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主義者的兩套邏輯
經過了選後的緊張,兩岸關係似乎平靜了下來。一向樂觀的台灣分離主義者因而更為堅信,中共盱衡世界局勢之後,已經很理性地接受民進黨的登堂入室,慢慢地要將關注的焦點,從兩岸關係轉回到國內的的發展問題上。久而久之,兩岸分離勢必可以水到渠成,最樂觀的人於是還預測說,中共不但將接受台灣是獨立於中國之外的主權國家,甚至還會有所贊助。
讓分離主義者感到樂觀的跡象之一,是大陸即將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這個組織之下,北京不得不全心全意地來替其國內產業發展升級努力,而台灣進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更可以誠心誠意地來幫助大陸適應新的發展,兩岸於是會形成一種所謂的「經濟中國」。北京領導人在這種軌道中的時間一久,便不會再認為政治上的台獨有什麼不好,反正兩岸經濟已經發展成為一體,這時若要為了台獨而開戰,實在說不過去,不但摧毀兩岸的經濟合作,更將傷及大陸自己的經濟動脈。
不過,分離主義者所期盼的經濟中國,其所依據的是某種追求發展的自由主義理性,那是不是可以用同一種依據,來說明此岸也存在一個理性的台灣呢?事實上,人們在台灣所耳熟能詳的邏輯,卻又好像完全不一樣。分離主義者一再強調的是,台灣已經站起來了,台灣人民也已經站起來了。不少分離主義者並鼓吹要有不惜一戰的決心,為的就是追求台灣永久獨立於中國之外。
再看政府的政策,像戒急用忍的政策,就絕對不是從經濟的角度來著眼。採用同樣邏輯的政策論述,還有包括對台商徵收國家安全捐,禁止科技公司赴大陸設晶圓廠,停辦大陸學歷認證,拒絕大陸新娘在等候配額期間有工作權,反對開放大陸勞工來台等等。
更重要的是,台灣在經濟發展起飛以後,對於自己的認同問題,不但不是愈來愈淡化,反而還是愈來愈敏感。似乎在社會生活逐漸富裕之後,政治人物更加地在利用國家認同的問題來吸引選票,領袖們最關心的議題也是國家認同。像呂秀蓮副總統,幾乎在所有的演講場合,不論是否與當時的主題直接有關,幾乎都會提到國家認同的事。
假如台灣人在經濟發展好了以後,對認同方面的需求提高了,為什麼分離主義者會期待說,假如大陸的經濟發展好了以後,就會對台獨的敏感度降低呢?假如台灣為了為創造人民的獨立主權意識,而寧可犧牲經濟交流帶來的好處,為什麼分離主義者會期待說,大陸會因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在統一問題上漸行漸緩呢?
一個人我分際渾沌的人情社會
更矛盾的是,多數的分離主義者似乎都同意,台灣不能和大陸統一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台灣已經是個理性的自由主義社會,而大陸仍然是個落後的極權社會,強行統一的結果,會造成台灣民眾的損失。然而在評估大陸對台獨的態度時,卻又用一種自己熟悉的理性來推測彼岸的動機。
換言之,對許多分離主義者而言,大陸是不是理性,要看討論的問題是什麼。假如問題是台灣要走統一或獨立的路線時,大陸就被認為是個不理性的社會;但假如問題是北京會不會接受台獨時,大陸就變成是一個經濟理性主導的地方。
除了在邏輯上的反反覆覆之外,更重要的一個盲點是,分離主義者說不清楚什麼叫做理性?對分離主義者而言,追求台獨是理性的,因為台獨被描述成是一個自由社會裡人們自己決定的價值。但在大陸,反對台獨卻被認為是不理性的,故只要經濟愈是發展,人們經濟理性愈是強,則對台獨進行反制的需要就被相信會愈低。
其實,大陸的理性和台灣分離主義者的理性頗為相同,那就是,當物質生活愈是滿足的時候,人們愈會感到精神生活的空虛,則像國家認同或民族尊嚴之類的論述,反而更容易佔據人心。台灣自己的經驗說明了,自由主義學說並不會隨著經濟發展而一路攀升,它可能流行於一時之後,形成一股反動的力量與之抗衡,從而鼓勵了人們思索一種屬於本土的、歷史的關懷角度。
自由主義的學說尚且如此,更別奢望自由主義的實踐會落實在大陸。先想想看台灣自己,是不是自由主義的學說與實踐,在台灣是線性地朝西方國家的模式堅定不渝地前進呢?非也,像分離主義者自己所提倡的國家發展目標,就顯然不符合自由主義那種以個人為思考起點的習慣。如果再深入去觀察學校裡老師們的身教與言教,社會上耳濡目染的,恐怕還是一個人我分際渾沌的人情社會。
此外,台灣政壇沒有尊重個人的文化,政府機關運用公權力介入隱私的實踐,比比皆是,到了選舉期間,更是無以復加。經濟方面的例子是,股票市場上人頭充斥而習以為常,對自由主義最重視的財產權,台灣社會則發展出各種加以顛覆的巧妙手段。這些手段在大陸建立市場秩序的進程中,正變本加厲地出現,其中台商不規範的商業行徑,也對這個不自由的市場經濟秩序貢獻了不少。
這樣看來,分離主義者所寄望的經濟中國,即使真的逐漸發生,也不代表身於其中的兩岸人民,在言行上就會變得更加地符合自由主義的經濟理性。遑論台北政府還在分離主義者的主持之下,阻撓經濟中國的出現。
但是,分離主義者即使這樣邏輯混亂,一廂情願,仍然可以讓我們學習到某些重要的信息。不是說他們的表現不重要,而是說他們對台獨的執著,已經可以到達這樣混淆視聽的地步。混淆的還不是他們想要說服的對象,而是他們自己。在這裡,人們豈能不警惕到,大陸上的民族主義者想必也是陷在同樣的情緒之中,只不過民族主義者的情緒,指向一個與分離主義者完全相反的方向。
分離主義者講的功能主義
經濟中國的說法,是套用了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功能主義學派,即相信交流可以改變政治。不少大陸學者其實很信這一套,用這個理論在勸自己的政府,應該要積極改革以能符合世界規範,與世界經濟體制接軌。批評他們的人說他們太理想,沒有看清楚功能主義理論中隱藏了帝國主義和平演變中國的圖謀。誰對誰錯當然還難定論,不過裡頭的矛盾情緒展露無疑。
矛盾的兩端分別是政治與經濟。分離主義者要用理想主義的經濟交流為手段,攫取國家主權獨立的果實,但卻苦無證據說明,為什麼彼岸在經濟交流之後,願意放棄在國家主權問題上繼續做文章。而民族主義者要靠經濟交流來強國,但卻在交流活動中感到一種要被繳械的恐懼。
假如分離主義者把功能主義看成為工具,民族主義者把功能主義看成為必要之惡,他們到底是會被功能主義所一起吞噬,還是會不自覺地共謀來扼殺功能主義呢?萬一功能主義不能幫助台獨,反而造成台獨意識的模糊,那推動經濟中國的目標不就泡湯了嗎?但假如台獨意識不會因此而模糊,那怎麼可能容許經濟中國自然出現而不加干預呢?政府對台商的抑制,不就是這裡最好的註腳嗎?
所以說,分離主義雖然在邏輯上好像贏定了,即大陸的不理性是台灣應該追求台獨的理由,而大陸的理性是台獨會成功的理由。但在實踐上,阻撓著這樣的發展的,正是分離主義者自己的戒急用忍。除非,他們先騙自己說,我們不要台獨,我們只要功能交流,等達到經濟中國的境界時再告訴自己,我們是騙人的,我們要的就是台獨。對他們最大的威脅是,他們會忘記自己當初是騙自己的,所以也就忘記在經濟中國問世之日,宣告台獨。
經濟交流中模糊了獨立目標
民族主義者站在一個相對有利的論述位置,因為他們相信,功能主義者鼓吹的經濟中國有利於民族統一。對他們而言,假如功能主義的結局是分裂,表示台灣違反了功能主義。台灣既然不受限於功能主義帶來的統一條件,為什麼大陸就會自縛於錯誤的功能主義,騙自己說統一已經水到渠成?民族主義者大可以用功能主義之名行民族主義討伐之實。
分離主義者寄望於經濟中國的是,北京把統一的目標淡化了。假如分離主義能證明,他們自己在邁向經濟中國的過程中,也會對分離主義的台獨目標日益模糊,那他們的邏輯就說得通了。但他們這種邏輯,是建立在自我毀滅的預期上,故恐怕很難能從這個角度來論辯。然而,正是在這一點上,分離主義者恰恰是最有見地的。◆
社論
中國與日本
國際政治與兩岸
統一與「一個中國」
澄社及新政府批判
李登輝批判
「白色恐怖」秋祭
出版
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