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枝與統戰

解讀錢其琛「江八點」七週年講話


一月二十四日,中共副總理錢其琛發表「江八點」七週年講話,國內外反應熱烈,咸認為是對民進黨罕見的「善意」喊話,甚至有美國媒體認為是中共願意放棄「一中原則」與民進黨政府談判三通;但也有台獨報紙認為,那只是對民進黨進行分化的統戰喊話。究竟「錢講話」是「橄欖枝」還是「統戰」,仍然莫衷一是。「錢講話」究竟有無新意,有無善意,我們則願作以下之分析和解讀。

據我們長期對中共對台政策的觀察,中共一直包含著二個戰略觀點的思考,一個我們稱之為「搶灘論」,即立刻打開兩岸直航三通,促進兩岸人民的交流,消除兩岸人民的敵意,以便政治上的和解和統一。

從台灣四百年的歷史來看,台灣問題一直是中國勢力與外國勢力的角力。鄭成功驅逐荷蘭人;「甲午戰爭」馬關割台;八年抗戰台灣光復;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兩岸分裂至今,莫不是外國勢力與中國勢力的較量。

抗戰勝利伊始,台灣就出現了以美、日勢力為背景的台獨運動,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雖兩岸分裂,但亦代表了舊中國勢力統治台灣。可是,兩岸隔絕,新中國的勢力一直被阻絕於台灣之外,在台的舊中國勢力得不到新中國勢力的補充,逐漸消失之中。國民黨經過了代表日本勢力的李登輝之後,終於失去政權,台灣落入代表美日勢力的民進黨之手。這也就是自李登輝之後,民進黨上台,之所以極力推行「去中國化」的原因,乃在於徹底剷除一切的中國勢力(影響力),才能達成在美日勢力下完成台獨建國的目的。否則,台灣終必像香港一樣,在英國統治了將近一百六十年後終於回歸中國。

所以,我們看到自一九七九年元旦《告台灣同胞書》,及爾後的《葉九條》,即以「三通」作為兩岸和平統一首要達成的目標。

中共排除一切的困難和障礙,亟於三通,讓中國勢力進入台灣,以便與美日勢力較量爭逐,即是為「搶灘論」。這並不是「一中原則」的放棄或鬆動,而是在台灣當局不必承諾「一中原則」下,開放兩岸三通,讓中國勢力得以搶灘登陸台灣。

自李登輝以來,也很清楚,一旦兩岸三通,兩岸人民同文同種,民間社會一定會迅速的整合起來,台獨便沒有可能了。現有香港居民,包括董建華在內,有多少人是一九四九年因反共逃離大陸到香港的,但長期來,香港與大陸民間交流無阻,香港人可以反共,但在政治上的獨立,一直不能成為有影響力的一群。所以,自李登輝以來台灣當局對付「三通」的策略即為「以兩換三」,要先確立兩岸兩國的法理地位,才肯開放兩岸三通。

「錢講話」雖然沒有要求台灣當局承諾「一中原則」即開放兩岸三通,但其原文為「實現兩岸直接『三通』,勢在必行。盡快實現兩岸直航,是台灣廣大同胞尤其是業者的殷切期望。當前,可由民間行業組織就通航問題進行商談,達成協定,盡快通起來。」

「可由民間行業組織就通航問題進行商談」,並不表示,在台灣當局不承諾「一中原則」下,恢復兩岸官方代表或兩會的談判。所以,一月三十日,國台辦發言人張銘清說,在目前台灣當局未承諾「一中原則」和回歸「九二共識」之前,兩岸仍然「看不出任何可以恢復會談的跡象」。「民間行業組織」的商談,仍然是「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的商談,那是九七香港回歸之後的通航談判模式。

張銘清還說「撼山易,撼一個中國難」。自一九九六年,李登輝宣佈「戒急用忍」之後,相對於李登輝,中共的對台政策也似乎發展出一套「憋尿論」的戰略思考。由於大陸經濟的不斷上升,產生了對台灣經濟強大的磁吸作用,「戒急用忍」根本無法有效阻止台灣企業和資本向大陸流動,兩岸經濟交流所滋生的問題,不透過兩岸官方商談,台灣當局單方面無法控制。尤其,台灣是一個外向性的經濟體,並不能僅依賴內需市場而獨立自存,以往台灣經濟是掛靠在美日經濟而不斷上升創造「經濟奇跡」的,美日經濟成長停滯,大陸經濟不斷成長後,台灣的經濟成長,張榮發沒說錯,必須要轉向「依賴大陸」了。

「憋尿論」乃在於兩岸比賽,看誰先憋不住,果然,王永慶、張榮發、高清願、張忠謀,台灣的主要企業紛紛告急,企業的壓力當然會轉嫁到阿扁政府的身上。北京當局當可利用大陸經濟不斷成長的優勢,對台灣經濟強大的磁吸作用,壓迫台灣當局在政治上屈服接受「一中原則」。

在「搶灘論」和「憋尿論」的兩條思考路線下,「錢講話」的「善意」乃在於北京不承諾放棄「一中原則」,也不要求台灣承諾接受「一中原則」下,為台灣的經濟提供一條活路,北京亦可達到三通搶灘的目的,這正是一個「雙贏策略」。如果要說這「「雙贏策略」也是統戰,這應該是橄欖枝的統戰。但是,這個「雙贏策略」,台灣當局只理解到其「善意」,至今尚看不到有接受的意願。尤其是小布希二月二十一日訪華,只強調《台灣關係法》,故即使不必承諾「一中原則」,即可取得兩岸三通以活絡台灣經濟,台灣當局能開放三通的希望還是渺茫。

在「錢講話」中,我們還特別注意到了一個被加強的新趨向,那就是「我們充分理解他們(台灣同胞)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複雜心態,充分尊重他們的願望和要求」。有了「理解」才有「尊重」,才有了中共中央對台政策講話中以往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兩段話,那就是「長期以來,台灣同胞為擺脫殖民統治、反抗專制壓迫、實現當家作主願望,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和「台灣被宰割、被殖民的歷史將不會重演,違背台灣同胞意願的專制政權將不會再現。」

在以往中共中央的對台文件中,近幾年來講到台灣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愛國主義傳統有之,但講到「反抗專制壓迫」、「違背台灣同胞意願的專制政權」則罕見。「專制壓迫」和「專制政權」當指光復後的國民黨統治而言。

有了「理解」和「尊重」後,才有「兩個區別」,一是「廣大台灣同胞要求當家作主,與極少數人搞『台獨』是有本質區別的」,一是「廣大民進黨成員與極少數頑固的『台獨』分子是有區別的」。第一個「區別」,其實在一九九三年,中共國務院發表的《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即曾說過:「台灣同胞要求當家作主管理台灣的願望合情合理的、正當的,這不同於『台灣獨立』,更與極少數堅持要走『台獨』道路的人有著根本的區別。」至於第二個區別則是「錢講話」的「新意」。民進黨是由長期的黨外民主運動發展來的,在民進黨內也不是鐵板一塊都堅持「台獨」的,許多民進黨員是受到了「台獨」的裹脅在民進黨內的,所以,我們也不時聽到民進黨內有放棄「台獨黨綱」的呼聲。有更多的民進黨的支持者,更是因為不能接受國民黨的「專制壓迫」,別無選擇的選擇了反對國民黨的民進黨而已。真正堅持「台獨」的,歷來民調不過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二而已,去年甚至有民調跌到百分之三。有了這「兩個區別」才區別了「台獨」與「台灣人民」,才落實了「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老實說,自一九七九年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或更早追溯到五○年代的「一綱四目」,中共的對台政策多著重在「寄希望於台灣當局」,雖也言「也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但多聊備一格之義。因為「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台灣當局」在二○○○年以前都是國民黨當局,而諱言「專制壓迫」和「專制政權」。再者,「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與「寄希望於台灣當局」是具有內在矛盾性的。所以,長期來,中共曾寄希望於蔣經國,不意蔣經國猝死了;曾寄希望於李登輝,結果被李登輝騙了;曾寄希望於連戰,結果連戰落選了;難道還能完全寄希望於台獨的陳水扁嗎?「錢講話」區別了「台獨」和「台灣人民」,才能真正找到「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台灣人民」。

但「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之餘,「錢講話」還是沒有完全放棄「寄希望於台灣當局」,而言:「民進黨應該更多的為台灣人民的福祉著想,徹底放棄『台獨黨綱』,以真誠的態度發展兩岸關係。」民進黨阿扁政府還是有機會的,不能再把兩岸關係惡化、台灣經濟衰退的責任推卸給「中共打壓」了。

中共當局也應當切實瞭解,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有和平統一的選票,才有和平統一的政客;有能寄予希望的台灣人民,才能落實「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錢講話」已把「台獨」和「台灣人民」做出了區別。至於中共能如何爭取台灣人民,落實「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我們則願「聽其言,觀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