夫
(美國天主教大學社會系教授)
李哲夫
(美國天主教大學社會系教授)
台灣新政府成立才三個月,百廢待舉,對內要落實競選期間承諾的支票。關於兩岸關係要如何走出一條「新中間路線」。在這些都未明朗之前,阿扁做為最高領導,帶領近二百人的隨員,浩浩蕩蕩地出訪幾個加勒比海島國、中南美和非洲又小又窮的「邦交國」。如果這是為了送交銀錢以「鞏固邦交」,實在不必那麼隆重,派個代表送貨即可。莫非是新政權要為自稱「主權獨立的國家」來藉此自我壯膽吧。
阿扁團隊的「跨洲之旅」,偏偏又選擇要到美國過境。8月13日飛抵美西洛杉磯休息15小時。這短暫的停留,美國國務院小心翼翼地不准阿扁做任何公開的政治活動。美國三、四位一向以醜化中國,「反華」當遊戲的眾議員想藉此安排「私人」會見,來刺激北京,也沒能得逞。阿扁在美國當局的壓力之下,只得主動向要求見面的眾議員「婉拒」會見。為此,此地《華盛頓郵報》還出面打抱不平。有趣的是它社論的題目是「壓扁台灣」(Snubbing Taiwan)。阿扁到美國來,自討「壓扁」。
口口聲聲,要台灣有尊嚴,阿扁這次親身體驗一次這樣的「國際關係」的遊戲,到底「尊嚴」多了一點,還是少了一點呢?這次兩周的折騰回到台北之後,阿扁實在應該嚴肅的檢討,這種自討沒趣的主意,到底來自那類幕僚呢!
再者,北京在「5.20」聽了阿扁之言,反應是「善意」是假的,沒有真的「誠意」。對於阿扁這次出訪「觀其行」,更明白了阿扁的「新中間路線」,實際上已經「偏獨」了。這樣怎麼改善兩岸關係,「永久和平」呢?
所謂「一個中國原則」,即使不問是什麼政治內涵,重要的精神內涵就是「中國人的主體性」。立足於中國人的基本利益出發來辦事。偏離這樣的精神支柱,就會有捨近求遠的行動,不在兩岸關係上求發展,而跑到中南美、非洲去撒銀子,買「邦交」。不惜傷害中國在國際上應有的地位。看不見兩岸中國人共同協作的可能,在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為和平、穩定、繁榮、進步作出貢獻。
當今已跨入新世紀的門檻。全球60億人口,在亞太地區占一半。而中國兩岸四地的人口又是佔到亞太地區的一半,亞太地區的經濟規模已經相當於美國的經濟總產值,約為世界總經濟的五分之一。由於此一地區的發展、快速的經濟成長率,亞太地區將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和消費市場,同時也是最大的投資市場。
中國的經濟建設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也就是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經濟新秩序的關鍵。經濟建設需要和平、穩定的環境,而台海兩岸的政治關係也就成為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關鍵問題。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措施是它全球安全戰略的組成部分。至今,美國對華政策,包括對於台海局勢的介入仍有兩方面的爭辯。一方面把中國國力的壯大看成是對於美國超強領導的威脅。因此主張想方設法遏制中國大陸的發展,包括在台海維持可取可予的緊張形勢。另方面,把中國的經濟成長看成為重構世界新秩序的機會。中國大陸的繁榮不僅供給一個重要的經濟市場。同時,中國也可能成為美國在亞太戰略的合作夥伴。從此一看法,兩岸和平統一,並不一定與美國的利益相互矛盾。
台灣與大陸,要分要合就要在美國對華政策的兩手措施,選擇其一。要分,繼續收買落後冷戰思維的少數美國議員,挑撥中美關係,包括武裝台灣的升級,傷害中國人的感情。等到美國的利益倒向大陸,落得個「麻煩製造者」的臭名。要合,則改弦更張,回到中國人的主體性,兩岸事務中國人自己處理,向美國人表達台灣的民主發展,有向美國學習的部分,但並不存在於美國的卵翼之下。台灣的發展與繁榮也是中國人自己的努力和進步。台灣的中國人能,大陸的中國人也能。美國不必擔心台海兩岸和平統一是合起來對抗美國,而是世界大和解,共同繁榮的進一步保證。
今年7月,有機會到台北參觀訪問幾天。台北給我的印象是文明有明顯的提升。自從捷運工程完成,台北的交通秩序大大地改善,人們的精神面貌也少了一些焦慮。在乘坐地鐵的扶梯上,有人要循左邊超過你,會對你說「對不起」,公共交通的服務員,態度親切,還會對你說「謝謝您」。對於台灣近年來的市民文明的提升,阿扁當過台北市長,當然可肯定有他的貢獻。畢竟,搞政治就是為民服務,使自己的行政管理,讓百姓得到好處,為百姓創造更多成就的機會。
台灣阿扁的新當局,也應該以同樣的眼光來處理兩岸關係。對百姓有好處的就做,不要盲目地跟從狹隘的利益團體搞政治賭博,台灣人要有尊嚴,否認自己是中國人沒出路。要驕傲地認同中國,與對岸的中國人協商合作,主動地問說:「我能為中國做什麼?」在國際上,才不至於給人「越壓越扁」。◆
社論
中國與日本
國際政治與兩岸
統一與「一個中國」
澄社及新政府批判
李登輝批判
「白色恐怖」秋祭
出版
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