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希總統大陸行與美國對華(包括台灣)政策走向之我見

熊玠
(美國紐約大學政治學系資深終身正教授)


因截稿日期之限,本文完成在美國布希總統二月二十一至二十二日訪華之前夕。雖然在本期出版時布希總統已完成訪華之行,但文中預測與事後發展似乎並沒有太多出入。附加的「歇後語」不僅是對文中已寫的加以確認,並指出何以會言中。請讀者注意。編者

導 言

一般人均以為布希總統對華政策趨向緩和,是因為9-11後進入反恐怖時期才開始的。這樣說法充其量只對了一半。其實,布希對北京態度之調整,應該說是與他個人年來在國際事務上的長進有更大的關係;而9-11後美國需要爭取更多國際上反恐支持,只不過間接起了推波助瀾作用而已。抓住了這點,才可抓住爾後美中(包括美台)關係走向的玄機。

誠然,布希總統上任之初,他的兩大標誌即(一)任意撕毀條約,與(二)篤信我行我素的單邊主義(對此點,連歐洲盟邦均表反感)。而此種心態也表現於他初期對中國大陸的立場。譬如他自競選開始,即誓言中國是美國的戰略對手。因此故,遂有他那早期不惜盡任何力量保衛台灣之豪語(不論美國是否真有為了台灣不惜與中國大陸火並的決心)。儘管如此,事後證明他的對台政策,並沒有超出美國自尼克森以來六位總統一貫政策的窠臼,更沒有離開《台灣關係法》中的「一個中國」與反台獨的兩大前提。正因如此,所以布希總統上任不久就提出三個「如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果台灣因搞台獨而引起了一場台海戰爭,美國決不致插手。此點又經過國家安全顧問萊思女士借日本NHK電台訪問之際,重複再詳細宣佈了一遍;並特別指出這點是《台灣關係法》中蘊藏的一大「曖昧」,現在布希政府認為兩岸關係已經嚴重到使美國不能不說明白了。

布希總統對中國大陸立場轉移始自去年四月撞機事件

早在9-11以前,去年四月初海南島外上空EP-3撞機事件,是布希對中國問題第一次真正深思與反省的機會。雖然他認為北京處理該案態度軟弱是始料未及,但他同時也體會到對「中國威脅論」應該認真檢討。再加上他已注意到台灣正在發展「境外作戰計畫」,有潛在拖美國下水之危險(就是因為如此,他才做出不批准「神盾」出售台灣的決定)。自此後,布希政府明確採取了不反對中國大陸申辦二○○八奧運會,更不刁難阻礙中國(大陸與台灣)加入世貿組織(WTO)。這些都跟他在中國問題上的反思有關。9-11事件只不過更加強了他覺得不宜輕率與中國大陸作對的信念。他的對華政策,也因而比以前更有了焦點與有具體方向。

誠然,在9-11以後,布希深深體會到反恐大業不能只靠美國一己之力;必須聯合世界上主要反恐力量,以求達到防止核化武器擴散、恐怖分子洗錢與流竄,以及各國間交換反恐情報等當務之急。這些都不是找到幾個中亞小國(譬如塔吉克斯坦等)提供空軍基地就可解決的。何況,基於中共一向以第三世界為重,而很多第三世界(包括阿拉伯以及回教國家)亦似乎以中共馬首是瞻。譬如曾為美國在阿富汗境內反恐戰役中提供大量戰略性合作之巴基斯坦,即是中國在南亞的忠實盟邦。所以,布希體會到需要將中國從以前他想當然認為「可能戰略對手」的框框釋放,並且爭取它成為美國之「可能的戰略夥伴」。這樣的想法,正是符合現階段一般美國人認為在反恐大業中之最高國家利益。故美國各大智庫(包括友台者在內),幾乎是無人可表示異議的。我們應該注意:由布希總統這樣的立場轉移,更證明了美國的對華政策,完全決定於美國自身利益,絕非以台灣或中國大陸意志為依歸。布希總統特為挑選了在同樣是共和黨籍的尼克森總統訪中國大陸三十週年的日子到達北京訪問(同樣是二月二十一日),更令國會某些友台議員無法找岔了。

訪華行之議題最主要為「交心」摸底

布希總統訪華時討論的議題,均與今後中(共)美關係的走向有直接關聯。一般媒體的事前揣測(後由國務卿鮑爾證實),認為人權、宗教自由及核化武器擴散等會是突出的議題。其實,這些只是在談論中可以輕易帶過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中美戰略對話。布希總統與江澤民主席談的問題,有短程、中程與長程之分。第一,短程方面,有牽涉中亞與中國新疆防恐問題,以及雙方加強防堵偷渡人口等事項。另外就是朝鮮半島的安穩、特別是北韓的核武器發展與其領導人之企圖。第二,中程問題,莫過於台灣之走向與兩岸關係前景。另外還須加上如何防止愛滋病的煩擾。第三,遠程,即中國大陸在二十一世紀可能扮演的國際角色與其自身戰略打算。

以上的短程及某些中程問題,含義很清楚,無須贅言。故僅第二類(中程)議題中的有關台灣問題,以及第三類(長程)議題,需要略加詮釋。

先談第三類議題。由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際上經濟學家們鹹以為這將加速中國整體經濟之發展。最近,處於歐洲由三十國家(包括境外有美國在內的八個非歐洲的發達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有一項驚人研究報告稱:中國將於二○一五年有可能趕上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這個時間定得比以前任何其他類似的樂觀預測均更早。而美國近來很多官方文件常用二○一五年作比照的日期。甚至國防部長在國會作證時,也用了二○一五年作美國戰略部署計畫之時間標竿。如有人質問是否OECD估計過於太樂觀,那麼且看美國的MorganStanley-DeanWitter投資服務公司的說法如何。這家公司去年預測中國大陸經濟,如以目前增長速度繼續下去,不出十五年(即二○一五年前)其總GDP可達十萬兆美元(即美國在二○○一年的GDP總值,也是第二名日本的兩倍)。所以,二者估計之差別,乃在究竟中國大陸在二○一五年會是世界上第一大或第二大的經濟體。果真如此,那麼前此(在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組織以前)有美國專家研判中國將於二○五○年在軍事上也將超過美國的估計,豈不也要提前?所以,美國(尤其是共和黨人)的擔憂可想而知。

故佈希總統要借他訪華之際與中國領導人「交心」摸底,以探中國在國際上有何企圖與其對美國的態度又將何如,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美國急切希望中國大陸在軍事發展方面能更顯「透明度」。中共在二○○○年第一次發表國防白皮書。引起美國(其時仍是克林頓總統任內)讚賞備至。這次布希總統來訪,冀求今後中美雙方在國防與戰略構想問題上多多交換資訊,也是這個想法。再者,美方也殷盼中國在南亞之印度與巴基斯坦衝突上,以及朝鮮半島和平維護上,能繼續扮演積極角色。布希總統訪華期間與北京領導班子在這兩點上交換意見,完全是意料中事。

台灣之傾向與兩岸關係

再談上面第二個議題中的台灣與兩岸關係問題。整個來說,布希總統就任一年以來,其對台灣立場,雖然貌似呵護有加(當然這一部份也是針對台灣在華盛頓的遊說團而來的),但實際上並未有任何具體脫離前此美國六位總統以來的對華政策大方針,已如上述。儘管台獨喉舌大肆歪曲(見下),布希政府從未脫離「一個中國」的框架。值得注意的有兩件事。(一)布希政府在去年十一月裡特地公開表示不希望台北的民進黨政府在兩岸均加入世貿組織後企圖利用該組織將台灣問題搞國際化;也不希望台灣以透過世貿組織對大陸作政治喊話代替兩岸直接對話。意即希望兩岸能克服有關「九二共識」爭執並及早回歸直接對話之正軌。(二)亞太經濟合作論壇(APEC)去年十月在上海舉行年會以後不久,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曾經公開表示,布希政府並無永遠不提「三不」(即克林頓總統的「三不」)的構想。

也許就是因為如此,所以紐約的某台獨報紙著慌了;乃於一月底刊載一則新聞,標題大書:《公開支持台灣不接受「一中」:美國官員首次發表評論。》儘管這標題駭人聽聞,但裡面文字卻是報導卜睿哲講美國「支持台灣領導人不接受中國當局要求台灣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這是台獨一貫的移花接木技巧。試問,北京當局何曾堅持一個中國即是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這一點,已由錢其琛最近於慶祝江八點發表七週年的談話中(他宣佈「台灣和大陸同屬於一個中國」),作了毫無保留的澄清。已足以戳穿該報的歪曲不實。其實,卜睿哲已經不止一次在台灣表示:布希政府的對台政策是基於「一個中國」原則(因為這是《台灣關係法》的首要大前提)。可是為什麼搞台獨的人卻沒有聽見呢?歸根結柢,台灣的安危,並不由於美國對中共態度變為緩和而有什麼了不起的逆轉。唯有台獨份子蓄意誤導輿論、混淆視聽,恐怕才是致命傷。

結 語

自從台灣去年十二月立法院改選後,美國人並沒有因為民進黨多得了若干席次而覺得台灣選舉有更民主化的表現,遂而對台灣前途走向較為放心。相反的,他們擔心的是:阿扁政府會不會得意忘形而導致兩岸關係加深對峙。如果是這樣,則兩岸對話將更加渺茫;也更將拖累美國在對華政策上陷於窘境。所以,才更讓美國希望台灣當局與大陸能克服有關「九二共識」、恢復兩岸對話。故希望台灣不要用世貿組織喊話代替兩岸直接對話。

另外,在人事上,阿扁的行政部門改組,留任了李登輝一手提拔的蔡英文,又把咸信是李登輝推薦的簡又新出任外長,再將曾參預辜汪會談而對大陸屬鷹派的海基會秘書長許惠佑提升為總統府副秘書長。對這樣人事安排,美國一般關心台灣的人士,有理由懷疑民進黨政府大陸政策的誠意。美國決策人更有理由擔心阿扁「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上更會堅持一己之私見,與美國政策背道而馳。也許有人會質疑為何布希訪華時,竟然迫不及待地重申美國的對華政策是基於「一個中國」的基礎。說穿了,其理由正是基於上述的考慮。所以,很諷刺地,布希總統此行的表現,和他更加明顯地表達美國支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信念,可說是阿扁政府與民進黨大陸政策與姿態所逼出來的。

也許還有人會質疑究竟中共對美國9-11後反恐事業真能有多大貢獻。事實上證明中共的貢獻可說是微乎其微。那麼這是否表示布希總統對華政策上對北京的緩和不會持久?答案是,布希總統對華政策轉變開始於去年四月,而非9-11之後(已如上述)。所以他現在的對華政策,是他上任後經過調整的真正政策,不會因為美國反恐需要的變化而轉移的。同時,他的對台政策,也不與9-11有何牽連,主要還是基於他認為在阿扁領導下台灣的兩岸政策暗藏可能拖美國下水的危險。所以布希的政策轉移,純基於美國對客觀環境的考量,這是可以理解的。

歇後語

以上所言,均是在《海峽評論》截稿以前(也是布希總統訪華前夕)寫的,現在布希已完成其訪華行。那麼,且看結果如何。無庸置疑,布希總統在訪華期間有三點言論特別值得注意:(一)美國對華政策一貫遵從「一個中國」原則;(二)布希總統認為台海兩岸都不應當「挑釁」(其實這是在警告台灣不可在台灣海峽引起一場戰爭,免得將美國拖下水);(三)美國希望中國大陸能在鄰區(譬如朝鮮半島、東南亞與南亞)扮演一個促成和平角色。本人以上所作的分析與預測,如果要用速寫的辦法整理起來,也不外乎三點:第一,《台灣關係法》是基於「一個中國」與「美國不支持台獨」兩大前提。第二,布希總統一上任,就在三個「如果」中告誡台灣如果因搞台獨而引起一場台灣海峽流血事件,美國將熟視無睹,不會插手。第三,美國希望中國大陸在朝鮮半島與南亞(印巴之爭)起個調停作用。事後證明布希在北京所作公開言論,完全符合這三點。僅在第三點上,他還在朝鮮半島與南亞之外,增加了東南亞;也希望中國同樣在東南亞能起得促進和平的作用。說穿了,這與我文中有關布希總統要與中國領導人「交心」的一點,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所以事實證明,本文預測尚屬中肯,並無任何事後被推翻之虞。說此之用意,並非狂妄自大。而是想指出文中所言經得起考驗之道理何在。其秘訣不外乎二者:(一)分析問題時,與撰寫社論有異。必須拋棄個人之主觀意念;絕不能先有答案後再求證;(二)在分析美國(包括布希總統)的對華政策時,必須抓住它背後依據何在。美國的對華政策有兩大依據:其一,即必須符合美國自身利益,絕不以台灣或大陸的意願為依歸(譬如美國絕不會為了台灣搞台獨而與中國大陸打一仗,已如上述)。其二,即《台灣關係法》雖然明定了美國保護台灣之義務,但這個義務不是無條件的,而是基於「一個中國」與不支持台獨的兩個大前提。懂得這點,才能瞭解為什麼自尼克森以來歷任六位美國總統對華政策竟然統統一致。懂得了這個秘訣,才能研判(與預測)一個新的美國總統上任後對華政策究竟可能(或者不可能)改變到什麼程度。如此,才不至受騙於那些要削他人之腳以就我之履的人士所玩的把戲。期以此點與實事求真人士共勉。◆